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牌坊就是一段歷史,一個故事……
昌隆
一座座高大的石牌坊為隆昌小城營造了濃郁奇特的文化氛圍,遠離都市的喧囂,古驛道上的牌坊群,成了彌足珍貴的文化長廊,身臨其境,讓人覺得恍若隔世。
隆昌自南北朝起即為巴蜀古驛道、川云東路古驛道和敘馬古驛道的必經之地。一直是商賈云集、文人輩出的地方。隆昌縣志記載:境內有史可考的功德牌坊、孝子牌坊、貞節牌坊等各式各類牌坊近70座。數百年滄桑,累累天災人禍,大部分牌坊已經灰飛煙滅。但這個偏于僻壤的小城仍然完整保存下17座明清代時期的牌坊。
牌坊與房屋之間,是一片與牌坊一般高的青竹。青竹生長十分茂盛,已經把牌坊上的文字圖案遮掩了許多——郭陳氏節孝坊坐落在距離縣城5公里的金鵝鎮油房街附近。
該牌坊建于光緒十八年冬月,造型端莊、工藝精湛,是典型的四柱三門三重檐、五滴水、三開間牌樓式青石仿木結構建筑,通高15米,面闊9.5米。該牌坊頂蓋剎尖為火焰寶珠金剛座,三層尖頂呈火焰狀,樓蓋共圓雕六鴟吻,三重飛檐,層層上收,作展翅欲飛狀。
始建時三重檐十二鰲尖上均懸掛銅鈴,據說不論寒冬酷暑,銅鈴迎風晃動發出悅耳鈴聲,數里行人聞之心安神定,人們叫它“鈴鈴牌坊”。以前在距“鈴鈴牌坊”不到100米的地方還有一座“新牌坊”,比“鈴鈴牌坊”大得多,大凡從古驛道上經過的人,不管是抬滑竿的,還是挑鹽巴的挑夫或趕馬馱的馬夫都要在牌坊下的大石壩子上乘涼,喝水。
牌坊旁是兩間破舊的土墻青瓦房,住著四世同堂的熊姓人家。熊婆婆已經84歲了,她十幾歲嫁到這里,至今已快70年了。20年前她丈夫去世,就葬在家門口距離“鈴鈴牌坊”2米遠的地方。熊婆婆天天就坐在牌坊旁的家門口,守著丈夫的墳墓,回憶過去的歲月打發時光……
徽州
徽州民居、祠堂、牌坊,已經成了今天徽州人的寶貴遺產,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昔日徽州人的勤勞、聰慧,特別是徽商所起的巨大的推動作用。
據資料記載,從唐一直到清末,徽州這塊土地上一直都是在建牌坊,據統計,前前后后達到400多座。即使經歷了太平天國、文化大革命時期,至今仍存有104座。
樹牌坊,在古代是“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舉,也是古人一生的最高追求。而徽州的牌坊中,以表彰婦女貞節為最多,幾乎占到一半,其中,商人婦占了絕大多數。
在棠樾村頭的7座牌坊中,就有兩座是為女人而立的節字坊,其中一座叫“吳氏節孝坊”,立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是為了表彰族人鮑文淵的續弦、嘉定人吳氏的“模范事跡”。她22歲遠嫁到棠樾,29歲開始守寡,直到60多歲死去。在漫長的30多年里,吳氏先是獨自將丈夫前妻的孩子撫養成人,后又修了鮑家九代的墳塋。族人深受感動,為她立了這塊牌坊,上刻“節勁三冬”和“脈承一線”,前者是頌揚她的貞節不二,后者則表彰她盡心養育繼子。
在吳氏節孝坊落成的9年后,棠樾牌坊群的第五座牌坊又出現了,它就是“汪氏孝節坊”。這座坊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石坊坊額上寫著“矢節全孝”和“立節完孤”,是為了表彰鮑文齡之妻汪氏25歲守寡,45歲去世,守節整整20年。
《民國歙志》記載,明清兩代,僅棠樾一個鮑氏家族,就有貞節烈女59人。
而徽州的最后一座貞節牌坊,修建于光緒三十一年的質地最差的那座磚坊——“孝貞節烈坊”,在其坊額上刻的文字卻是驚心動魄:徽州府屬孝貞烈節六萬五千零七十八名。
任何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位偉大的女人,而對徽商而言則更是如此,那一座座的牌坊,一面在旌表著那些曾經輝煌過的徽州男人的業績,而另一面則在傾訴著徽州女人的清苦!
無論是豪華明麗如《紅樓夢》中為元妃省親而建的“省親別墅”牌樓,還是高聳陰沉如余秋雨《文化苦旅·牌坊》中所記的浙江鄉間婦女貞節牌坊,當年那些用以宣揚封建禮教、標榜功德的東西都絕不再是今日我們重建牌坊的目的。為重振文化名城昔日曾有的繁華、烘托重點歷史建筑與歷史街區的風貌,而恢復重建如牌坊之類的人文景觀,則將是對古代文化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一個較好的解讀和展示。
綠楊城郭中因為增添了許多古色古香、宏偉壯觀的牌坊,必將更加顯現出古意幽幽、畫意濃濃…… 編輯/林青雨
下期預告:宮殿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