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業之間激烈博弈的結果。央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被解讀為放松調控的信號。
好萊塢災難片《2012》上映時,還是2009年11月。眨眼功夫,2012年就到了。且不說末日預言準確與否,人類至少有一點被預言說中,那就是,全球經濟出現了大麻煩,一場全球危機正在上演。
2012年會不會大規模火山爆發,引發地震海嘯,沒人知道。但歐債危機的“火山”正在洶涌噴發。慵懶的歐豬五國等待救援,勤勞的德國面對這群被高福利慣壞的懶漢,無論救與不救都將付出巨大代價。歐盟成員國就好比人生境界差距比較大的夫妻,面臨著艱難的選擇:要么融為一體、湊合度日;要么分道揚鑣、各干各事。在最好的情況下,歐元區也會進入經濟衰退。地球另一端的美國,也是麻煩不斷。美國國債占GDP比例比歐洲還要高,國會還時不時阻撓政府通過刺激經濟方案。不過,美國的情況要好得多,畢竟美元是世界儲備貨幣,美聯儲只要買得起油墨和紙張,就能開動印鈔機,不斷注水,稀釋巨額的國債。總體看,美國經濟活力猶在,在GDP增速微弱的情況下,企業盈利已經大幅上漲20%。只不過,在年底大選開始之前,兩黨出于政治因素而互相掣肘,美國經濟暫時還難有起色。
再把視線投向中國。中國經濟比歐洲好,但也面臨著一系列問題。
首先是股市。都說股市是經濟的睛雨表,但中國A股這一晴雨表大多時候卻是一副哭喪臉。2008年,上證綜指跌幅達到六成,在世界上與俄羅斯股市一同墊底。2010年和2011年,A股再次進入全球主要股市跌幅榜前列。就連一些深陷歐債危機的國家,其股市表現也好于A股。
股民的哭喪臉,與產業資本的瘋狂面孔形成鮮明對比。2009年至今不到三年時間里,700多家公司A股上市,募集資金總額達到驚人的9252億元。股民們用血汗錢哺育了A股市場的新生兒。盡管三年內經受了全球金融危機、歐債危機,但A股上市公司無一夭折,ST股票個個生龍活虎。在這一輪PE瘋狂斂財、產業資本瘋狂套利的盛宴中,A股只能選擇熊冠全球。這段后人難以超越的“豐碑”,也是尚福林時代的“最佳注腳”。如果這一幕持續,2012還得跌。
樓市同樣牽動著億萬百姓神經。中國一直有個傳奇,那就是股市10年原地踏步,房價卻越調越高。2011年,在樓市限購、限貸的嚴厲調控下,房價硬挺大半年,終于在2011年11月出現個別跳水。中海御景熙岸每平方米直降7000元,龍湖酈城直降4000元。售樓處被砸了,但在大趨勢面前,萬科、綠地等大型開發商也不得不選擇降價。
房價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業之間激烈博弈的結果。央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被解讀為放松調控的信號。與此同時,多個城市的限購令,將在2011年年底和2012年年初到期。住建部希望延續限購,地方政府顯然不太情愿,佛山、成都甚至為限購“松綁”,被中央政府叫停。其實,當溫總理呼吁開發商應該流著“道德的血液”時,地方政府官員也應該捫心自問。只要看看土地出讓金占財政收入的比重,就能明白兩者的關系。統計顯示,2010年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占財政總收入的65.9%,“十一五”期間全國土地出讓總價款超過7萬億元。這是一種怎樣的“依賴”,這又是一種怎樣的“感情”?地方政府和開發商之間,必然是血濃于水的“骨肉親情”。2011年,土地收入已大幅下滑,開發商也不時傳出破產消息。2012年,樓市政策走向將拷問政府官員是否流著“道德的血液”。
房地產行業的興衰,牽涉到眾多上下游行業。而歐美經濟的好壞,又直接關系到出口。在這兩者都表現不佳時,2012年就成為千百萬中小企業難熬的一年。作為“世界工廠”,中國的制造業不得不面臨訂單減少、融資難度大、貸款利息高、勞動力成本上漲、環境成本提高等諸多問題。從最新公布的2011年11月采購經理指數PMI看,PMI已經從10月份的51.4下跌至49.0,擊穿了50這一產業擴張與收縮的分界線。
民生銀行行長洪崎說了句實話:“企業利潤那么低,所以有時候銀行利潤太高了,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統計顯示,目前工業毛利率水平僅有6.04%,而銀行基準貸款利率達到6.56%,于是,前三季度,銀行業的利潤增速高于全部上市公司近13個百分點,銀行成為全社會一枝獨秀的行業。在一個制度安排向央企和銀行業畸形傾斜的國家,在經濟好的時候中小制造企業尚能喝點湯,現在,估計只能喝西北風了。如果中小企業的生存環境得不到改善,2012,將醞釀一場更大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