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在現代社會中運用普遍,如環境質量監測、電能質量監測以及醫學上所運用的胎心監測、血糖監測等,分別在改善人類生存環境、提高生產效率、保障身體健康等領域作出貢獻。監測的外延相當廣闊,當它擴展到基礎教育領域時,便觸及基礎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中的一個關鍵環節。
世界各國都把建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體系作為提高全民素質和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世界教育史上幾次重大的教育戰略調整都源于對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與評價的結果。發達國家如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國,都建立了基礎教育的質量標準,并由專門的機構負責對基礎教育質量進行評價。
目前,我國基礎教育進入了內涵式發展的新階段,基礎教育的質量狀況自然成為國家和廣大人民群眾高度關注的焦點。開展基礎教育質量監測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提高國家競爭力的迫切需要。2003年,在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的組織下,“建立中小學生學業質量分析、反饋與指導系統”項目組成立。2007年11月30日,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揭牌儀式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2008年3月,江蘇省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在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正式掛牌成立,這是在全國范圍內成立的首個省級基礎教育質量監測機構,表明江蘇在全國率先把質量監測工作納入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整體布局。2009年9月,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正式成立,重慶市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也在同一年成立。2011年9月16日,北京市教育督導與教育質量評價研究中心正式掛牌成立。另外,甘肅等省份也在省級層面建立了基礎教育質量監測機構,杭州市下城區、江蘇省如皋市等區縣級層面的基礎教育質量監測機構也在全國各地不斷地建立。雖然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方面存在差距,同時,我們也看到,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和規劃,我國正逐步建設國家、省、市、縣四級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網絡,全國范圍內的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系統正在逐步形成。
本期刊登的數篇質量分析報告主要基于2006年、2008年和2010年教育部“建立中小學生學業質量分析、反饋與指導系統”項目組與江蘇省教育廳共同組織的三次江蘇省中小學生的學業質量測試與分析。
通過對基礎教育質量進行監測,可以準確地了解國家、省及地、市、縣基礎教育發展的狀況,教育投入與產出狀況,以便于教育行政部門有的放矢地出臺相應政策措施。通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基礎教育質量監測體系,可以引導素質教育的落實,推進新課程改革,促進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實現教育行政與管理部門決策和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和專業化,提高管理效能。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質量監測是基礎教育的一項基礎性、長期性、公益性工作。以往那些重智育、輕德育,重學習、輕健康,片面追求升學率,造成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和心理壓力的做法,主要基于以考試成績和升學率作為唯一標準的評價方式。當面對諸如“對于三年級學生,睡眠時間在9小時以上學生的學業成績顯著高于睡眠時間不足9小時的學生”這樣的調查結論,希望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和廣大家長、學生們能從中引發思考,得到借鑒。
科學的基礎教育質量觀需要在持之以恒的科學調查研究和分析反饋、認同運用中得到建立?;A教育質量監測需要教育行政部門、教研部門、中小學校的協同合作,需要學校管理者、廣大教師、學生及家長的積極配合。這是一個涉及教育學、統計學、社會學、心理學等諸多領域的復雜系統,她正在日益完善,監測并服務于基礎教育。我們今天正在做的,就是向大家呈現最新的進展,以饗讀者。
(石萍,《江蘇教育研究》雜志社,2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