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著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方法論》,山東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
《對話與爭鳴——新世紀文學文化熱點問題研究》,上海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鄉土中國現代性的文學想象》,上海三聯出版社,2009年版。
《諤諤之聲——關于新世紀文學的理性思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二、主要科研論文
《以“鄉土中國”為方法:對當前鄉土文學研究的思考》(《時代文學(上半月) 》2011年第11期)。
《新世紀中國現實的審美想象——2010年中國現實主義文學掃描》 (《揚子江評論》 2011年第4期)。
《保持“浪漫”是人類對于成長悲劇的本能反抗——從“古船”到“高原”的文學對話》(《文藝爭鳴》 2011年第7期)。
《第八屆“茅獎”:現代性文學制度的開創性嘗試》( 《社會觀察》2011年第9期)。
《小說家范瑋的魔幻性審美敘事》 (《山東文學》2011年第9 期)。
《“魯獎”、“元藝術”與文學精神天空的未來——關于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的對話》(《藝術廣角》2011年第2期)。
《一個進城農民的心靈成長史》(《長篇小說選刊》2011年第5期)。
《紀實或虛構》(《小說選刊》2011年第9期)。
《當代中國鄉村政治生態的全景展現》(《文藝報》2011年4月4日第6版)。
《論老舍的城市底層敘述》(《文學評論》2010年第3期)。
《具有現實精神和社會主義理念的新政治寫作——張平論》(《文藝爭鳴》2010年第7期)。
《文學評獎與新時期文學經典化》(《南方文壇》2010年第5期)。
《論魯迅和老舍的“底層敘述”》(《文藝理論與批評》2010年第4期)。
《90后“白毛女”為什么愿嫁“黃世仁”——兼對歷史文本化、意識形態化文學敘事的反省》(《探索與爭鳴》2010年第8期)。
《文學評獎機制改革與新時期文學》(《小說評論》2010年第6期)。
《論新世紀底層文學的生成機制及其精神特質》(《山東文學》2010年第9期)。
《當代中國詩歌如何突圍》(《星星詩刊》2010年第8期)。
《新世紀鄉土中國現代性裂變的審美鏡像——讀賈平凹的〈秦腔〉與〈高興〉》(《文藝爭鳴》2009年第3期)。
《新世紀中國文學陷入“中年危機”了嗎——與陳思和先生商榷》(《探索與爭鳴》2009年第8期);《新華文摘》轉載、《南方文壇》理論視點轉載。
《“穿越夜的胸膛”的琴與燈》(《中西詩歌》2009年第2期)。
《新世紀文學如何呈現“中國經驗”?——關于中國經驗敘事的對話》(《芳草》2009年第6期)。
《獨特話語 詩意氣質》(《文藝報》2009.12.1)。
《當代山東文化》,《文化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2009年9月版。
《“消費時代的兒子”——對余華〈兄弟〉“上海復旦聲音”的批評》(《文藝爭鳴》2008年第2期)、《新華文摘》2008年第10期轉載。
《美麗的時代病毒》(《文藝報》(文學評論版)2008年8月21日)。
《文學何以走向農民——趙樹理對當代文學的啟示》(《文藝爭鳴》2007年第1期)。
《百年鄉土時空里的“阿Q”》(《南方文壇》2007年第4期)。
《小眾化是當代文學的出路嗎——與摩羅先生商榷》(《探索與爭鳴》)。
《新世紀文學人民性的溯源與重申——兼與王曉華先生商榷》(《文藝爭鳴》2005年第5期)。
本欄責任編輯 張慶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