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郊區延慶縣的花會歷史悠久,花會的傳統文化積淀豐厚,延慶旱船是眾多的花會中影響最大的品種之一。由于它扮演的故事情節生動有趣,化妝漂亮逼真,道具制作考究,很受群眾歡迎。延慶的民間文化異彩紛呈,古老的民間花會成為傳承歷史的重要紐帶。根據明朝嘉靖《隆慶志》的記載,延慶地區的花會活動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到了清朝見諸于史書的記載則更加詳細。旱船,即是本地區最有特色的民間花會形式。“延慶旱船”植根于地方文化和人民群眾的生活之中,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因為道具造型獨特,表演套路豐富,音樂伴奏喜慶熱烈,長期以來深受人民群眾喜愛。但因明代有大量的江淮貶謫官員定居延慶,所以對延慶文化影響很大。延慶旱船除了在“文革”期間停止演出之外,曾十分廣泛地活動于延慶城鄉。旱船是延慶歷史上最引人注目,最有代表性,影響最大的民間舞蹈品種,十分廣泛地活動于延慶城鄉,其場面壯觀、熱鬧非凡。尤其是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三天聚眾表演,其場面壯觀、熱鬧非凡。其獨特的制作工藝、精美的藝術造型、高超的表演技藝,在北京市乃至我國北方地區都極具代表性,多次受邀參加國家級大型文化活動。2005年,延慶旱船入選北京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丁自強成為北京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旱船會的旱船十分引人注目。它長約一百三十厘米,寬約八十厘米,高一百八十厘米左右,由船頂、立柱、船身三個主要部分組成。船頂類似古代大型建筑,剖面前為半圓形,后呈三角形。細瓦高脊,飛檐翹拱。四角的拱頭用木雕成四個龍頭,口銜四個彩綢繡球。檐下,四周繃糊細白紗,上繪游龍戲鳳,蒼海日出等各種民間傳統圖案和《白蛇傳》中的人物故事,下端連接船身。船身里面是支架,外面用繪有金魚、蓮荷、波浪和騰龍等圖案的布幔圍成船狀,船身正中留有四十厘米左右的方空,演員在其中,用兩根布帶將船挎起表演。船身靠柱扎四盞蓮花燈,船頂內插蠟燭,晚間走會時全部點燃,燈火燭光輝映得整個旱船異常透剔玲瓏,顯得格外精美。
旱船會使用的旱船雖有一只和三只以上的區別,但它的表演卻只有兩種不同的套路,不論其數量多少,都是三只一組,以三只的表演套路為基礎的。
一只船由兩個演員駕,因此較寬較長(寬一米以上,長兩米以上)也較重。兩個演員前面的是生角許仙,后面的旦角是白娘子。加一個是不駕船的演員飾船家,他頭戴斗笠,腳穿草鞋,半挽褲腳兒,紅面白須,手持船槳。那槳和船家的各種動作是指揮旱船行進和表演的信號,槳一動,船便動,或急或緩,或跑圓場,或走曲線,或原地旋轉。有時,船家還要跨上船舷,坐在船上,劃動槳兒指揮。
三只船也三個演員,沒有船家,多一個飾小青的旦角挎船。三只船的個人表演有泛舟、蕩舟、涌舟、轉舟等多種技巧,再加上集體配合的穿插跑動間的行列與組合的變化,使它的表演更加豐富多彩。
泛舟和蕩舟最能表現演員的基本功。泛舟直行,蕩舟曲行,用小臺步駕船迂回往復。泛舟和蕩舟行進疾速,但船卻要平穩。扮演許仙、白娘子、小青的三個演員,駕三只彩舟,在優美舒緩的樂曲聲中,穿梭般交插跑動的同時,交流相互的情感,很快將觀眾帶進故事特定的情境,使人馬上想到雨過天晴,和風輕軟的三月西湖,想到白娘子離卻千載深山的寂寞而初涉凡塵與牽惹情絲的許仙初戀的甜美……,那時節,定然水平如鏡,船行如浪。精彩的表演使人們只知船在水上漂,而忘記駕船的演員走在高低不平的旱地上。那情景充隘著詩情畫意,達到內容與形式,生活與藝術的和諧完美的統一。
涌舟,則表現浪拍船頭,船頂風破浪前進的情景。船在疾行中突然停住,同時船頭翹起,低落后再疾行。
轉舟,是駕船原地順時針或逆時針快速旋轉。
延慶旱船的吹打樂伴奏熱烈。樂器有嗩吶、笙兩種吹奏樂器,大鼓、大鈸、大镲、小鈸等打擊樂器,其中以嗩吶和大鼓為主。曲牌有《將軍令》、《得勝令》、《娃娃》、《壽星花》、《三盛意》、《小磨房》、《小釘缸》、《小番召》、《句句雙》、《老八板》等,同時還吸收一些地方民歌小調,如《二月二龍抬頭》、《要嫁妝》、《送情郎》、《打骨牌》等。每個嗩吶藝人根據自己的喜好熟練掌握十幾首到幾十首,即興變換吹奏。
延慶旱船深受人民群眾喜愛,數百年傳承不息,而且在傳承中不斷得到更新、發展和提高,是由于它自身的藝術價值決定的。它的產生和發展對于我們今天研究民風民俗、民間舞蹈、民間音樂、民間繪畫、民間工藝、以及建筑和宗教等都具有很高的價值。延慶旱船成為北京京郊民間花會的一枝奇葩。
作者單位:延慶縣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