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垂簾聽政”,人們馬上就會想起清朝的慈禧太后:在皇帝座位后面垂下一張簾子,慈禧太后坐在簾子后面,朝見百官,決定國家大事,皇帝實際上成了傀儡,而就是在這張簾子后面,慈禧太后主宰著中國的命運。
“垂簾聽政”其實并非是慈禧太后首創,在慈禧太后以前,早就存在“垂簾聽政”的舊例。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垂簾聽政”的女人首推唐朝高宗皇后武則天。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14歲時,就被唐太宗召入皇宮中,冊封為才人。太宗去世后,她做過一陣子尼姑,不久就被高宗召入宮中,冊封為昭儀。在皇宮后妃的斗爭中,武則天青云直上,由昭儀進封為宸妃,后來在永徽六年,終于登上皇后寶座。
武則天天資聰慧過人,足智多謀,善于決斷國家大事,而高宗后來體弱多病,什么大政方針,都聽從武則天決斷。《舊唐書·則天皇后本紀》記載:“后(武則天)素多智計,兼涉文史。帝自顯慶巳后,多苦風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詳決。”
高宗身體一直不見好轉,武則天問政越來越多,后來在上元二年,武則天別出心裁,上演了中國歷史上“垂簾聽政”的第一幕。據《舊唐書高宗紀下》記載:“時帝風疹不能聽政,政事皆委決于天后。……上每視朝,天后垂簾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預聞之,內外稱為‘二圣’”。
中國歷史發展到宋代,“垂簾聽政”這一舊例得到完善。整個宋代前后有3位皇太后“垂簾聽政”,并且儀式頗為講究。
宋真宗的皇后劉氏,知書達禮,善于決斷大事。宋真宗死后,宋仁宗繼位,但這時仁宗年齡太小,一切國家大事都不懂,于是劉氏“臨危受命”,依照武則天舊例,開始“垂簾聽政”。《宋史·禮志二十》記載:“乾興元年,真宗崩,遺旨以皇帝尚幼,軍國事兼權取皇太后處分。……與皇帝并御承明殿垂簾決事。”劉后“垂簾聽政”后,身價倍增,所下達的詔書都一律稱“吾”,劉氏的生日命為全國人民共同慶祝的“長寧節”,劉氏外出時乘坐大安輦,鳴鞭、侍衛等儀仗隊和皇帝乘輿無異,劉氏的父親叫劉通,劉氏下令天下避諱“通”字。
宋仁宗的皇后曹氏,是英宗的母后。英宗年幼多病,曹氏也“垂簾聽政”,據《東都事略·卷十三》記載:“英宗感疾,詔軍國事請太后權同處分,乃御內東門小殿,垂簾聽政,天下翕然。……英宗浸康復后,后下手書歸政。”
宋英宗的皇后高氏,是哲宗的祖母。哲宗幼年繼位,不懂政事,高氏也“垂簾聽政”,據《東都事略·卷十三》記載:“哲宗即位,尊(高氏)為太皇太后,與皇帝御延和殿垂簾聽政。”高氏也學劉氏的舊例,所下詔書一律稱“吾”,把生日命名為“坤成節”,出外乘坐大安輦,儀仗和皇帝乘輿一樣,避父親的諱,并且把居住之宮更名為“崇慶宮”。
到了清代,便是人人皆知的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故事了。抱有政治野心的慈禧太后在咸豐帝死后不久,就奪取了朝中大權,為了永久地保住政治權力,慈禧太后依照前朝舊例,又一次上演“垂簾聽政”。
慈禧為了避免過多非議,拉著慈安太后一同聽政,其實慈安太后性情淑和,沒有政治野心,大事全都是慈禧太后決斷。慈禧太后并且裝出一副迫不得已才“垂簾聽政”的樣子她命令御典董元醇擬奏議,聲稱“垂簾非所樂為,唯以時事多艱,王大臣等不能無所稟承,姑允所請”等等,以此來掩蓋其政治野心。
從此,慈禧就在這張簾子后面主宰了中國晚清屈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