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大學”就是使人逐步成為“大人”的學問,這里所說的大人既不是著眼于財產的逐漸增多,也不是著眼于官位的逐漸升高,而是著眼于在心量逐漸拓展,心靈感召力逐漸爭強的過程中漸次增長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能力。
這種能力漸次增長的途徑就是“明明德”,它包含格物、知至、意誠、心正、修身的“明德”和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明明德”兩個階段。
掃除心靈的困惑
自然界中日月星辰的運轉,春夏秋冬的更替都是有規律的,所以,社會生活的發展和變化也是有其固有的規律的,當這一規律落實到每一個人身上時,就表現為可以感通人心靈的“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的做人原則。
因為人的天性如《禮記》中所講 “天地之心、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端”,是與天地萬物相融通的,所以,在面對工作與生活中的問題時,心靈產生的感覺和想法本應該是符合做人原則、符合道義的。但是,當人的心靈被稟性所拘,物欲所累時就產生了違背做人原則的感覺和想法,如果憑借這種感覺和想法處理問題,不但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失意和困擾,甚至還會帶來不幸和災難。
所以,曾子告訴我們成為“大人”的第一步人生修煉就是通過“格物”來使人具有看破表層的名利聲色對人心靈的困擾,堅定不移地將心意正在道義上的心理能力。
因為人內心的想法無論怎樣加以掩飾,都會在言談舉止間表露無遺,所以,“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的結果,只能是自欺欺人,因此,修煉的起點就是要像討厭難聞的氣味,喜歡美好的景色那樣敢于正視自己的狀態,然后再“如切如磋”的領悟人生的道理,“如琢如磨”地化解因忿懥、恐懼、好樂、憂患而使心靈產生的偏差,使自己在處理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時,能將心意止于應履行的道義上,從而達到彰顯出真我本性的“明德”的思想境界。
點亮智慧的明燈
成為“大人”的第二步人生修煉又分為齊家、治國和平天下三個“明明德”的階段。
所謂的齊家,就是在“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的過程調整與人相處時心理產生的偏差,使人逐步地具有感通家人心靈的能力。
所謂的“治國”, 就是遵循“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的人生原則,在感通家人心靈的基礎上,在職場中,憑借感通父母的能力來使人具備感通領導心靈的能力,憑借感通兄弟的能力來使人具備感通同事心靈的能力,憑借在家中感通子孫的能力來使人具備感通下屬心靈的能力。
所謂“平天下”,就是通過將心比心的絜矩之道,使人具備感通天下人心靈的能力的過程。為了完成這一過程,就要像父母一樣地“好民之所好,惡民之所惡”。在用人上,要親近那些“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的君子來“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遠離那些“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及“長國家而務財用”的小人,以防止出現“小人之使為國家,菑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給子孫黎民帶來禍患的局面出現。
在做事上,既要明了“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德者本也;財者末也”的道理,凡是“先慎乎德”,以達到“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才橫阻矣”的效果;也要明了“畜馬乘,不察于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的“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的道理,進而達到“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的效果。用對了人,做好了事,自然人民安康,天下太平。
因此,一部以“明明德”為核心思想的《大學》,不但是一部指導人拓展心量、增長智慧的明燈,又是一部和諧家庭,發展事業,安定天下的不二法則。 編輯/林青雨
作者簡介
陳正 傳統文化學者,中華文化促進會研究員,中國青少年發展服務中心教育顧問,醒獅國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