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臨近,本應是辭舊迎新之際,但對已捱過半個嚴冬的香港經濟來說,要真正走出“寒冬”,迎接“暖春”,恐怕仍是遙遙無期。事實上,香港2011年第三季經濟按年增長只有4.3%,比較第二季的5.3%大幅下滑。雖然經季節性調整后按季比較,第三季仍然輕微實質增長0.1‰但經濟整體下行的風險不斷增加,已是不爭的事實。
歐債危機與正在急速惡化的美國經濟已嚴重影響全球經濟復蘇,作為細小型向外經濟體,香港經濟隨時可能進入技術性衰退,其惡果已開始顯現于香港樓市、股市、進出口、手工制造等各行各業。一邊廂,經濟增長停滯不前,一邊廂,通脹居高不下,香港市民的漫漫寒冬十分難捱。
歐美經濟衰 環球央行急救市
歐債危機高燒多月不退,已成為2012年全球投資市場及經濟復蘇的最大阻力,不但愛爾蘭、希臘及意大利等歐洲諸國相繼出事,連作為歐洲“定海神針”的德國債券的拍賣,亦出現認購不足的情況,種種跡象顯示,市場對歐債、歐元信心已跌至極危險水平,資金逃離歐元區的問題更使其雪上加霜。環球投資市場在震蕩中不斷搖晃。
聯合國近日公布最新全球經濟預測報告,大幅下調2012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由年中3.6%大幅削減1%至2.6%,并警示全球經濟將面臨雙底衰退的風險,最壞的可能是,新一年經濟增長僅剩0.5%;另一方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表示,擬進一步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同時假設,就算情勢趨向樂觀,2012年全年經濟增長也可能僅升至3.9%。全球各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新一年經濟增長幾乎全被下調,當中美國經濟增幅調降1.3%至1.5%,歐元區下調1.25%至0.4%。
在經歷了連續兩年疲軟和不均衡復蘇后,全球經濟正徘徊于另一場嚴重衰退的邊緣。這種因信心萎縮致使資金逃離,再造成信心進一步萎縮的惡性循環,正動搖著歐洲金融市場,并可能觸發歐洲諸國經濟崩潰以及歐元解體,因此,美歐等中央銀行必須出手挽救。環球央行聯手救市,最重要的目的,除了紓緩歐洲的資金緊張、壓低歐債利率外,更為關注環球金融市場安危,以防止出現2008年般的金融海嘯。這次環球央行聯手,縱能阻止金融海嘯再現,仍難以紓解歐美經濟長期不振甚或衰退的問題。
2012年是尤為關鍵的一年,歐債危機是否能遏止,以及發達國家是否能加快緊縮財政的步伐,都決定著未來全球經濟將走向緩慢復蘇,抑或重新步入新一輪危機。外圍經濟環境的風云不定,使香港經濟也陷入了衰退的邊緣。
新盤現樓蟹 二手樓市交白卷
歐美央行聯手救市,雖令環球經濟氣氛略為好轉,但仍未扭轉香港樓市近期“一手熱、二手冷”的局面,島內住宅市場也已步入寒冬。
港島一手盤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發展商唯有連環出招。近日,由華置及港建局合作的灣仔“壹環”,年底傳出劈價10%救亡的消息,連同期間即供折扣,即變相減價18%。發展商狠心劈價,令最近幾周以來人市該盤的13個買家實時坐艇。與此同時,其它新盤亦紛紛密謀出招搶客。
再看二手市場,因早先推出征收最高15%額外印花稅率,令短炒活動幾近絕跡;而逾千萬物業按揭成數收緊至五成水平,也令二手樓市交投量顯著萎縮,地產代理商叫苦連天,要求撤銷額外印花稅之聲不絕于耳。加之每年12月本就屬于樓市成交淡季,在2011年底周末兩日,十大屋苑僅錄得13宗成交,交投量繼續于低位橫行,當中太古城、海怡半島、麗港城、美孚新村及映灣園五個屋苑更錄得零成交;錄得成交的屋苑中,平均呎價也均有下跌,跌幅由0.3%至4.3%。因此,2011年11、12月也并列成為二手市場表現最差的兩個月份。而號稱樓價貴過1997年的現今,仍有不少當年“蟹貨”要蝕讓離場。損手最慘重的個案是將軍澳“新都城”一戶,原業主于1997年以650萬元一手購得,早前則以540萬元放售,14年后帳面虧損110萬元。
無“糧”抵寒冬中小企業損失慘
據統計,中小企業占全港私營企業的98%,它們既是香港的經濟支柱,又對穩定就業市場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現時歐美經濟陰云密布,一向以歐美為主要出口市場的港商,勢必受到牽連。單從匯豐香港采購經理指數連續四個月低于50點,便足夠反映經濟轉趨惡化。圣誕旺季未能如期出現,下半年訂單也平均銳減一致兩成,相比2008年的金融海嘯有過之而無不及。對這些中小企業來說,擔心的是沒有足夠的“糧餉”來抵御漫漫“寒冬”,而業界則預期“寒冬”起碼將持續到2012年6月。
租金高昂,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漲,外加最低工資導致經營成本大增,早已令在港中小企業疲于奔命;此外,它們更要面臨現金周轉不靈、融資困難、匯率損失等困境,銀行更是“落雨收篷”,率先減少向中小企業放款。種種不利因素,使得中小企業“饑寒交迫”,叫苦連天。
受累于外圍環境經濟疲軟,香港整體出口更錄得近兩年首次下跌,當中以出口至歐美國家的跌幅最為顯著。年尾歐美買家付款困難,“走數”情況有所增加,有部分是貨物尚未運出口,買家就已到閉;也有貨物抵運后,那廂買家卻藉詞拒絕取貨,令港中小企業蒙受損失。據信保局統計,從行業來看,成衣、電子、玩具、金屬制造業,“走數”風險較一般行業更大。有玩具廠合棄歐美市場,轉攻新興國家,甚至出租廠房;也有制衣業以設計加工取代傳統貼牌生產;珠寶商則選擇凍結^手及薪酬,只圖撐過“嚴冬,’。
中央再延港 多項措施拓商機
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與中央商務部副部長蔣耀平,于2011年12月14日在港簽訂了《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第八份補充協議(CEPA8)。這份協議涉及32項優惠措施,主要涵蓋貨物、服務、金融、旅游的貿易合作及貿易投資便利化安排,包括16個服務領域的23項開放措施,其中15項為落實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早前訪港時提出的“挺港措施”。
根據協議,中央同意完善貨物貿易原產地標準,以及放寬香港服務提供者的定義,進一步開發法律、建筑、技術檢驗分析與貨物檢驗等合共13個原有開放領域,令服務貿易的開放領域達到了47個,開放措施達到了301項,希望在“十二五”末期,進一步擴大內地服務業對香港的開放,增強兩地在貿易投資便利化領域的合作;也為在全球經濟波動下倍受煎熬的香港服務業提供新的發展機遇。
其次,隨著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的逐漸形成、人民幣國際化業務的不斷推進,CEPA8允許以人民幣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方式(RQFII)投資境內證券市場,這也促進了在岸與離岸人民幣資金循環,有利香港推出更多創新人民幣產品來活躍整個資本市場。
外圍經濟環境急劇惡化,對于面臨“寒冬”的香港經濟來說,CEPA8的簽訂猶如雪中送炭,以內地市場的拓展來彌補歐美市場的萎縮,對穩定香港企業信心、應對未來挑戰至關重要。CEPA8既增加了開放的深度,同時擴大了開放廣度及受惠面,這些措施不僅為香港服務業拓展內地市場提供了更大空間,而且為香港保險、醫療、旅游、法律、建筑等多個行業帶來了更多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