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刊理由
文化是隨著人和人類社會產(chǎn)生和存在的,是人類生存和歷史發(fā)展的表現(xiàn),它的導向、凝聚、激勵、改善、約束等功能對人類生活有著積極作用。人民法院作為國家審判機關,其文化建設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視。
中國當代的法院文化建設,是從建圖書館、鼓勵法官多讀書、建設“學習型”法院開始的。這意味著,中國法院文化建設首先想到的是提高法官的知識素養(yǎng)、司法能力。隨著社會的進步,財力的增強、經(jīng)費的充足,法院的文化建設轉(zhuǎn)向建蓋審判大樓,并在大樓的建設中,突出法院的建筑裝飾和文化符號。到目前為止,法院文化建設,被動應付多,主動開展少;物質(zhì)建設多,精神內(nèi)涵少;熱衷模仿多,開拓創(chuàng)新少; 流于形式多,深入實施少。今后之路,應該是突出對法院精神或司法核心價值觀的提煉、培育,注重從物質(zhì)到精神的累積,注重從有形到無形的發(fā)展。
人的能力和素質(zhì)永遠是第一位的
我們所講的文化,不應是指外在的物質(zhì)和有形的設施,而是一種沉淀的、內(nèi)在的、精神的積淀或“養(yǎng)成”。我們談文化,不是談文化的“物化價值”,而是滋養(yǎng)人心的“化境”之路。素質(zhì)和能力是法院文化建設的根本性標志,只有每一個法官都是“有文化的人”,這樣的法院才叫文化強院。只有素質(zhì)和能力提高了,法院的文化建設才有扎實的基礎,沒有人的素質(zhì),說文化是講不通的。法院的文化建設,必須把人的素質(zhì)和能力放在物質(zhì)的考慮之上,必須把提升人的文化素質(zhì),提高人的文化境界作為第一要務。
國學大師梁啟超先生曾說:“中國哲學以研究人類為出發(fā)點,最主要的是人之所以為人之道:怎樣才算一個人?”人既是文化的享受者,又是文化的參與者、建設者。人是第一位的,有人就有一切,“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同樣,法院之所以為法院,不在于大樓,而在于有高素質(zhì)的法官,不管大樓蓋得多么壯觀、雄偉,如果大樓里沒有大師、名師,如果法官的素質(zhì)和能力太低,我們很難說法院有文化。
裁判一個案件不僅需要法律知識,更需要鑒別真?zhèn)蔚奈幕腔郏诜芍R共同體層中,法官應是素質(zhì)最高、能力最強的法律核心階層。素質(zhì)和能力所代表的就是法院的文化追求,文化眼界,代表的就是法院的文化厚度和文化強度。法院強人多、能人多,人才濟濟,群賢聚聚,這樣的法院不愁沒有文化。
當然,素質(zhì)和能力,不是專指法律的專業(yè)知識,更不專指法官所獲得的學歷和文憑,重要的是為人的道德和修養(yǎng),做人的氣節(jié)和做事的操守。“一個知識不高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在傳統(tǒng)的儒家看來,修煉自己,提高道德是第一位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禮義、廉恥、修身、齊家,最后才能治國、平天下。也即改造社會首先要改造人格,修身是出發(fā)點,修好身,才能當好君子,才能治理好國家。
由此,有沒有文化,不是指有多少知識和學問,獲得了多少知識,當然,這是前提。文化的多少,僅靠積累知識是不夠的,在這方面,人永遠也比不上電腦。文化重要的是要“化”,即把學歷化為實實在在的經(jīng)歷、閱歷,把知識化為真真實實的真心、真情、真理。知識只是被條理化、系統(tǒng)化了的常識,知識只能叫作“文”。“文以載道”“文以化之”。文是知識、信息,化才是根本,才是目的。文只有化,文化才有意義。只有用學到的知識,轉(zhuǎn)化自己的身心、氣質(zhì),才是有文、有化的文化人。
文化建設的功夫和功課是要把人弄清楚,是要明白應該做什么樣的人?什么是我們?nèi)祟惖淖非蠛蛢r值?講到法官,重要的是要弄清楚,我們怎樣做法官?怎樣去實現(xiàn)法律的公平、正義?只有真正把人做好,把人弄清楚,這樣才是在做文化,才是真懂文化。有了這種“文”,我們才談得上去“化”,我們才能守護正義、信仰法治,才會有一種精神去奮斗、追求法治事業(yè)。
精神和信仰的培育永遠是最重要的
法院文化建設要走出誤區(qū),不能停留在搞些娛樂活動、唱唱跳跳、打球比賽、聯(lián)歡旅游等這些簡單的、膚淺的活動上面。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把環(huán)境美化一下,裝點一下,就算文化了,而要在精神、傳統(tǒng)和信仰上下功夫。
毛澤東說過,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戰(zhàn)勝不了敵人的。此文化,主要是講精神文化。最高人民法院王勝俊院長也指出,法院文化建設不是簡單地搞一些文體娛樂活動或者寫寫畫畫,重要的是加強法院干警的思想精神塑造,核心在于弘揚公正、廉潔、為民的司法核心價值觀。同樣,此文化主要也是談精神文化。
法院不是簡單的“辦案工廠”,法官也不是簡單的“辦案機器”。文化建設既包括有形的物質(zhì)層面,也包括無形的精神層面,法院、法官的形象,不是靠蓋大樓、穿法袍來創(chuàng)造,而要靠培育精神和傳統(tǒng)。精神不在,靈魂不在,價值信仰不在,法院文化建設是搞不好的。由此,既要反對把法院文化建設庸俗化,只重視外在的設施建設而忽視內(nèi)在的精神培養(yǎng),當然也要反對精神建設的抽象化,故弄玄虛,空談理念、價值,缺乏可操作性。
相對于制度文化和物質(zhì)文化而言,精神文化是全面的、長遠的,是核心,也是關鍵。是重點,也是難點。精神文化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文化,是法院文化的基石、精髓和靈魂。要把培育和重塑法院的法律精神和法律傳統(tǒng),作為重中之重來建設。
古人說,三代才能養(yǎng)成一個貴族。建設精神文化需要時間和實踐。凡精神的東西,不會一夜之間就產(chǎn)生的,不會立馬形成。凡精神的東西,不能成為人為設定的、少數(shù)人頭腦中想出來的理念,不能成為孤立存在的幾句簡單的、漂亮的、時髦的口號。作為法院的文化建設者,既要有心為之,又要耐心等之,需要不斷積累總結(jié),需要長期的積淀、整合、提煉。
也即法院精神的養(yǎng)成,既需要法院人一代又一代的自覺地總結(jié)、概括和完善,更需要在長期的審判實踐過程中,形成某種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需要用行動去體現(xiàn)出它內(nèi)涵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振奮人心的口號,而是廣泛流傳的、為大家津津樂道的活生生的故事。它是超越法院自身能向公眾展示的品牌,既站在了時代的高處,遠眺社會發(fā)展的未來趨向,又從實際出發(fā),統(tǒng)籌安排。
法院的工作主要是審判工作,法院精神離不開法官這個活生生的人和所審判的案件,法院精神既沉淀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也通過具體法官的先進事跡和先進故事得以生動化和形象化,唯有通過這些優(yōu)秀的人和典型案件所表現(xiàn)出來的法院精神才更富有真實感和歷史感。在法院發(fā)展的過程中,法官辦了無數(shù)的案件,我們應該有一批人、一批優(yōu)秀的案例留給這個社會反復訴說和稱贊,如同包公、海瑞的故事一樣。這個社會,如沒有幾個感人的法官事跡,沒有幾個讓人佩服的公正案件,精神文化的建設就是蒼白的、空洞的。對法院來說,一年評出多少優(yōu)秀法官和優(yōu)秀案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須通過這些人和事折射出法院堅守的法治思想,傳遞出應有的法治精神,這才是孕育法院精神和文化所不可獲缺的養(yǎng)料,這才是實實在在的法院精神和法院文化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