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刊理由
在當前出現的社會矛盾中,農村涉地維權問題是一個突出的問題。農村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生產資料和物質基礎,土地問題是“三農”工作的核心內容,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做好農村土地這篇大文章,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保持農村的和諧、穩定至關重要。
農村涉地維權問題的成因
據筆者調查了解,農村涉地問題的成因可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法規政策問題。一是法規缺失,農村征地拆遷問題缺乏法律規范。城市房屋拆遷原來主要由《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規范(該條例2011年失效,被《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取代),但農村征地拆遷缺乏法律法規的明確規范,在征地拆遷過程中,各行政機關在制定補貼面積、補償金額以及農民后續的生活保障等方面缺乏依據和標準。二是法規之間的差異導致征地拆遷存在城鄉二元結構。城鎮與農村有關征地補償的法規條例內容不同,單位面積內補償辦法與標準差別較大。有的甚至出現了同一條路,路北征地補償按開發區標準發放補貼,而路南卻按農村土地標準發放補貼,引發被征地農民的攀比和不滿心理。
2、程序機制問題。根據中國現行的土地制度,集體土地只有在轉變為國有土地之后,才能進行土地使用權交易和開發建設,即政府按照基準地價征用農村土地,村集體利用征地補償款對農民進行貨幣補償或者房屋安置;政府將征用的土地納入國有土地儲備,而后以招拍掛制度公開轉讓獲取土地出讓金,征地補償款與土地出讓金之間的差額往往被政府占有,付出土地農民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被縮減。這種征地程序機制使利益相關的被征地拆遷農民與主導征地拆遷的政府地位不平等,農民在土地征用過程中參與協商工作的權利被剝奪,農民的主張難以表達,處于弱勢地位。
3、工作層面問題。一是歷史遺留問題未得到及時化解。過去,農村土地不被農民所重視,有的將土地視為負擔和包袱。因此,農民對土地權屬與界限問題比較淡漠。現在進入“寸土寸金”的時代,農民“寸土必爭”,過去遺留的土地權屬不清、宅基地界限不明等問題全部顯現,并未得到及時解決。二是補償標準、評估價格不統一。在征地拆遷過程中,縣(區)制定的土地補償和安置補助費的標準存在差異,城鄉界限劃定不清,被征地拆遷的情況雖然相似,但農民能夠拿到的補償款卻有很大差距。三是個別農村基層組織及干部素質不高,違規操作。農村基層干部在征地拆遷、宅基地分配等工作中,利用職權為個人和親屬謀取私利,租賃土地不經過村民討論。四是在土地發包過程中擅自主張,暗箱操作,侵害村民土地權益,甚至中飽私囊。個別村委會不能依法履職,擅自終止承包協議,違規強行收回發包土地。五是基層政府監管缺位。在關系農民切身利益的土地發包、租賃等過程中,政府實施全程監控、有效監控的力度不夠。
4、信訪農民問題。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在征地拆遷過程中,信訪農民的利益受到侵害或存在明顯不公,希望直接通過來信來訪合理解決自身利益受損害的問題,為自己討回公道,另一類是對合理的土地補償金不滿,未達到自己所要的金額。現在不少農民對動遷期望值越來越高,由最初的動遷改善居住條件到改進生活,再發展成為目前的動遷改變前途命運,被征地拆遷農民希望通過征地拆遷一次性實現利益的最大化,一攬子解決住房、生活、就業、養老等所有的問題,不給解決就不斷上訪。
解決農村涉地維權問題的對策建議
從源頭上減少農村土地糾紛,及時有效解決農村涉地問題是各級黨政機關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分析研究大量的農村涉地信訪案件,筆者認為應當著力做好以下工作:
1、堅持健全制度,規范農村征地拆遷工作。進一步明確農村征地拆遷的責任主體和操作流程,完善征地拆遷程序,切實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同時在征地拆遷中要注重法律法規的適用。農村征地拆遷的主要法律依據為《土地管理法》,但該法僅作了原則性規定,許多具體問題甚至沒有涉及,如被征收土地的房屋拆遷補償問題,這些都需要在法律中進一步完善。要改變用行政命令變集體土地為國家土地的征收制度,確保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與國有土地產權在法律上的平等性,使征地過程回歸到本來意義上的平等產權的交易過程。
2、堅持政府主導,創新農村征地拆遷工作機制。現行的農村土地征用制度在征地拆遷工作中暴露出不少問題和瑕疵,需要在實踐中完善糾正。有的省、市、自治區在城鄉一體化建設中探索出一些切實可行的征地拆遷補償機制,如北京市朝陽區大望京村在新農村建設中,政府將土地升值的利益較多地留給村民和村集體,按照有利于村民的方式回補,使村民和村集體享受到更多的土地收益。其成功經驗主要有兩點:一是堅持政府主導,二是充分協調、讓利于民。實踐證明,只有這樣才能從源頭上解決農民土地矛盾糾紛。
3、堅持以人為本,擴大群眾參與。從維護農民利益的角度出發,制定公正合理的補償安置標準,實行公開、透明、開放的運行機制。要以更接近市場化的定價方式對失地農民進行經濟上的補償,不能以損害農民利益為代價降低征收拆遷成本,因為這部分資金也是農民轉換職業,從事二、三產業的原始創業資本,是失地農民未來的生活保障。對涉及到群眾切身利益的土地問題,都應當按照規章程序要求,由群眾討論決定,共同監督實施。要保證在征收農村土地的過程中,農民有充分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征地過程應當規范透明,吸取農民參與,充分尊重被征地農民的土地權利,最終的補償安置情況要向社會公開并接受監督。
4、堅持依法履職,進一步規范土地經營行為。主管部門應當依法進行土地詳查,明確地界,完成耕地、林地確權,消除隱患,減少土地糾紛。在此基礎上,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對村委會工作的監督和指導,特別是對土地發包、租賃、流轉等經營行為的全程監督,以維護村民利益。要做好在土地經營行為中容易出紕漏的荒山、荒地、坡地等“邊緣”土地的使用管理工作。鄉鎮基層組織也應當對農民使用土地情況加以監督,切實保證農民依照法律法規合理利用土地。同時,要注意不斷提高農村基層干部素質和水平,進一步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大力推進村務公開,強化責任追究,嚴格貫徹執行《土地管理法》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凡是涉及到群眾切身利益的土地問題,都應當按照規章程序要求,由村民集體討論之后共同監督實施。
5、多渠道籌措資金,建立健全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機制。建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基金,由國土資源部門在征地費用撥付過程中負責統一辦理,及時、足額轉入社會保障基金專戶,確保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沒有后顧之憂。將符合條件的失地農民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提供失業救助、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通過現行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解決其基本生活保障問題。對不能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要按照規定納入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低保的范圍。沒有建立上述制度的地區,當地政府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多種形式保障被征地農民的基本生活,并保證不低于當地最低生活補助標準。
總之,加快推進工業化、城市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個過程中,農村土地問題是一個突出的、不可避開的問題,要解決這一“疑難雜癥”,必須多管齊下、多層次聯動、多方面配合,建立完善行之有效的矛盾協調機制,確保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