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檔案人,我對檔案文化的價值和檔案文化的發展充滿自信。這是因為:
檔案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2500年前,就有“仲尼厄而作春秋”,使孔子成為最早通過收集整理檔案資料而修史的典范;其后更有司馬遷編撰了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成為從檔案工作崗位上成長起來的第一位歷史學家。周總理曾對曾三同志指示說:“你們檔案工作人員要學習司馬遷,當司馬遷。”圣人與檔案文化結緣是檔案人自豪、自信的源泉。
檔案文化的原始記錄屬性。檔案文化源自檔案,檔案的本質屬性是其原始記錄性,故而檔案工作又被視為人類的記憶工程。因之檔案文化不僅處處滲透和積淀著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要素,而且使檔案文化較之傳說、演繹,乃至戲說等其他文化的可信度、實踐性和真理性更高。
檔案文化的公共服務職能。檔案文化具有公共文化的服務職能,檔案館與圖書館、博物館同屬現代社會的三大文化支柱,但檔案史料又是圖書館藏、博物館藏不可替代和不能取代的。由檔案館藏揭示的歷史,可正視聽,辨真偽,把顛倒的歷史重新顛倒過來;由檔案館藏演繹的文學藝術作品更成為社會公眾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就連檔案館的靚麗建筑,也會成為城市中充滿文化氛圍的獨特風景線。到檔案館查檔利用、閱覽研究,乃至休閑已成為新時期社會公眾,特別是高素質人群的一種精神需要。
檔案文化的涉獵博大精深。從時間跨度上,檔案文化歷經社會滄桑巨變,數千年經久不衰;從空間跨度上,檔案文化上至國家、民族,下至黨政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乃至家庭、個人,都離不開檔案,也都有檔案可藏可用;從內容涵蓋上,檔案文化包容了政治、經濟、軍事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檔案文化的發展前景廣闊。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檔案事業蓬勃發展。曾幾何時,一度為人員跳槽而傷透腦筋的檔案館,成了不少年輕人的就業首選。更有為數相當的老檔案員剛剛退休,就被一些單位返聘。如今,國家舉辦的各類大型慶典活動,都離不開檔案部門的參與。以北京為例,無論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2009年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典,還是2011年建黨90周年和辛亥百年紀念活動,都有檔案部門主辦或參與的大型展覽,并以其檔案文化特色受到好評。
檔案文化的發展任重道遠。盡管檔案文化已經取得可喜可賀成果,但其發展仍在起步階段,也是不容置疑和必須正視的。實事求是地說,當前檔案部門的現狀距離本世紀初,國家檔案局陸續提出的:建立覆蓋人民群眾的檔案資源體系、方便人民群眾的檔案利用體系和確保檔案安全保密的檔案安全體系的目標,還有相當差距;而邊遠地區、農村地區的差距就更大一些。就是在北京,檔案文化的建設同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以及建設世界城市的目標相比;甚至同圖書館、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服務相比,其差距都非一星半點。這既需要檔案人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也為檔案人有所作為開辟了新天地。
綜上所述,我對檔案文化充滿自信,因為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已吹響“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進一步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戰斗號角,指明了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方向和舉措;因為有“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指引,北京檔案人有決心當好全國檔案事業的排頭兵,以高度的檔案文化自信和檔案文化自覺,以更加開放包容的胸懷,以辯證取舍的科學態度,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方針,廣泛吸納、融合一切外來的優秀文化成果。同時善于抓住機遇,牢記檔案人的使命,認真履行檔案人的職責,從世界發展的大勢,國家和北京現代化建設的需求,以及人民群眾的迫切期待出發,不斷創新北京的檔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