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的情人節復活了中國人的浪漫細胞,過情人節,送玫瑰花,已經成為戀人們表達情感的一種重要方式。有人認為“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其實,中國原本有自己的情人節,它不在秋天,而是在春天。情感豐富的華夏先民在《詩經》時代就曾舉辦過自己的情人節——“上巳節”,也有表達愛意的花朵——“芍藥”。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詩經·鄭風·溱洧》)
《溱洧》這幅淳美的古代風俗畫,帶我們回到了《詩經》時代那個已經消失于時間叢林中的情人節——上巳節,聽到了芍藥花瓣中間傳出來的愛的聲音:“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芍藥。”
這是農歷的三月間,溱河和洧河迎來了桃花汛,春水渙渙。人們按捺不住內心的興奮,奔向河邊,愛情和喜悅之情一起在心靈里瘋長。岸上青草茂密,枝頭鳥鳴啾啾,陽光像金子一樣鋪灑下來,叫人春心蕩漾。屋子里坐不住,三五邀約著,去河邊參加歡會。河邊,已然熱鬧如市集了,男男女女,往來如織,人人手拿蘭草和芍藥,他們開朗大方地說著笑著,將春天清爽的空氣攪動得歡騰起來。“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簡簡單單十四個字,就為我們勾勒了一幅歡樂祥和的游春圖,傳遞給我們無數欣喜、興奮的氣息!
上巳節是個風情搖曳的美麗節日,在神話中,制定它的是女媧,她分陰陽,定姻緣,制定了自由戀愛的上巳節。“上巳”就是三月的第一個巳日,與現在母親節定在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的味道一樣。這一天,人們紛紛來到江渚池沼的水邊,以春水洗滌污垢,認為這樣做可以除去整個冬天所積存的病害,在新的一年里清潔免疫,吉祥如意。“上巳”不僅是祛邪求吉的節日,更是自由快活的春游,青年男女到郊外踏青,潑水相戲,自由擇偶。這一天,除了已婚和家有喪事的,未婚男女都要參加政府組織的“鵲橋會”。魏晉以后,人們感到三月上旬巳日日期每年都會不同,就固定為三月三日。杜甫《麗人行》所寫“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描畫的就是唐代上巳節貴族女子春游的情景。“上巳”逐漸演變成了我們的祖先親近自然、貼近自然的節日。
上巳節與水淵源深厚,人們潑水求吉。水邊芳草萋萋,古人認為,香草有驅邪之功,于身體大有裨益。互贈香草,不僅是定情之約,也有愿戀人身體康泰的祝福在里面。芍藥是我國最古老的花卉之一,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了。從《詩經》時代開始,芍藥就因情人之間的贈予而被看作多情的“解語花”。芍藥的色、香、韻之美,使歷代文人墨客為之傾倒,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唐代的韓愈寫有:“浩態狂香昔未逢,紅燈爍爍綠盤龍。覺來獨對情驚恐,身在仙宮第九重。”可見韓先生曾沉醉于芍藥的千嬌百媚中,宛若置身仙境。因為芍藥花開時已是春末,又被稱為“殿春”,是春天最后一點亮色,所以特別惹人疼惜。與芍藥有關的女孩,自然令人既欣賞又憐愛。《紅樓夢》中說史湘云在寶琴、寶玉、岫煙、平兒四人的壽宴上,被罰多了酒,不能自已,書中寫道:“湘云臥于山石僻處一個石凳子上,業經香夢沉酣,四面芍藥花飛了一身,滿頭臉衣襟上皆是紅香散亂,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這樣的嬌憨之態,唯有湘云做出來,才是大俗大雅的事。“史湘云醉臥芍藥蔭”,也成了一個著名的審美典故。
人類社會科技日新月異,唯有愛情還古老如初,只是表情的植物變了。其實,玫瑰有刺,容易扎到你的愛人。為什么不送芍藥呢?那嬌麗又芬芳的花更能表白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