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句話的文學氣息非常重,是全部《論語》中最富于哲學意味的一句話。
道家思想中關于水的認知
老子也和孔子一樣,經常用水代表人生哲學。老子教我們效法水,中國有一句老話“人往高處爬,水向低處流。”老子教我們學下流——不是普通所指不高尚的下流,是指水的下流——大海。天下的水都向下流匯成大海。所謂下流,就是謙下,站在最下面,“人之所棄,我則取之”。人要有容量,像大海一樣包羅萬象。老子又教我們“上善若水”,最高的品德像水一樣。道家形容水很妙,水是絕對干凈的,臟的東西到水里,都被水沖洗干凈了。讓我們的心境,以及人品的修養,效法水一樣,冰清玉潔,不受一點塵埃。雖然容納了許多廢物、污垢,但仍然是水,水的性質沒有變,而且永遠自強不息。
佛家思想中關于水的認知
佛家也說過水,我們看到流水,永遠只是一股流水而已。按照佛學的分析,人的心理就和流水一樣,如說“滾滾長江東逝水”,永遠在流,真的嗎?錯了。等于看到電燈光,說它一直亮著,也錯了。當我們看到一個浪頭的時候,事實上這個浪頭已經過去了,是接上來的另一個新浪頭,當再看到這新的第二個浪頭時,它又已經過去了。燈光也是一樣,當我們剛一打開開關時,所發出的光波已經消失了。我們的思想、感覺、年齡、身體,當一個鐘頭乃至一分鐘前坐在這里的我,與此刻坐在這里的我,已經不知道經過多少變化了。所以“今我非故我”,現在的我已經不是前一分鐘的我了。都過去了,像流水一樣,不斷地向前去。所謂“江水東流去不回”,歷史永遠不會回頭,時間永遠不會回頭。人生永遠像浪頭一樣,一波又一波地過去了,要想拉回來是做不到的。
對水消極的認識
這些都是另一面的說法,也可以說是消極的人生,許多宗教家、哲學家,都從這一面看,花落了再不會開了。大家都看過的,《紅樓夢》中林黛玉葬花。這位小姐病兮兮的,花落了還要去收回來,還要葬下去,情調非常美,文章也作得很好,葬花詞名句:“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此之為林黛玉!怎能不生肺病?怎能不癡迷的死?說到這里,龔定庵的詩就比林黛玉高明多了,他的詩說:“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孔子對水的認識
孔子并沒有以悲觀的態度來說這句話,而有很多的意義包括在內,極高明。從另一面,用積極的觀點來看人生。人生如流水一樣,不斷地向前涌進。所以我們要了解,人生就像這股流水一樣。孔子所以站在上流告訴學生們:“注意呀!你們看這水,過去的都像這樣,向前面去!向前面去!而且是晝夜不斷地向前去。”他這話的意義,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易經》乾卦的卦辭。乾代表了天,中國文化是用乾代表了天體,現在的名詞就是宇宙。《周易》就是文王的思想,也就是孔子所效法的。文王解釋宇宙,是永遠在轉,永遠在動,沒有一分一秒停止,假使一秒停止,不但地球完了,沒有人類了,整個宇宙也垮了,所以宇宙是動態的。這就是中國的哲學了。講中國文化,第一部書就是《易經》,里面就告訴了你“天行健”,宇宙沒有靜態,永遠是動的。中國文化并不主張靜態的宇宙。人生也是這樣,要不斷求進步。靜是緩慢的動態,沒有真正絕對的靜。譬如人坐在椅上好像很靜,其實并不靜,身上的血液正在分秒不停地循環,各個器官也都各司其職地工作著。“天行健”是永遠強健地運行。“君子以自強不息”是教我們效法宇宙一樣,即如孔子所說“逝者如斯”,要效法水不斷前進,也就是《大學》這部書中引用湯之《盤銘》說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道理。人生思想、觀念,都要不斷的進步。滿足于今日的成就,即是落伍。
所以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句話,包括各方面很多意義,可以說孔子的哲學,尤其人生哲學的精華,都集中在這兩句話中,它可以從消極的、積極的各方面看,看宇宙、看人生、看一切。我們自己多多去體驗它,應該了解很多的東西。歷史是不能停留的,時代是向前邁進的,宇宙如此,人生也是如此。
編輯/王洪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