入刊理由
民營企業融資的難題一直是制約其發展的瓶頸,“云南民企聯貸聯保投資互助基金”的提出,給云南民營企業解決融資難題帶來了新的希望,這樣一個集股權投資與債券投資于一身的創新型基金必定會在中國資本市場上引起一場革命。
2008年金融危機后,中國的民營企業普遍感到生存壓力大,尤其是融資困難。針對云南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省民營企業家協會的部分企業家經過多次充分商議,由13家云南知名企業聯名率先發起、提出成立“云南民營企業聯貸聯保投資互助基金”的倡議。倡議一發出,立刻在民營企業中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得到了社會各界積極的擁護和支持。
中國經濟的宏觀背景
2012年1月召開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針對中國存在的金融問題,提出了很多改革思路,引起了廣泛關注;2012年下半年將召開的“十八大”對中國今后十年的金融走向和發展趨勢帶來巨大影響。在這個大背景下,創辦這樣一個互助基金,跟這個大背景到底有什么關系呢?個人認為:中國金融改革30多年,承載和延續了中國經濟的高速成長和發展,對整個中國經濟起很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也促進了中國金融業的快速發展。這是一個相互促進共同成長發展的過程。但是回顧過去的三十年,還是有部分問題存在。據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商業銀行凈利潤10412億元,2011年中國央企利潤總和是8000多億元。全國民營企業的利潤總和可能還不如一個中石油,但是民營企業貢獻了80%以上的就業,貢獻了大量的出口、稅收、利潤。民營企業為什么賺的錢跟貢獻這么不匹配呢?央企、銀行利潤高、稅收也高,但他們創造的就業機會跟民營企業是沒法比的。這樣的經濟結構引起大家的廣泛議論,而這些議論可能會導致“十八大”過后很多金融政策的調整,在2012年的金融工作會議上也出臺了很多調整措施。
另外,中國金融結構本身也是不合理的。金融主要分兩大塊,一是貨幣市場,一是資本市場。中國金融業去年贏利1萬億元,是貨幣市場的贏利,而不是整個金融業的贏利。整個資本市場現在統計數據沒出來,做個推斷,資本市場一定是全行業虧損,這是一個什么關系呢?資本市場虧損就是證券公司因2011年股票市場不景氣,證券公司的承銷發行、經紀業務、直接投資、委托投資、理財等業務均虧損。資本市場虧損的核心原因是企業不好,企業為什么不好,很簡單,負債率太高。大量中小企業的利潤都貢獻給了銀行,企業自身貢獻不了利潤,投資者就不會來買股票,股票市場一定存在問題。中國的銀行70%—80%的收入來自息差,這在全世界都是沒有的。在收購美國公司、日本公司時,去研究他們的債務,都是長期債務,可以五年不還,八年不還,銀行基本上是零利率或低利率,沒有利息,銀行沒有利息靠什么賺錢?靠銀行的其他業務來賺錢。中國正好倒掛,銀行全部吃利息,利息從哪里來?全部是從企業的利潤里來。還有一個原因,整個中國的金融業不是市場化的運營,是壟斷的,兩個壟斷。工農中建、股份制商業銀行、地方商業銀行基本上都是國有控股,民營企業在這些銀行中的參股都達不到10%。再看證券公司,經過2003、2004兩年洗牌后,民企全部退出證券公司,證券公司全部國有化。2003年后中國沒新增一家證券公司,所以證券行業也是國有控制的。兩類金融資源都被國有控制了,靠國有體制和機制運作,靠壟斷賺取利潤,對中小企業的服務就覆蓋不了。中小企業的特點是大多屬于新興服務業、新技術產業、新資產,銀行貸款都是要質押,而新興行業很少有質押資產,所以中小企業很難拿到貸款。但反過來就發現了新的市場空間和機會,這些市場空間和機會不能指望政策變化。中央領導一直強調要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也用了很多方法,但是大的金融資源被國家控制,民企僅可以成立小貸公司、擔保公司、村鎮銀行,開放了一些低端金融資源。而這些資源往往會因種種原因導致規模很難做大,所以民間金融就基本淪落為高利貸的生存土壤了,大量的民間金融沒有通過正規小額信貸、抵押擔保來運作,而是采取直接借貸。今天這里非法集資幾十億,明天那里非法集資幾十億,吳英案才剛結案,多少超過吳英的案件一個接一個就曝了出來,民間金融成了非常嚴峻的問題。對此,中央領導也有所了解,相信在“十八大”會有一些調整。
過去喊要多建幾個資本市場,但結果就建了兩個交易所,深交所成立了中小板、創業板,但兩個市場加起來不過兩三千家上市公司,加上在美國、英國、日本、香港、新加坡上市的公司,總共也就三千多家。全中國幾十萬家中小企業,才三千多家公司上市,直接融資市場還是太小,不夠靈活。隨著多種資本市場的推出,區域性金融市場會比較活躍,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機會。
私募股權基金的現狀
十幾年前中國并沒有開放私募股權基金市場,早期凱雷、紅杉資本等國外基金進來后,在中國掙到很多錢,對中國市場沖擊很大。摩根斯坦利、高盛等基金到中國找到優秀大企業,用很低的價格投資,包括幾大銀行上市,建行、工行上市都是他們在中國的投資。受此影響,最近十幾年,國內私募股權基金才發展得特別快,國內基金發展起來,國外基金就越來越沒有競爭力了。美元對中國金融市場的沖擊力低,中國設了很多門檻,外幣要進中國市場運作非常困難,要外管局的審批,哪怕在中國找到很好的項目,結果卻進不來。
國內的私募股權基金分為兩類,一類是早期在外幣基金里就職的人員出來自己創辦的,如鼎輝基金、聯想控股;還有國有資本設立的基金,第一個是天津博漢基金,接下來是山西的能源基金,還有綿陽科技基金,這些是國有基金。大家都去搶好的企業,好企業資源有限,現在中國年凈利潤兩千萬元以上的公司,只要持續一兩年,背后就一定有一個基金追著。大家都在股權價格上打架,導致整個股權基金市場越做越濫、越做越亂。新的基金創新模式基本上看不到,一級市場的價格跟二級市場的價格倒掛。2011年華致酒行作為全國酒業連鎖企業申請上市,被證監會否決了。華致酒行在過會前,三個基金在為它“打仗”,一是中信產業基金,一是新天驥基金,還有美國的KKR基金。KKR是美國全球著名的基金,中信基金大家都知道。新天驥基金投資收益率是30倍,現在股票市場的市盈率也就20倍左右,新天驥基金一投資就是30倍,它投資的企業上市后要在這個20倍市盈率的股市上獲得30倍的回報,從哪來呢?基金之間的惡性競爭使基金市場的環境、狀況越來越不健康。(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