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智慧,是東方智慧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國人智慧的根源之一。
西方管理的科學性值得我們借鑒,但中國人的骨子里流淌著先人智慧的血液,很多企業家越來越深切的感受到企業中要想解決管理上的根本問題還要靠東方智慧。
胡弼華教授作為國內知名管理學教授和研究學者多年來致力于研究儒家智慧。
企業管理需要智慧,人生亦如此。恰逢2011年終歲尾,胡弼華教授來大慶授課,筆者有幸采訪了他。
下面將胡弼華教授在儒家的管理智慧上多年的研究和實踐心得與讀者一起分享。
道德活動中體認天命
記者:儒家思想講求的是先修身、再齊家、然后治國、最后平天下,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管理中正己是第一位的,那么身如何修?
胡弼華:孔子強調要在人事活動中,特別是道德活動中去體認天命。體認,是體察認識,天命就是職責,就是拓展心量、增長智慧的憑借;修身的精神實質是使自己的心靈與客觀規律不斷地相融通的過程。正因為生命有了這一超越的理據,所以儒者才有了積極有為的擔當意識和超越生死的灑脫態度。
“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這些是踐行者感悟。
愛人為仁 知人為智
記者:有學者說,如果一個帝王或者一個管理者如能把儒家思想融入自己的思想體系中,那么無論是一個朝代還是一個企業都會達到昌盛,在現代企業管理中作為一個管理者該如何把握這種思維呢?
胡弼華:孔子主張仁智雙彰,以愛人為仁,知人為智。孔子所重在民、食、喪、祭。他反對暴政,主張像子產那樣“惠民”“養民也惠”“使民也義”。
“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孔子回答子張怎樣才能管理政事時,提出了五種美政:“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誠信毋欺、自省慎獨
戒奢以儉、敬業樂群
記者:現代的商業環境讓很多人恐懼,很多人為了利益沒有了道德底線,從儒家的思想中哪些智慧可以改善現代的商業環境?
胡弼華:現代化的工作倫理、商業倫理、企業倫理的建設,是我們當下迫在眉睫的任務。
市場經濟離不開公共道德秩序和個體人的道德自律與教養,離不開一定的商業道德。它是市場經濟發展的潤滑劑。
誠實不欺、公平守信是儒家的傳統思想,許多徽商把它變成了自己的道德倫理觀念與經營原則。現代社會需要誠信毋欺、自省慎獨、戒奢以儉、敬業樂群等傳統美德及公私觀、義利觀、群己觀在商業倫理上的現代轉化。
把人性中的善良、崇高的方面激發出來,對人性中的丑惡、卑劣、低俗的方面加以抑制,僅僅靠道德意識、原則、規范和倫理生活秩序本身是遠遠不夠的。
“同仁堂”的老職工還記得兩句話:“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榮德生先生說:“古之圣賢,其言行不外《大學》之明德,《中庸》之明誠、正心、修身終至國治而天下平,亦猶是也,必先正心誠意,實事求是,庶幾有成。”以自我管理為中心,調動人的積極性,協調各種人際關系,形成公司群體的企業精神,從而達到全系統管理的做法,使他獲得極大的成功。
儒家管理智慧——生、變、和、中、敬、群、無
記者:中國人整體的圓融思維和西方的思維不同,儒家管理智慧在具體的工作和生活中如何踐行?
胡弼華:儒家思想雖然是整體性的,在應用中可以把握幾個原則,那就是生、變、和、中、敬、群、無。
“生”的原則即創造性的原則。“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把自強不息、生生不已的主體精神,“元、亨、利、貞”的流衍創化的客觀歷程和效法天地的自然之道結合起來。
“變”在陰與陽、否與泰、剝與復、損與益、革與鼎、既濟與未濟之間,由是而有了因時、因地、因物、因位而制宜。
“中”則指處事所掌握的“節”與“度”,對“過”與“不及”之兩端持守動態統一,使各種力量與利益參和調濟、相互補充,在大小、剛柔、強弱、周疏、疾徐、高下、遲速、動靜之際保持彈性,具有一種節奏感。
企業倫理或工作倫理的建設,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首要前提,東方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不同在注重不同人的利益的同時,更加肯定勤奮和睦、敬業樂群、相互協調及對企業的忠誠、奉獻、責任。
管理更重要的是概念、價值、信仰、氛圍、文化形成自己獨特的價值信念與凝聚力,使員工自覺地為企業目標奮斗,在員工中代代相傳,這是決定企業成敗、興衰的根本。
識人——聽其言,觀其行
用人——知人善任,賞罰分明
記者: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要知人就要先識人,識人才知如何用人,如何識人、用人?
胡弼華:三國時期諸葛亮用人有“七觀法”: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資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告之以福禍而觀其勇;醉之以酒而觀其性;臨之以利而觀其廉;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魏征識人“六觀法”:貴則觀其所舉;富則觀其所養;居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
王安石說:“一人之身,才有長短,取其長則不問其短”,即用人之長,不要求全責備。
歐陽修說:“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寧可難于擇人,不可輕任而不信”,即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諸葛亮說“賞罰之政,謂賞善罰罪也。賞以興公,罰以禁奸。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賞賜知其所施,則勇士知其所死;刑罰知其所加,則邪惡知其所畏”。
沖突管理藝術
記者:現代企業管理中有一個共性的問題,就是如何解決老板和員工之間的沖突,請您為讀者分享一下您的建議好嗎?
胡弼華:沖突是不可避免的,但合理的沖突有利于組織創新。組織中,往往可以劃分成兩類人,一類是服從性好的,另一類則反之,總會有自己的個性或主張。領導者如何面對這些自以為是,功高蓋主且服從性好的員工呢?
首先要自我檢討,中國的管理者并不擅長表揚自己的員工,更多時候是在指責下屬的缺點。這樣的處理方法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并不適用,很容易打擊員工的積極性,使他們走向極端。
因而,管理者要擯棄傳統的管理方式。首先,管理者不要試圖掠奪下屬的功勞,及時的給予肯定。其次,管理者不應吝惜自己夸獎的言辭,用言語夸獎他,如果有條件甚至可以開慶功會。他認為自己得到了上級的認可,會非常敬重上級。所以,雖然“功高”,但不會“蓋主”。
再次,管理者在贊揚時應注意方式。對員工的贊揚要具體,針對員工特定的行為和特定的業績。另外,在進行表揚時,不要順便指出員工的缺點。“潑冷水”的直接后果是打擊員工的積極性。
最后,管理者可以適當地夸大對員工的表揚力度,使他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即使員工沒有那么大的功勞,管理者在進行表揚的時候可以適當地給他多加一點功勞,在這種情況下會給員工會帶來更大的工作動力。
所以,管理者要不斷地激勵他們,不斷地給他們更富有挑戰性的工作。這種做法被稱為“鞭打快牛”。結果是這些員工的業績越來越好,對其他員工起到了明顯的帶動作用,整個公司的業績也不斷地上升。但是,這種做法要有積極的人力資源管理政策作為保障,即優惠的薪酬,優惠的獎金和優厚的福利。
記者:儒家的智慧雖然博大卻是我們可以把握的,如果想在我們的人生中去運用還需要我們自己不斷的學習和實踐,為了讓讀者更好學習,請胡教授給讀者一些建議。
胡弼華:讀書是有效學習的必要途徑,好讀書更要讀好書,把握好書的原則一看影響范圍、二看存世時間、三看影響的范圍、四要看是否是有影響的出版社,比如商務書局、三聯、中華書局等。
《論語》《道德經》《易經》《毛澤東選集》《劉少奇論共產黨的修養》《中國企業家》、南懷謹先生的書、財經網、華爾街日報中文版等都是值得一看的。
胡弼華簡介
北京大學縣域發展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研究員、兼任北京視野咨詢中心副主任、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顧問、北京中恒匯通投資公司等多家公司獨立董事;在國企、上市公司及民營企業集團擔任高級管理職務多年;從事區域經濟咨詢研究和企業戰略咨詢十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