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禪,可以讓我們的心靈像一杯水那樣靜下來;
禪,可以讓我們對生活冷暖自知,進入更為深刻的體驗;
禪,可以讓我們有端得起放得下的從容灑脫;
禪,可以讓我們用半杯水的心態活出一個快樂的人生。
一條小魚問大魚:“我經常聽人說起海的事情,可大海是什么?”
大魚說:“你的周圍就是海啊!”
小魚說:“可我怎么看不到呢?”
大魚說:“海在你的外面,也在你的里面。你生于大海,也是歸于大海的啊!”
禪與日常生活的關系,就像小魚與大海的關系。我們置身在禪的海洋里,卻不知道禪到底是什么。
過去,一提起禪,我們就覺得它在云里霧里,離我們很遠,和我們的生活沒有具體的關系。《周易》說:“百姓日用而不知。”許多人一張嘴說話,就包含著禪的成分。比如我們今天口語中經常用到的“拈花微笑”、“心心相印”、“打成一片”、“頭頭是道”、 “一指禪”、 “平常心” 、“吃茶去”等,都是從禪的里面來的。
禪在生活中,生活中有禪。隨手拈來都是禪。在一杯水里面,就有很深的禪機。
在了解什么是一杯水中的禪之前,我希望大家能倒空你們的杯子。
南隱是日本明治時代著名的禪師,他的一杯水的故事常常為人所津津樂道。
一位大學教授向南隱禪師請教什么是禪,禪師倒茶來招待。禪師將茶水倒到杯子里,杯子里的水滿了,禪師還是繼續倒。
來訪的人叫了起來:“師父,杯子已經滿了,您不要再倒了!”
禪師微微一笑,說:“你的頭腦就像這只杯子一樣,如果不把它倒空,我又怎樣來對你說禪呢?”
如果我們的心中有了成見,就聽不見別人的聲音。倒空了杯子之后,就可以注入禪的智慧甘泉了。
禪心本清凈
禪心清凈,就是讓我們的心像杯子里的水一樣寧靜、清亮。
杯子里的水,如果動蕩搖晃,就不能反射出外部的事物。我們的心也是一樣。如果老是動蕩不安,就不能平靜地反映出外部的事物。所以,必須借助禪的功效,使自己安靜下來。
什么是禪?禪的最早的意思,是梵語“禪那”(dhyana)的漢語音譯,它的意思是靜坐、思維修,是指通過靜靜打坐,將注意力集中在某一點,從而達到心理的平靜。后來禪由印度傳到了中國,以定慧雙修為最大特色,通過打坐來生發智慧。以參禪悟道為特色的禪宗,就成了中國佛教八個宗派中最有影響力的一派。
明礬凈水禪凈心
我們的意識,時時刻刻都在躁動不安,像猿猴爬樹一樣,不停地從這棵樹上,爬到那棵樹上,不能安安靜靜地待在一個地方。我們的意念,也像馬兒一樣,不停地飛馳。所以禪把我們的意識叫“心猿意馬”。心神散亂,就是心猿意馬。參禪,就是要把心猿意馬給拴住,讓我們的心靜下來,正如唐玄奘上給唐太宗的表文中所說:“制情猿之逸躁,系意馬之奔弛。”
禪有使心靈安靜的功能,就像將一塊明礬投到渾水中,使渾濁的水變清一樣。
過去在沒用自來水之前,都是從河里打水來吃。如果是下雨天,河水不太清,這時候怎么辦?就在水缸里打明礬。打了明礬之后,過一會兒,水就變得很清,水里的雜質就沉了下去,水就變得清亮清亮的,就可以來飲用了。這個道理,就是禪定的道理。
禪定,就是讓雜質沉下去,讓思想變得純凈、明澈。當我們心神散亂,如同混濁的水一樣的時候,通過禪定的力量,就可以使心靈變得清澈。儒家的經典《大學》里也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禪定的效果
禪定到底有什么效果?
有一個賣豆腐的老先生,每天都送豆腐到廟里去,是廟里的常客。一天,他看到很多人都在神情專注地打坐,就想:“我整天到晚都在忙著賣豆腐,今天天色還早,我也學學他們,在這里坐一會兒。”
于是他就向禪師提出打坐的要求,禪師很高興地說:“好啊,你就來和我們一起打打坐吧!”
賣豆腐的滿心歡喜地進了禪堂,心無雜念,一心一意地打坐。過了一個時辰,他就興奮地喊了起來:“太神奇了,真想不到打坐原來是這么神奇啊!”
禪師說:“你的進步還挺快的啊。你想到了什么事情這么高興?”
賣豆腐的說道:“我終于想起來了,二十年前鄰居王小二欠了我兩毛伍分錢的豆腐錢,一直還沒有還呢!”
這是一則趣談,但其中有很多令人回味的地方。一個賣豆腐的老先生靜靜地坐一會兒,就能有這樣的功效,你是從政的、經商的、搞科研的,試著靜靜地坐上一會兒,就會很受用。如果每天能靜坐上十來分鐘,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只要我們靜下來,將紛亂的念頭平息了,我們的靈性、智慧就會自然而然地顯現出來。
目前,我們生活在一個快節奏的時代,生活在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信息爆炸的時代。通過互聯網等渠道,我們每天接觸的信息五花八門,數不勝數。信息多了,是好事,也未必是好事。因為信息太多,就形成了信息熵。這個熵,就是因一種事物過多而形成的紊亂狀態。在這樣一個信息紊亂的時代,更要求我們放慢生活腳步,靜下心來。用禪定的力量,把我們的念頭變得清澈,從而確保我們身心的健康。
冷暖當自知
生活像這杯水的溫度,需要我們自己去感受、去體驗。
在慧能大師的《六祖壇經》里,有一句話說的是禪的體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在禪的里面,是非常注重體驗的,這種親身的體驗,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什么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呢?當我們在喝這杯水的時候,我說燙,你也說燙,雖然我們都在說“燙”,但實際上是不一樣的。因為對我來說,可能是60度的水我才說燙,而對你來說,可能是30度的水你就說燙。雖然我們都在說燙,但到底它的溫度怎樣,只有自己才知道。
“你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須親口嘗一嘗。”這就是生活中的禪體驗。
一杯水中的冷暖是這樣,一杯水中的咸和淡,以及酸甜苦辣也是這樣。它同樣要我們用心去體驗,去感受。
咸淡的味道
大家對一首經典歌曲都很熟悉,這首經典歌曲叫做《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這首歌曲,是經久不衰的經典之作。近年來播得很火的電影《一輪明月》,講的就是這首歌的作者,這位作者是誰?他就是弘一大師李叔同。
弘一大師有一個很好的朋友,是著名的教育家,叫夏丏尊。
有一天,夏先生來拜訪弘一大師。當他看到弘一法師吃飯時,只有一小碟咸菜,心中不忍,就問:“這是不是太咸了?”
弘一大師回答說:“咸有咸的味道。”
吃完飯后,弘一大師倒了一杯白開水在喝。
夏先生又問他:“這是不是太淡了?”
弘一大師微微一笑,說:“淡有淡的味道啊。”
當時,夏先生聽了,非常感動。
咸有咸的味,淡有淡的味,不論是咸是淡,都能從中得到快樂,這樣的心境,就是悟道者的心境。
貧富的感受
冷暖有冷暖的溫度,咸淡有咸淡的味道。貧富也有貧富的滋味。
現在我們處在一個物質財富高度發達的時代,很多人通過奮斗,成為千萬富豪,億萬富豪,在國際上有福布斯富豪排行榜;在華人圈有胡潤富豪排行榜;甚至還有暢銷書收入排行榜。這些排行榜成了大家所關注的對象。
但是,是不是物質的擁有,就一定和心靈的快樂成正比呢?
是不是你擁有了財富,也就擁有了幸福呢?我看未必如此。
我的一個做企業的朋友,為了讓兒子體會到貧窮生活的艱辛,就帶兒子到農村去體驗生活。他們到了一個偏遠的小山村,找了一戶看起來很窮的人家,住了三天三夜。
回來后,富豪想這下可讓兒子體會到貧窮的滋味了,就問兒子:“怎么樣,談談這一次的感受吧。”
兒子很高興地說:“我覺得那一戶人家的生活實在是太棒了!”
父親一聽就糊涂了,心想這是咋回事啊?
只聽得兒子眉飛色舞地講:“通過這次體驗,我發現他們家要比咱們家富有得多。你看,咱家只能養一條狗,還要有養狗證;他們家可以養一窩狗,沒人管;咱家只有一個小游泳池,可他們家的前面卻是一條河,向東望不到頭,向西望不到尾;咱們家的花園里只有幾盞燈;可他們家每天晚上都有滿天的星星!”
聽完兒子的話后,父親就不吭氣了。這時候,兒子搖著父親的手,說:“老爸,我現在才知道原來咱們家原來是這么窮!我看你也別當什么董事長了,干脆到鄉下去當一個快快活活的農民去吧!”
富豪這才知道,原來,自己所引以為豪的物質的富有,并不代表心靈的幸福。對貧窮和富有,各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在這件事上,孩子的感覺更像金子那樣燦燦發光,而自己以前所感覺的富有,只不過是散發著銅臭味的淺薄輕浮的氣息罷了。
可見,對生活,重要的是要有體驗。冷與暖、咸與淡、貧與富,各人有各人的感受。
只要你感到快樂,你就是快樂的。只要你感到你是富有的,你就是富有的。(未完待續)
下期預告:一杯水的禪機將告訴我們如何“端起放得下”與“看取半杯時”。 編輯/許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