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是一種常見的呼吸道疾病,被世界醫學界公認為四大頑癥之一。中醫認為,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腎主要功能之一是納氣。因此,肺、脾、腎功能失調,可發生哮喘;在治理上,也以調理肺、脾、腎功能為主。未發作時扶正為先,即以補法;發作時攻邪為主,即以瀉法化裁。
保健原則
哮喘主要病機為:水液代謝障礙,痰飲內伏,在誘因、特別是寒邪內侵的作用下發作,從病機上的病性看多屬北方,所以,哮喘病人的養生保健原則就是給臟腑模擬、創造南方的內環境進行養生、保健和治療。
由于哮喘是一種容易發作的慢性病,因此,病人在緩解期要積極采取以下預防措施:
第一,要避開過敏源。常見的過敏源有風媒花粉(枸樹、蓖麻、蒿草等)、霉菌孢子、屋塵、某些生產性粉塵(如棉塵、蠶蛾的粉塵、山藥粉,某些洗滌劑及某些化工廠的刺激氣體、藥品)等。
第二,要暑天治療。從小暑至立秋,人稱為“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氣溫最高,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春夏養陽”,此時予以治療,可以使患者的陽氣充實,增強抗病能力。
第三,應怡情悅性。許多臨床資料表明,由于情緒因素而誘發哮喘者,約占30%-70%。情緒誘因主要包括過度緊張、焦慮,尤其是憂慮、委屈和氣惱等。這些雖然不是哮喘的原發病因,卻可影響發作的次數和病情。因此,哮喘患者要做到怡情悅性,襟懷坦蕩,避免情志刺激,以免復發。
第四,要重視飲食調養。應多吃蘿卜,白蘿卜、胡蘿卜均可。若一些哮喘病人察覺自己是吃了某種食物(如蝦、蟹)誘發哮喘或加重了病情,則一定要禁吃這些食物。
第五,應避免勞累。因為過度勞累,會消耗正氣,損傷臟腑,造成抵抗力低下,而成為哮喘發作的誘因。
經絡養生
哮喘病最主要的原因是:肺、脾、腎功能失調,水液代謝障礙,聚濕生痰,痰飲內伏,當外邪侵襲、飲食不節、情志失調、體虛勞倦等因素作用時,使痰氣搏結,壅塞氣道,肺失宣降、腎失攝納,發為哮喘。病位在肺,涉及脾、腎,所以,經絡養生的核心是重點養護手太陰肺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的臟腑及經絡。調整、保持上述三條經絡的陰陽氣血平衡。具體方法是:用溫經藥浴足溫經9分鐘(肺的洛數為9)(可用“相傅順安通”:主通手太陰肺經的外用浴足方藥),打通肺經后,用“靈子點穴”的手法,分別點按兩臂肺經的原穴太淵穴、肝、脾、腎三經的交會穴三陰交穴和膀胱經(腎與膀胱相表里)的肺俞穴各36次。調整及恢復肺、脾、腎三經的氣血陰陽平衡,改善哮喘的各種癥狀。
運動養生
哮喘病人的運動養生要特別注意對肺、脾、腎三條經絡和臟腑功能的鍛煉,保持肺、脾、腎 三條經絡和臟腑的陰陽平衡和氣血運行的通暢與潤順,平日可在肺經主時(5-7時)做直接鍛煉和提高臟腑功能的道家養生術——臟腑順安十八法中的第13、14節宣肺氣、大腸助,搓鼻翼、肺金固(肺與大腸相表里,開竅于鼻);在脾經主時(9-11時)做臟腑順安十八法中的第11、12節強脾土、胃相助,舌洗齦、津澆樹(脾與胃相表里,開竅于口);在腎經主時(17-19時)做臟腑順安十八法中的第15、16節護腎氣、膀胱助,手捂耳、鳴天鼓(腎與膀胱相表里,開竅于耳和前后二陰)。
另外,哮喘的發作往往與運動方式、強度和持續時間有關。哮喘病人的發作程度與運動時氣道內熱量丟失的變化成正比。熱量丟失與吸入氣體的溫度和濕度有關。因此,不同的運動方式,熱量丟失程度不同,導致支氣管反應亦不同。
哮喘的發生與運動的種類、緊張性及當時的氣候亦有關。夏季游泳、劃船、舉重等運動,較少引起哮喘發作;而在寒冷季節,戶外競走、爬山、跑步、球類運動等都容易誘發哮喘。一些輕體力活動,如散步、太極拳、高爾夫球等,較少引起哮喘。有研究表明,一般短于5分鐘的運動較少引起哮喘發作,劇烈運動5-10分鐘后才會引起哮喘發作。
(注:因個人體質差異,養生效果會有所不同,本文僅供參考。)
編輯/王洪麗
專家簡介
閆珉川 北京中醫藥大學畢業,保健科學和中醫專業雙學歷。師承劉承山先生全面系統地研究臟腑順安工程的理論、技術;后又拜毛澤東主席的保健醫生王鶴濱教授為師,學習“紅色保健”的養生理論、技術及其世界獨創的“橫紋肌理論及療法”。中國頂級私人醫生專職保健機構(太醫館·太和書院)創始人,著名中醫亞健康和養生保健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