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春暖花開的時節,是非常適合放風箏的。放風箏既能健身又是娛樂,所以大人、孩子們都喜歡,已成為北京歷史悠久的一項傳統民俗活動。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記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盆,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于墳前施放較勝”,這是市民放風箏的盛況。《北京竹枝詞》也有:“風鳶放出萬人看,千丈麻繩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樣巧,一行飛上碧云端。”
北京人不僅愛放風箏,而且也愛自己動手做風箏。記得60多年前我上小學時,每到清明節前的“手工課”,大多是老師教給做風箏。做風箏的材料,都是同學們從家里帶來的舊竹簾子的竹條兒。把竹條兒捆扎成骨架,糊上紙,再用水彩涂畫,一個風箏就基本上做好了。我們做過簡單的“拍子”(俗稱屁簾兒),也做過比較復雜的沙燕、蝴蝶等。課堂上,老師還常常把清代詩人高鼎的《村居》詩:“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寫在黑板上,講給同學們聽。下課以后,同學們迫不及待地高舉著自己的手工成果,高高興興地到操場上“忙趁東風放紙鳶”去了。
中國是風箏的故鄉,南方稱“鷂”,北方稱“鳶”,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了。據史料記載,“五代李鄴于宮中作紙鳶,引線采風為戲,后于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作聲如箏鳴,俗呼風箏。” 唐朝大詩人李白在《登瓦官閣》一詩中,就曾寫到風箏:“晨登瓦官閣,極眺金陵城。鐘山對北戶,淮水入南榮。漫漫雨花落,嘈嘈天樂鳴。兩廊振法鼓,四角吟風箏。” 因全國各地的風俗民情和地域文化不同,中國風箏形成了不同的風格流派。北京的京派風箏是中國風箏的主要流派之一。北京風箏已有數百年歷史了。自元明清定都北京后,北京成為全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中心。北京風箏在吸納了全國各地風箏的優長后,漸漸形成了具有獨特京派文化特色的京派風箏。
京派風箏的代表之一是“曹氏風箏”。曹氏風箏的創始人就是《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曹雪芹和他創作的《紅樓夢》,可謂家喻戶曉,而曹雪芹創立京派曹氏風箏,就鮮為人知了。曹雪芹平生癡愛風箏,他的少年時代是在南方度過的,從幼年開始就喜歡做風箏、放風箏,對南方風格的風箏非常熟悉。雍正六年(1728年),曹雪芹15歲時回到北京,對北方風格的風箏又有所研究,“旁搜遠招,以集前人之成”,自己動手制作風箏,從而創立了京派“曹氏風箏”。曹雪芹的摯友敦敏,在《瓶湖懋齋記盛》一書中寫道,曹雪芹“所扎風鳶,羅列一室,四隅皆滿,致無隙地,五光十色,蔚為大觀。”曹雪芹還把對風箏的研究和理解,寫進《紅樓夢》里,通過風箏的品格表現書中人物的性格與命運。如,在第七十回里,曹雪芹生動的描寫了寶玉、黛玉及一班丫頭在大觀園內放風箏的有趣情景。描述林黛玉放“美人兒”風箏時,姑娘丫頭們剪斷長線,放走風箏是“放晦氣”,眾人都道:“林姑娘的病根兒放去了。”剪斷風箏線,放走風箏“放晦氣”,這也是老北京的民俗。在第二十三回,曹雪芹還借書中人物探春寫了一首意蘊深邃的《風箏》詩:“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裝點最堪宜。游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
京派風箏的代表作是“沙燕”,這是北京風箏獨創的品種。沙燕又分為胖燕、瘦燕和雛燕等多種不同的品類。曹雪芹是制作沙燕的高手,他制作的沙燕品類十分豐富,巨可盈丈,微不足寸,千姿百態,堪稱上品。曹雪芹還寫過一首名為《半瘦燕》的風箏歌訣:“新燕至秋羽初豐,貌似少年弱冠容。黃口猶存童稚意,青衿已具成人形。神凝兩目澄秋水,氣貫雙眉聳劍鋒。世事未諳多棱角,胸懷坦蕩喜爭雄。清晨戲蝶翻花圃,黃昏逐蝠入云層。邀集新雨覓仙境,會同故友訪武陵。奮翼千仞沖霄漢,展翅萬里乘長風。宇內翱翔無所羈,明春北返憶歸程。”這首歌訣不僅寫得文辭精美、詩情畫意、形象生動,而且還把制作的技藝、繪法、色彩,融入其中,實在令人贊嘆。
大約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曹雪芹從京城遷居到西山一帶,潛心創作《紅樓夢》。這時,他的生活狀況已經非常窘迫,經常是“舉家食粥酒常賒”了。為了生存,他不得不扎糊一些風箏去賣。有一年臨近年關,他在京城結識的老朋友于景廉來看望他。于景廉是個腿有殘疾的人,沒有什么養家糊口的一技之長,述說起度日之難,家中啼饑號寒的境況。曹雪芹雖對友人十分同情,可他也無力接濟。于景廉言談中說到京城有某公子購風箏,一擲數十金。曹雪芹想到家中還有些竹、紙,于是就扎了幾只風箏送給他,讓他賣了好度過年關。幾天后,于景廉高高興興地來酬謝曹雪芹,“是歲除夕,老于冒雪而來,鴨酒鮮蔬,滿載驢背,喜極而告曰,不想三五風箏,竟獲重酬。所得共享之……”原來是于景廉把曹雪芹給他的風箏,賣了個好價錢,特意從城里趕來酬謝曹雪芹。
通過這件事,曹雪芹想到把自己掌握的有關風箏的資料和制作經驗整理成書,“將扎風箏的手藝傳開,使鰥寡孤獨、老幼病殘,皆可自食其力”。于是,他歷數年心血,寫出了一部風箏專著《南鷂北鳶考工志》。書中詳細介紹了43種風箏的“扎、糊、繪、放”四藝,詳細闡述了風箏起放的原理、種類、以及扎糊、繪畫的方法。為了讓沒什么文化的窮人易學易懂,他還在書中繪制了彩色的圖譜,并配有歌訣。按曹雪芹設計圖樣扎出來的風箏,大者可達數丈,小者不到一寸,都能御風而起飛,不致傾覆。當時執掌皇家畫苑的名士董邦達,讀了書稿后,極為稱贊,欣然為《南鷗北鳶考工志》寫了序。曹雪芹打破了中國文人對“百工之人,君子不齒”的陳腐觀念,還寫了關于金石、編織工藝、脫胎手藝、織補、印染、雕刻竹器和扇骨等技藝的書稿。這些書稿連同《南鷂北鳶考工志》集成一書,題為《廢藝齋集稿》。
曹雪芹的《南鷂北鳶考工志》原稿,據說后來流落到了日本。但“曹氏風箏”的一些制作技藝,仍在北京、天津以及北方各地民間流傳,“曹氏風箏”也成為京津各地的風箏主要流派。1943年,制作風箏的高手孔祥澤,在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院學習繪畫和雕塑,抄錄到學校從日本借來的《南鷂北鳶考工志》原本中的一些章節,描摹了其中的部分圖譜、配圖歌訣和注釋。后經過多年的研究臨摹復制后,創造出一套具有鮮明風格的風箏技藝。孔祥澤制作的風箏被稱為“曹氏風箏”。如今,《南鷂北鳶考工志》里的43種技法,完整保留下來的有20種,已被列為首批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北京京派風箏的代表,除曹氏風箏外,還有哈氏風箏和金氏風箏。哈氏風箏和金氏風箏都已傳承了一百多年。清末民初,北京哈氏風箏創始人哈國梁、金氏風箏創始人金福忠,以及天津魏氏風箏創始人魏元泰,成為京派風箏的代表。1915年,北京哈氏風箏第二代傳人哈長英和天津魏元泰制作的風箏,參加了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榮獲了金牌獎和銀牌獎,使京派風箏名揚海外。如今,北京風箏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清明時節放風箏仍然是北京廣大市民的一大樂趣。
作者單位:中國評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