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刊理由
縣域經濟是強國富民的基石,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單元。強滇之基在于強縣,縣域經濟是全省經濟發展的基石,沒有縣域經濟的大發展,就沒有全省經濟的大跨越。
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邊界,以縣級政權為調控主體,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具有區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郡縣治,天下安。縣域很重要,從兩千多年前建制到現在,縣一直是中國最基本的行政和經濟單元。目前中國有2800多個縣級行政區。占全國國土面積的93%(896萬平方公里),GDP占全國的60%以上。縣域經濟是強國富民的基石,縣域內人口總數9.16億,占全國總人口的70.88%。縣域經濟是工業資源的基地,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和農副產品。縣域經濟是拉動消費的“超市”,在縣域范圍內集中了全國大部分購買力,占全國零售商品總額的1/2以上,加上農民從城市購買的部分,則達到70%以上,集中了貨幣流量的60%。
一、縣域經濟的特點
(1)農村性。縣與農村、農業、農民等“三農”問題聯系在一起,離開了農村和農業也就很難稱其為“縣”。
(2)地域性。縣域經濟的地域性,是指縣域經濟在空間上具有一定的行政區劃邊界,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相互間可分割的行政界限。
(3)層次性。縣域經濟是指一個縣范圍內的所有經濟活動的總稱,它既有產業的總和,也有各種經濟所有制的總和;既有關系普通百姓的就業與收入問題;也有政府的財政收支問題等。
(4)綜合性。縣域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是一個完整的體系,集三次產業的生產和非生產性活動、經營與管理為一體,具有很強的綜合性。
(5)差異性。縣域經濟發展極不平衡,不同的縣域,其經濟社會發展的差異非常明顯。云南省的縣域經濟發展與差距巨大,縣域經濟強縣(市)主要集中在滇中與滇南地區。
二、云南縣域經濟在全國的位置
自2001年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公布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以來,到2011年已連續十一屆,云南無一縣(市)進入。即使是進入中國西部百強縣(市)的云南縣(市),其排位處于下降態勢。
最新公布的第十一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的平均規模:人口83.12萬人,地區生產總值475.64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9.04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6407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2217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約10560元。云南縣域經濟強縣的綜合實力與全國百強縣相比,有著巨大的差距,在短期內要入圍幾乎是不可能的。
三、云南縣域經濟面臨的困境與問題
云南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傳統農業的低效率;中小工商企業發展不足,尤其是縣域非公經濟發展嚴重不足;滯后的城鎮化;經濟發展水平偏低、總量小,發展極不平衡,整體競爭力較弱;產業結構層次偏低,經濟結構不盡合理,產業調整依然滯后;經濟運行效益較低,經濟自主增長乏力,縣級財政運轉困難;生產要素大量外流,對外開放程度偏低。云南的很多縣均是農業大縣、工業小縣、財政窮縣。
四、云南縣域經濟強縣的變遷
第十一屆西部百強縣(市)的平均規模:人口51.69萬人,地區生產總值156.39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2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941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1667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720元。
云南省在129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中,市轄區只有13個,縣級市、縣、自治縣有116個,縣域單位占90.70%,市轄區的面積僅占總面積的2.7%,縣域人口比例達到86.3%。歷年進入西部百強縣(市)的云南縣(市)如下表1。
從第一屆到第十一屆進入中國西部百強縣(市)的云南縣(市)看,大致維持在10個縣(市)左右,其中,第二屆有九個,第八、第十一屆十一個,第十屆十二個,其余年份都是十個,基本保持穩定。從區域分布看,云南進入的西部百強縣(市)主要集中在昆明、曲靖和紅河。以第十一屆為例,云南有十一個縣(市)進入西部百強,分別是安寧、個舊、大理、楚雄、富源、宣威、彌勒、呈貢、文山、蒙自、開遠。其中紅河最多,有四個縣(市),其次是昆明和曲靖,分別為兩個。
五、加快云南縣域經濟發展的目標與思路
(一)云南縣域經濟發展的目標
強滇之基在于強縣,縣域經濟是全省經濟發展的基石,沒有縣域經濟的大發展,就沒有全省經濟的大跨越。云南省《加快推動縣域經濟跨越發展的決定》提出縣域經濟發展的目標是:到2016年,培育地區生產總值超1000億元的縣(市、區)3個,500億元的縣5個、200億元的縣10個、100億元的縣50個,其他縣也相應要求在2011年基礎上翻一番。
(二)云南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路
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是,立足縣情,發揮比較優勢,以市場化和城鎮化為導向,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以工業化為主導,以特色產業和服務業為支撐,增加農民收入和改變二元經濟結構。
1、積極推進縣域經濟結構調整
云南大部分縣域經濟仍然是以農業為主體,現代工業基礎薄弱,第三產業嚴重落后,因此,發展縣域經濟,關鍵是調整縣域經濟結構,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重點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傳統農業的優化升級。縣域工業結構的調整,要加快機制轉換和體制創新,對縣域工業的存量資本進行梳理和優選,確定重點發展的主導產業,以技術改造、產品創新為突破口,促進縣域特色產業的形成與發展。
2、發展壯大縣域民營經濟
從縣域經濟發展的走勢看,民營經濟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機制靈活,市場應變能力強,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發展縣域經濟,要充分利用民營經濟點多面廣,規模小、機制靈活的優勢。縣域政府要為縣域民營經濟的發展創造松寬的政策環境,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為民營經濟的發展保駕護航。
3、培育特色經濟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方向
縣域經濟的發展,立足縣情,發揮縣域比較優勢是形成縣域特色經濟,增強縣競爭力的基本途徑。從縣域競爭角度分析,特色就是潛力、競爭力、生命力。有特色就有市場,有特色就能形成縣域品牌和核心競爭力。
4、積極有序的推進縣域城鎮化進程
從城鄉發展的格局看,經濟騰飛的“龍頭”在城市、在集鎮。城鎮是縣域經濟的中心,是生產要素和商品的聚散地,城鎮經濟的繁榮,既能有效推進縣域城鄉一體化發展,也能帶動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5、優化縣域投資環境
縣域投資環境是吸引縣域外資本、要素進入的重要因素,優化縣域投資環境,創新服務思路,拓寬服務領域,創造寬松的社會環境、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才能形成“磁場效應”,贏得發展主動權,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