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A股市場疲軟不堪,很多人將原因歸結為大盤股的接連發行。而最近,香港亦出現一股IPO熱潮,多間公司計劃招股,預計集資額逾800億港元,全年埋單計數接近3000億港元。業內質疑,香港股市是否會像A股市場犯上“新股恐懼癥”呢?
A股擴容難言生機
數據顯示,自2009年11月中旬以來,在全球25個主要指數中,滬深300、上證綜指和深圳成指跌幅全都超過20%,位于跌幅榜前三位。A股的2000多只個股中,2011年以來有1755只個股下跌,跌幅超過30%的個股接近500只,其中被“腰斬”的個股18只。
在這樣的背景下,2011年市場上不斷有聲音,質疑新股發行過多是導致A股不斷下跌的最主要的原因。分析人士指出,長期以來,A股市場功能錯位,上市公司把股市當作提款機,一味想著圈錢,讓投資者寒心。
據Wind資訊統計顯示,從2009年7月新一輪密集的IPO圈錢潮開始,是年A股合計募集資金總額達到5046億元,這當中通過IPO首發融資額為2022億元。而到2010年,A股IPO融資已達歷史高位,融資總額冠絕全球,共有348家公司直接從股市融資4911億元。如果加上配股、可轉換債券和增發,中國A股成全球最牛“取款機”,共有531家公司成功取錢達1萬億元。
2011年,IPO攻勢持續,截至11月底,共計有254只新股首次公開上市,融資總額達到了2522.2億元。
在巨額融資沖擊下,打新收益率已呈現出逐年下滑的態勢。截至2011年12月1日,網上申購的平均首日收益率僅為14.70%。
業內人士分析,是IPO籌資數額過多使市場產生“失血效應”,導致股指下跌,并反過來影響了IPO籌資,迫使其降低發行速度或減少籌資額。
西藏銀帆投資總監王濤表示,市場“失血”是指數表現不佳的根本原因之一,“股市擴容壓力太大了,2011年9月以來,新股上市首日就頻頻出現破發,可以說是市場對新華保險、東吳證券、陜煤股份等超級大盤股上市融資的一種無聲抗議。”而按照券商、保險股平均市盈率以及機構報價情況來估算,東吳證券、西部證券和新華保險融資額分別在38億元、24億元和50億元左右。此外,以奧康鞋業、交通科院為代表的40余家擬上市公司的近14億股首發股份,尚待市場消化。
面對一輪輪IPO,尤其是像新華保險這樣的“大盤股”勁旅,市場“恐新”情緒只怕一段時間內不會消退。
香港股市不懼新股IPO
內地A股“越融越難”,而香港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股集資市場,連續兩年都是IPO集資額全球稱冠,2011年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盡管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稱,本港2011年新股(IPO)集資額的全球排名,有可能退居第二,但至10月底香港集資額仍然領先全球。據世界交易所聯會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10月底,香港的新股集資額仍以268.5億美元(約2094億港元),領先全球的交易所,更領先第二位的深交所約170億美元。
為何香港一個勁地希望保持新股(IPO)集資額的全球排名?原因就是,香港股市沒有新股恐懼癥。那么,內地股市能從中得到什么經驗呢?
最重要的只有一點:港股的詢價保障散戶利益。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楊青麗表示,港股IPO首先需要保薦人在與目標機構客戶進行前期促銷,然后再到海外路演。“買方與賣方要經過一輪博弈之后,才會最終定出雙方均可接受的發行價格。如果定價過高,發行可能會失敗。”
據悉,從1994年¨月起,香港新股發行逐漸形成詢價與公開認購混合的招股機制,主要包括混合機制的股份分配方式、定價過程、回撥機制、超額配售權和市場穩定機制等。
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教授吳毓武稱,和A股相比,港股IPO制度最大的特點就是,投資者自負責任。港股屬于市場化操作,如果投資者愿意申購,那么風險自擔。
和A股20%給機構投資者進行網下申購不同,港股還有傾向于保障散戶利益的“紅鞋制度”。紅鞋制度指的是香港股市發行新股時的一種制度,即只要參與申購,每個賬戶就能得到一定數量新股的方案,而不是A股市場按照資金量分配號碼來確定中簽率。這樣能盡量保證每個申購賬戶都可以得到一手新股。
從以往慣例看,一些大型上市公司尤其是“中資股”,在上市時甚至會有“一人一手”的分配制度,確保所有打新者都能獲分配一手新股,然后就剩下的新股按照認購資金量越大中簽率越低的原則分配。這種發股方式,最大化地保護了中小投資者的利益,但對于大戶來說,也并不感冒。
以港股2011年上市的金盾控股為例,其總計獲得79.2倍的超額認購,絕對算得上是2011年的大熱門。此股最低認購4000股,在新股發行中共有545人選擇認購4000股,其中有273人獲分配4000股,即545人的中簽率是50.09%;此外有111人選擇認購8000股,其中78人獲分配4000股,中簽率一下子銳減至35.14%。顯然,上述分配遵循“認購越多中簽率越低”的原則。至于84位認購1224.8萬股的打新“頂級”大戶,每人僅獲分配52.4萬股,此外,84人中的75人再額外獲分配4000股,他們的中簽率低至4.31%。
此外,香港市場雖然也有打新,但比較起A股打新一族,水平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秘密就在于打新所需的手續費。
在香港,個人投資者可以使用白表和黃表兩種申請表來認購新股。通過白表申請沒有任何手續費,但缺點是收到的是通過郵寄的實物股票,必須存入證券公司才能交易,所以新股上市首日往往無法拋售。至于黃表,由于通過證券公司進行,新股上市首日可以確保拋售,代價是證券公司一般要收取100港元/次的手續費。這意味著,若打新未獲分配新股,那就將直接出現虧損。
香港上市的許多新股,尤其是融資規模較大的新股都有一個“全球發售”的過程,無論是散戶還是大戶的“打新”,都屬于公開發售環節下的。其實,香港新股上市認購的主力,是國際發售環節。比如高鑫零售,在未行使超額配售權之前,總計融資79.65億元,是近期僅次于中信證券的融資大戶。雖然公開發售環節認購踴躍,但它們也只占全球發售的18.7%,高達81.3%的新股,是通過國際發售環節直接交由那些大基金認購的。
因為港股是國際市場,有包括歐洲、北美和亞太的國際投資者來共同承擔新股的融資壓力,自然而然,在新股發行上的承受能力要大于A股市場。
最重要的是,針對新股上市之后的暴跌暴漲,港股還推出了“綠鞋制度”。從1993年起,香港IPO市場采用了來自美國的“綠鞋機制”,幾乎所有新股上市均會向主承銷商授予“綠鞋期權”,即15%的超額配售權,以在證券上市起30日內,根據市場情況選擇是否行使“綠鞋”,以穩定市場價格。
也難怪,一大堆大小新股無懼“弱市”,排著隊在2011年底前赴港上市,比如新華人壽、海通證券、周大福等。看來,多家公司的融資,將進一步考驗香港市場的承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