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高遠,白日融融,山重水復,長路漫漫,在那無邊山光水色中,這古塔,這古寺,正是一種古老的文化標識,它在提醒著人的某種文化意識,從純自然的樸素里走向靈智和慧悟。
塔和寺,原本屬于佛教建筑,它們都是伴隨佛教的傳入而被“中國化”了的佛教建筑。塔的開始,是作為尊存佛的遺物和供人敬佛結緣而存在的,后來這樣的意義逐漸淡化,它便有了極其豐富的內涵而進入世俗文化行列,或供登高臨遠,或作船行航標,有的謂作“鎮妖驅邪”,也有的純屬點綴山水風景……而寺呢,似乎一直都在持守著它那千古一貫的特定功能:禮佛和傳教。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禮佛傳教的陳設與程式有所變化而已。
算來都有2000年了,想象其中有一段相當漫長的歲月,就在神州大地的許多深山曠野之中,罕然出現這樣的精致建構,實在令人嘆為珍異。何況它們都還牽動著一個古奧幽深的文化背景呢?因此,今天的人們只要涉獵人文歷史,目光自然避不開它們。
在今日的桂中大地,仍然保存有為數不少的古塔和名寺。這是一件十分可幸的事情。因為正是它們,在反復證實這方地域歷史文化內涵的厚重,同時也正是它們,在深刻反映現代人文精神的理智與寬容。
文輝塔:古色古香
它那古色古香的典雅造型和直指云天的雄姿英概,與周邊環境構成一種獨特的審美圖像,足可入詩入畫。在現今來賓市興賓區境內的文輝塔,就以上述特色而久負盛名。
文輝塔建于明代萬歷年間(1573-1620年),是由當時遷江縣八所一位名叫黃文輝的鄉紳投資建造的,因之冠名“文輝塔”。這座歷經400年風雨剝蝕的古塔,至今仍在紅水河北岸屹然聳立。它那八角八面七層疊檐的優美儀態,正好與周邊的秀麗山水相得益彰而相映成趣;它那高達35米的挺拔身姿,于廣闊的綠野田疇中,更是站出了一種豐神秀異的莊重,一種藏意幽奧的典雅,一種超拔脫俗的崇高,很能引發人的詩意聯想。清代詩人望眉曾稱“何故這枝斑管筆,不在天閭”,一個傳神的比喻,就將它的魅力歸入了文化的范疇,而經由這枝“神筆”點化了的山水,自會增色不少。尤其是每當夕陽西下,那渾身淡赭的塔身沐浴在一片落日的斜暉里,頓時變得金光熠熠,耀眼奪目,由此映成“金塔夕照”的奇麗景觀,遂被列入古時“遷江八景”之一,歷來成為人們游覽觀賞的一個熱點。
開山寺:山光水色
久經歲月沖刷及兵燹毀損,現今保存完好之寺院為數有限,真能占得山光水色且又久負盛名的古寺,當要首推開山寺了。
作為“廣西四大佛教名寺”之一的開山寺,曾經又名壽佛寺,始建于清代嘉慶十年(1805年),迄今已有200年的歷史。它就坐落在柳城縣鳳山鎮南1公里處的網山山麓,前不遠處,便是柳江上游的融、龍二水匯合處,周邊更為烏鸞、龍船諸峰所環繞。山川形勝,鐘靈毓秀,使開山寺深得天工造化之利,特別是它所依持的那座網山,甚是雄峻幽奇,特異獨秀。因為在其山腰豁開一洞,洞內窟竅迂曲,長達300余米。開山寺就此依山建構,縱深布局,藏意巧妙而外觀別致,實為天下名寺所罕見。
走進“山門”,便有一疊壁陡的臺階,這是開山寺依山造勢的格局所要留給善男信女的一大考驗。待到一級一級的爬了上去,自也達到了起碼的虔誠。這時,你才有資格去拜佛,去聽經,去品味佛教文化的諸多精彩,去領悟禪宗教義的古奧幽微。拜過正殿和左右偏殿、禮謁塔樓,再轉悠佛堂,原來其中更有層層景深,窟窟勾通而別有洞天。如來大佛、慈面觀音、大肚彌勒及十八羅漢等,共有70多尊大小佛像和神像,分列有序置座其間,無一不具佛的寬容和神的威嚴。世間多少紛繁事,是否皆在他們的洞悉中?這是不必人去猜度的,你只需來到這里領受一種大安詳,“會心會神”“即心是佛”便了。
走在這樣的寺院里,顯然要比走進其他故宮遺宅、古跡場所更能親近歷史。因為這里的衣著器物、語言文字以及一切置設程式,絕對都有千年古風的遺存,都在散發亙久的沉香,而且仍以極自然的實用狀態,保留著古往今來的原汁原味,讓人一進,就如置身歷史場景;加上三兩僧尼偶爾一現,作揖施禮細聲道安,持重移步輕拂衣塵,你會誤以為他們是從歲月深處走來;接下又有晨鐘暮鼓,木魚聲聲,黃卷青燈,香煙裊裊,你更會覺得,歷史就在身邊輕而易舉地復活了,遠比文史專家的熱心敘述要生動真切,更比舞臺熒屏上的千般模擬要可感可信……
下期預告:古遺跡
編輯/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