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初期,北京市政府開始規劃興建影劇院等文化設施,到1957年,北京城里建有電影院20多家、戲院20家、30幾家說書館、曲藝社和露天劇場各兩三處,另外各區都有工人俱樂部,不少單位的禮堂也演出戲劇和放映電影。
從1957年12月刊《本市劇場一覽表》中可看到有名的演出場所就有36家。夜晚,戲院里演著評劇、京戲、話劇、曲劇、木偶戲;說書館曲藝社和露天劇場里唱著梅花大鼓、京韻大鼓、說著相聲、評書、竹板鼓書;音樂晚會、雜技團的演奏和表演把北京的夜晚綴成一個不夜之城。1957年《旅行家》雜志,已故金受申老先生“北京的夜”文章里是這樣描述的:當你半夜回家途中,你會有時聽到:“秦二爺撒手一锏,只聽啪嚓一聲!”原來是說書人正說“隋唐傳”;你也有時候會聽到“那老洪飛身抓住了火車”,這又是說書人正說“鐵道游擊隊”。
解放前,除了說書館是大部分散在各個小巷里以外,所有的戲院、電影院,都集中在繁華地帶,住在城外的人,是看不到戲和電影的,住在東北城角(東四區)、西北城角(西四區)的人,要想看場電影和京劇都非常困難。
解放后,拆除了城門,電車公共汽車延長了收車的時間,北京市政府還在被認作“簡區”的“僻 陋”大街,興建和改建了不少的電影院、劇場。位于西長安街路南的國民大戲院經過改造,1950年由周總理親自定名為“首都電影院”。1954年新街口西大街的新街口電影院開業。到了夜晚,電影院的霓虹燈,照的人臉上放紅光,上演“上甘嶺”、“夜半歌聲”。電影院門前等著買票,等著入場的觀眾,出來進去直到末場散場,好不熱鬧,春節期間,有的電影還增加了特晚場(晚上十點四十分開演),看夜場的觀眾熱情依然高漲。
1954年在北京繁華的王府井大街北端興建了集演出、排練和劇院辦公為一體的首都劇場。1956年在天橋南部,蓋起了一座大型戲院“天橋劇場”,凡是國際上有名的戲劇,歌舞劇、音樂舞蹈代表團,都在這里和首都人民見面,蘇聯的“天鵝湖”,朝鮮的“秦香傳”,都是在這里演出的。各區工人俱樂部為了調節娛樂場所的密度,便利群眾,大部分設立在劇場、影院少的地方,例如北京市工人俱樂部就是這樣。
作者單位:中國收藏家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