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
東風解凍,萬物復蘇。
沿著河畔的歡歌笑語,攀上越飛越高的風箏,落在二月的河面上,泛起粼粼波光,蕩開春天的帷幔。
“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陽和起蟄,品物皆春”。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這一天,人們會通過吃蘿卜、面餅等(俗稱咬春)、鞭打春牛、踏青等習俗來寄托一年五谷豐登的美好期盼。
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天長了,太陽也暖和多了,氣溫、日照、降水趨于上升或增多。這時,文人墨客常愛尋覓春的信息在哪里?“嫩于金色軟于絲”的柳條芽苞,泥土中躍躍而試的小草,正等待著“春風吹又生”。農諺說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雖然春日漸暖,但因天氣的變化仍然無常,防寒防冰還是必要的。
雨水
春雨不知愁,洗盡鉛華,幾多紅妝。
雨水飄落,花香飄零,風吹來的雨,落在悲傷的眼里,我在等那不期而至的邂逅。雨水漫過芬芳的泥土,卻打濕了眼眶。
雨水之前的天氣依然比較寒冷。隨著雨水的到來,但見雪花紛飛、冷氣浸骨的天氣漸漸消去,陽光溫和、細雨飄飄的日子漸漸走來。雨水后,我們明顯地感到春天的腳步越來越清楚,芬芳的花香,沁人的氣息激勵著身心。春來大地萬木興,一年之計也在于春。在農事上,雨水正是小春管理和大春備耕的關鍵時期。在工業、商業等方面,也是計劃競發的時期。對我們的生活,也充滿一個新的希望。
驚蟄
春雷乍動,蟄蟲始振。
突然有種親近泥土的沖動,雙手撫摸著大地,將耳朵貼在濕潤的草地里,仿佛大地的呼吸伴著那一聲聲蟲鳴緩緩起伏。那種力量在積蓄,好似等待下個時刻的爆發。
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蟲蟻。驚蟄便是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驚蟄時節,春光明媚,萬象更新,也正是春耕大忙的季節。氣溫、地溫都上升的較快,地上的草木生長得也快,正所謂“不知季節看花草,不知地氣看五木。”無論對農民或是商人,積累一定物候知識,對生活和工作都有一定的幫助。
春分
岸柳青青,鶯飛草長。
陽光下飛舞的蒲公英,草地上嫻靜的雛菊,把春天的味道定格在心里,在許久后的每個午后,品茗,欣賞純真的美好。
“春分雨腳落聲微,柳岸斜風帶客歸。時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綠腰肥。”春分,古稱“日夜分”——這天,太陽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晝夜時間相等,《春秋繁露》上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民間也有“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的諺語。
春分時節,全國大部分地區大地回春,和風蕩漾,鶯飛草長,麥苗青青,油菜金黃,一派生機盎然景象。春分還是放風箏的好時節,春風裊裊,碧空如洗,一只只色彩鮮靈的風箏在湛藍的天空中飄蕩,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古詩曰:“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在南方一些地區,還有“拜神”“祭祖”等習俗。“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春分時節,大江南北,春光明媚,春意融融。
清明
南園滿地堆輕絮,愁聞一霎清明雨,雨后卻斜陽,杏花零落香。
又是一年清明時節,雨像往年一樣在這個時節不期而至!春寒料峭,夜來的風吹雨,清晨的窗外便又是燦爛的陽光。
正所謂“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也”。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它包含兩個意思,一是節氣,二是節日。二十四節氣演變為節日的只有“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桃花初綻,楊柳泛青,冬季的凋零枯萎景象一掃而光。民間有踏青、寒食、掃墓等習俗。在農業生產中,清明是一個重要的節氣,有“清明谷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疑”“種樹造林,莫過清明”說法。清明后,人們可以領略到真正的春光。
谷雨
雨生百谷,潤萬物。
谷雨靜候著驚蟄一聲呼喚,擔負著春的使命,把一切都帶來。谷雨時節的雨量開始明顯增多,雨潤萬物,五谷得以生長。那清潤潤的心靈,感應著飛翔的精靈,它們盡情地敞開動聽的歌喉,舞著輕盈的姿態,于是綠叢紅團間洋溢著曼妙的舞曲,把春天的希望傳到四面八方。谷雨時節的美妙恰如鄭板橋的詩——
不風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節柯。
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
幾枝新葉蕭蕭竹,數筆橫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連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