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遺書”歷千年猶如新卷
2月25日“敦煌遺書”在重慶“半公開”展出。敦煌遺書是5至11世紀古寫本及印本,清光緒二十六年被道士王圓篆在莫高窟一藏經洞內發現,密室不足9平米,數量在5萬件以上,發現時已在密室中塵封了八九百年。這些中晚唐時期的手抄經卷依舊整潔清晰,猶如新卷。來源/中國新聞網
臺北孔廟春祭 高中女生執禮
2月26日臺北市孔廟2012年春祭典禮, 這是臺北孔廟第5個年度恢復舉辦春祭活動,這是援引古制于“仲春上丁日”即農歷二月第一個丁日舉行春季祭孔典禮,以鼓勵學子在一年的開始立定志向、勤奮向學。典禮中的“禮、樂、佾、歌、饌”5大元素,往年由耆老或耆老與學生混合擔任禮生,今年全部由臺北明倫高中擔綱,并首次有女學生加入禮生執禮陣容,更肩負起正獻官正亞引的工作。
來源/中新社
千年漢墓成荒冢
穿過嘈雜的商業城,繞進民居環繞的“司馬塘”路13號巷,走入一條2米寬的狹窄通道,一片低矮的荒丘便突兀地出現在眼前。荒丘上,雜草叢生,垃圾遍地。這是距今1924年的東漢名賢太守的墓葬,該墓被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列古墓葬之第一位。
令人遺憾的是,這座永州古城內保存至今的唯一碑墓俱在的千年文物,卻被一棟四層高的民房壓占,古墓本體不見天日。
來源/東方早報
倫敦時裝周上的中國秀
2月17日,倫敦時裝周開幕。一場 “山水·中國時裝秀”在中國駐英國大使館舉行。兩大中國時裝品牌“例外”和“依文”以簡單的裁剪,單色、配以自然紋理,表達了簡單、明晰、高雅的生活態度和東方美學中的自然、自得與自在感。英國服裝協會主席哈羅德·提特曼則表示,此次表演讓他改變了對中國創意的認識,也使其對中國文化有了越來越強烈的興趣。
來源/科技日報
2.2億“漢代玉凳”贗品
近日,網上一張帖子爆料稱:曾經在北京拍賣出2.2億元天價的“漢代玉凳”產自江蘇邳州,是2010年起歷時一年多時間制造的。邳州寶玉石行業協會會長明確稱:他在電視畫面上一眼就看出了這個所謂“漢代玉凳”就是前兩年邳州玉雕藝人制造的高仿藝術品。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玉文化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李維翰先生說:“憑借邳州玉雕業的功力,完全有能力做出一件精美的漢代玉器。最實用的鑒定方法就是看它的陰線,古玉上的陰線是不平整的,因為當時是手工制作,不可能很平整。此外,漢代玉器除了作為酒器之外,都是禮器,沒有生活用具。”來源/華聲在線
滬語輸入法風行一時
靈伐,結棍伐?(好嗎?厲害嗎?)2月16日,上海80后軟件設計師吳煒的“滬語手機輸入法”剛上線不久,就有熱心用戶迅速下載并通過手機興奮地發布了微博。軟件發布僅1個小時,下載量即達1500人次。一天之后,另一名80后上海人王佳梁開發的“王版”滬語手機輸入法完成詞庫更新并登錄蘋果系統,也引來一片叫好聲。“語言,是一種情感。”吳煒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