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對修身智慧的闡釋,不是空泛的議論、不是枯燥的說教,也不是居高臨下的訓誡,而是一種深沉、理性的思索。
孔子一生周游列國,仕途坎坷,但他并不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在孔子的生命中不僅有對人生意義的執著追求,更充滿了“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實踐探索。他用73年的人生,實踐了他所篤信的為人之道。
修身是行事的基礎,做人是做事的前提,“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民國時期的國學大師馬一浮先生曾說:“《論語》者,所以教人學為君子也。”《論語》給我們制訂了一套提升人格、修養身心的智慧法則,它所要成就的“君子人格”,已經滲透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里,成為影響中國人立身處世的“文化心魂”。
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在物質上日益繁盛,卻在精神上愈加浮躁;對外在物質的占有壓縮了我們心底對價值和信仰的渴望。
重讀《論語》,不僅要重建社會道德,更是為了喚醒我們每個人心底的“君子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