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做好學業質量評價與監測工作,我省在2008年和2010年參加了由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建立中小學生學業質量分析、反饋與指導系統”項目組和江蘇省教育廳共同組織的中小學生學業質量分析測試工作。本文結合測試和問卷的數據統計分析,對全省初中英語的教學質量進行簡要評析,并提出相關建議。
一、初中英語學業質量總體狀況
測試采用兩階段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主要考慮了地區(城市、縣鎮、農村)、地域(蘇中、蘇南和蘇北)、學校類型(公辦、民辦)三類分層特征。
測試內容包括學科測試和問卷調查。英語學業質量的內涵不僅包括學生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方面所達到的水平,還包括時代發展所要求的中小學生所必備的搜集處理信息、自主獲取知識、分析與解決問題、交流與合作、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等核心素養。測試在緊緊圍繞學生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的基礎上,特別突出了對學生未來發展的核心素養和核心能力的考查。英語學科測試主要內容涉及詞匯、語音和語法,能力涉及聽、說、讀、寫和語言綜合應用。具體測試題型分為聽、讀、寫三大板塊。
測試結果反映以下基本情況:
(一)全省學生英語學業水平基本達到《英語課程標準》要求
我省學生基本完成了英語課標規定的相應級別的學習任務,學業水平總體上達到了課標所規定的要求。由于試卷的難度以及抽取樣本等相關因素影響,盡管2010年總體達到課標要求的人數較2008年減少了3個百分點,但全省學生英語學業成績的標準達成度遠遠高出同類地區的全國常模。具體見表1。
(二)不同群體學生的英語學業水平存在一定差異
從表1可以看出:不同地區、不同地域、不同性質學校和不同性別學生之間的學業水平存在著一定差異。總的來說,在不同地區間,城市高于縣鎮,縣鎮高于農村;在不同地域間,蘇南略高于蘇中,蘇北地區學生的學業水平低于全省水平。盡管2010年全省達到課標要求的人數較2008年有所降低,但2010年蘇北與蘇南、蘇中之間的差距小于2008年;在2010年的測試對男女生性別進行分類統計中,女生的英語學業水平高于男生。
(三)全省學生在英語學科不同能力維度上表現不一
全省學生在英語學科各個能力維度的總體學業成績均達到合格的標準,兩次測試中“聽力”、“閱讀”的達標率都超過了“寫作”與“綜合運用”。說明學生在“聽力”與“閱讀”方面的技能好于“寫作”與“綜合運用”,在各技能中學生的“綜合運用”水平最弱。具體數據見表2。
(四)不同地市間的學生在各能力維度上的
表現也不完全相同
我省各地市學生在所測試的四個能力維度上有很大的差異,在“聽力”、“寫作”方面,2010年地市間的差異大于2008年,而在“閱讀”、“綜合運用”方面,2010年地市間差異則小于2008年。同時,在每次測試中各能力維度的最好地市和最弱地市相對比較固定。
二、初中英語學業質量提升的主要成績
(一)城鄉差距縮小,教學水平逐步均衡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第四章第九條明確提出,要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指出均衡發展是義務教育的戰略性任務。隨著城鄉經濟的發展,我省在縮小城鄉差距的同時,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也得以推進,城鄉之間教學水平的差異在逐步縮小。具體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出,2008年度和2010年度城市、縣鎮和農村學生的學業水平良好率分別是63%、58%、45%和63%、54%、48%,2008年和2010年城市、縣鎮和農村學生的學業水平不合格率分別是11%、12%、16%和13%、16%、19%。由此可見,全省城市、縣鎮與農村之間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差距的縮小反映出我省城鄉學校間的辦學條件和教學水平日趨均衡。這些年,我省通過多種途徑提升縣鎮與農村英語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早在2007年,為了解決我省農村中小學優質教育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大面積提高農村教師教學水平和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進一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促進全省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省教育廳啟動了“送優質教學資源下鄉工程”。針對農村英語教學實際情況,圍繞中小學教學重點和難點,省教研室組織省內英語教學名師拍攝教學示范課,以有效地幫助農村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益。為了全面提升農村英語師資水平,2008年至2010年三年間,我省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英語教師全部進行免費培訓。除全員培訓外,省教育廳還通過英語教師海外培訓、引智培訓等方式,提升廣大英語教師的語言能力和教學技能。省、市、縣級教研部門不僅通過課堂教學研討的形式幫助教師提升教學水平,還通過各級網站,如,“牛津英語教研網”,為廣大教師提供豐富多樣的網上課程資源。
(二)聽力教學效果顯著,水平明顯高于其他領域
從兩次測試結果看,我省學生聽力技能水平合格率均達91%,明顯高于“寫作”、“綜合運用”等能力,這反映出我省英語學科近年來取得的成績與進步。聽力是課標規定的學生必備的語言技能之一。自課改以來,我省廣大中小學英語教師一直重視對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我省初中使用的《牛津初中英語》教材中有明確的聽力技能教學板塊,這為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聽力技能培養提供了教學依據和優質材料。近年來,省教育廳在全省抓以資源配置為重點的均衡發展,為農村初中英語聽力教學提供了物質保障和良好語言學習環境。從2000年起,我省各市英語中考中增設聽力測試,并實行初中學生英語口語等級測試制度。2009年,省教育廳又組織實施了全省初中英語聽力口語自動化考試,對學生的聽力和口語能力進行檢測,測試成績作為中考英語總成績的一部分。這些舉措對廣大英語教師轉變教學觀念,重視聽說教學和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真正發揮了評價對教學的反撥作用,從根本上改變了我省中學英語教學中長期存在的“重知識,輕能力;重筆試,輕口試和聽力測試”的現象,杜絕了“聾啞英語”,對英語教學起到了良好的導向作用,也使得我省初中學生的聽力和口語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三)閱讀教學得到重視,學生閱讀成績突出
2008年和2010年兩次測試結果顯示,我省學生的“閱讀”水平明顯好于“寫作”和“綜合運用”。《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語言技能主要包括聽、說、讀、寫等方面的技能以及這些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學生應通過大量的專項和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形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真實語言交際打基礎。課標的要求使作為語言技能之一的“閱讀”在教學中得到老師們的廣泛重視。自課改以來,圍繞初中閱讀教學、教材中閱讀板塊的教學策略以及學生閱讀能力培養途徑等,我省進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各地通過講座、教學研討課、課題研究等方式探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時,在省教育廳指導下,全省各市的英語中考能依據課標的相關要求,在測試中強化了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考查。以上做法和措施有力地促進了我省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師注重對學生課內外閱讀指導,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信息檢索、推理判斷、綜合概括和整體理解等能力的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明顯增強。
三、初中英語課程教學改革的問題和建議
(一)加強區域間交流,關注薄弱地區教學
盡管從全國范圍看,我省在英語學業水平上學生、學校以及地區間的差異均遠遠小于全國常模,但從兩次測試結果看,全省不同區域間學業水平還存在差距。2008年蘇南、蘇中、蘇北學業水平優秀率分別是36%、33%、11%,2010年分別是37%、38%、16%。盡管蘇中、蘇北的優秀率在提升,2010年蘇中的優秀率超過了蘇南,但蘇北與蘇中、蘇南在優秀率上的差距較大。2008年和2010年蘇南、蘇中、蘇北學業水平的合格率分別是93%、90%、79%和90%、87%、78%,可以看出,區域間仍有一定差距。不同區域在兩次測試中各水平層次的具體數據見表4。
以上表格數據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區域間學業水平的差距與各地的經濟發展以及對教育的投入相關,帶來了區域間、學校間軟硬件建設的不平衡,造成了部分地區的優質師資流向其他地區。同時,由于各地信息暢通程度不一,也造成了區域間教師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差異。因此,需要加強區域間的交流與合作。充分發揮教育先進地區學校的輻射、帶動作用,讓優質資源打破區域、城鄉和學校之間的分割,讓所有學校都有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的機會。有條件的地方,還可建立優質學校對薄弱學校的幫扶制度,全面提升這些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要特別關注和加強農村和薄弱地區學校的教學。1.教研部門要組織力量對當地薄弱學校的教學質量進行評估分析,找出存在的突出問題,制訂加強薄弱學校建設的規劃,提出切實可行的具體措施。2.加強對薄弱地區學校的教師隊伍建設。吸收優秀高校畢業生進入教師隊伍,使整個教師隊伍的知識層次和學歷水平有明顯提高。3.要對現有的教師加強職業培訓,加大城鎮學校教師對口支援農村學校、優質學校對口支援薄弱學校的力度。針對農村學校現有英語教師教學水平和英語教學質量不高的現狀,可以充分發揮英語教學光盤、網上優質課程資源的作用,加強對教學光盤等優質教學資源應用模式的研究,指導農村教師更新教學觀念、學習先進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改進教學過程,擴展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同時也可以通過名優教師送教下鄉等方式扶持薄弱地區的英語教學,以提升我省薄弱地區的英語教學質量。
(二)改進教學方式,注重學生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
從學生問卷反饋數據看,2008年、2010年分別有88%和89%的學生認為,“我們的英語老師讓我們牢記單詞、語法及各種典型句型。”2008年學生問卷顯示,學生在家庭作業中做得最多的是背課文,其次是抄單詞,再次是朗讀課文。2010年數據也顯示,學生在家庭作業中做得最多的是做課本練習題,其次朗讀、背誦課文,再次是抄單詞。以上情況反映出,目前我省一些地區的教師在教學中仍然注重讓學生死記句型、語法,抄單詞,背課文等機械性訓練,作業中缺少對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培養的練習。
聽、說、讀、寫能力是英語課標規定的學生必備的語言技能,應全面培養,不可偏頗。從兩次測試結果看,盡管我省學生閱讀和寫作水平達標率均超過80%,但與學生聽和說的能力相比較,這兩方面的水平還有待提高。2010年全省“閱讀”與“寫作”兩部分的不合格率分別是12%和19%,造成這樣的原因,除了試卷本身“閱讀”與“寫作”要求較高外,還與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以及對學生的學習要求有一定的相關性。教師問卷反饋數據反映,有一部分老師認為,目前學生學習英語最大的困難是說和聽,要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最重要的是提高聽、說能力。這種想法導致了教師在教學中較多地關注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而輕視對閱讀、寫作和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以下實例反映出教學實際情況。
Task 3 Read and write
Adventure at Sea
I am the captain of a ship from the Singapore Marine Police Force.I have been with the Marine Force for 8 years.I loved the sea because of the cool sea winds, and the fresh smell of it.I also wanted to catch people doing bad things on the sea and so I joined the Marine Police Force and do what I love.
One Sunday,I was out on a boat with a few of my friends.We went fishing.We were on our way back when I found a ship with the name PSS Pollu.It was pouring waste oil into the sea.I was angry.I shouted,“Stop doing that at once! Follow us back to the police station!”
But PSS Pollu didn’t listen.
We phoned the Marine Force head office and asked for help.Two fast boats were sent and soon caught up with PSS Pollu.
Answer each of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No More Than 4 Words.
49.What was PSS Pollu doing on the sea?
這是一篇有關安全與環保話題的記敘文。本大題的目的是整體考查學生在閱讀中獲取信息和歸納信息的能力。第49小題考查學生根據文段提供的相關信息,確定人物所遭遇的事件,回答與此相關問題。小題的平均得分率是55.6%,全省僅37.3%的學生能夠完成本題任務,得2分(滿分),有36.7%的學生能在理解短文的基礎上,回答問題,但是回答不準確,或者回答詞數超出規定(不多于四個詞),得1分,有26.1%的學生得0分。原因有二:1.回答無相關性;2.沒有作答。學生答題情況表明,學生在閱讀中缺乏將文中信息進行總結并用自己的語言簡單轉述的能力,也反映出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還僅限于培養學生閱讀文章提取細節信息后的選擇和判斷能力,沒有很好地培養學生對已知的信息進行整合的能力。
2010年測試的寫作評分按內容、語言、大小寫(標點)、詞數和行文連貫五個方面進行采分。我省學生在各采分點的具體表現是,學生在采分點2的得分率最低,為56.6%。本采分點滿分3分,全省16.8%的學生能夠完成本項任務:所寫短文語言結構正確、基本沒有語言錯誤,得3分(滿分);55.2%的學生所寫的短文語言結構、語法有少量錯誤,但不影響表達和閱讀,得2分;9.2%的學生所寫的短文語言結構、語法有部分錯誤,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表達和閱讀,得1分;18.9%的學生語言結構、語法不準確,有大量的錯誤,影響表達和閱讀,得0分。由此可以看出,我省學生在實際情境中正確運用所學語言的能力還很欠缺,在寫作教學中我們還應加強對學生表達話題所需的基本語言的輸入訓練。
以上實例告訴我們,我省英語課改盡管已有十年,但仍有部分教師依照著自己多年形成的經驗和方法教學,在教學中注重語言知識的灌輸、講解和訓練,沒有注意到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運用語言,忽視對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培養。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學生應該是積極的探究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教師應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一種能夠主動探究的學習情境,促進學生自己去思考并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而不只是接受現成的知識。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啟發、點撥、引導的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凡是學生能動口的盡量讓學生動口,凡是學生能動手的盡量讓學生動手,凡是學生能觀察的盡量讓學生觀察,凡是學生能歸納總結的盡量讓學生歸納總結。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讓他們逐步具備真正的語言運用能力。
(三)提升常規教研品質,構建教師職業歸屬感
從教師問卷的反饋看,農村教師職前接受非師范教育的比例達12.4%,在城市教師所學專業與當前所教專業不一致的僅3.6%的情況下,農村教師的不一致比例高達12.6%。教師的專業水平直接關系到教師的學科素養和教學水平,提高普通教師業務素質是英語學科教學質量提升的主要增長點。新課程的全面實施,不僅帶來了教師角色的轉變和教學行為的變化,也帶來了教育理念層次上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反思和重新定位。教師的業務素質直接關系到教師自身職業歸屬感的構建。教師業務素質的提高除了通過各級組織的培訓、學歷進修、理論學習、教研組精細、規范的集體備課等途徑外,還可以積極借鑒發達國家在建立多元化的教師培訓模式中所積累的經驗,如美國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師培訓模式。在此模式中,問題是學習的起點,也是選擇知識的依據。在起點找到之后,學員要為解決問題而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尋求知識,培訓者不是“真理”的講解者或傳授者,而是培訓活動的設計者、促進者和點評者。這種“基于教師學習,置身教師學習,服務教師學習”的提高教師業務素質的方式,可以使對教師的培訓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使教師在業務素質提升中不斷地找尋到職業的樂趣。省、市、縣(市、區)、校級教研要由傳統的教研方式向多元教研方式轉變,積極探尋多樣、有效的教研方式和途徑,增強教研的針對性、實效性。要通過研培結合、點面結合、校本教研、網絡教研、微格教研、導師制教研、主題教研、個性化指導等方式,提升教研的品質。
要加大對校本教研的研究。學校可以采用的常規教研方式有:1.學術沙龍式教研活動。每次就一個課改話題展開討論,不強求統一的結論,旨在開闊思路,引導思考,加深教師對某一問題的認識,尋求更多的教學策略。2.對比教學式教研活動。針對課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新方法,通過設計不同的課堂教學對比來加深認識,尋求教學的具體對策。對比的方式可以是多樣化的,可以是同一教學內容由不同教師按各自不同的設計進行教學對比;也可確定一個教學內容,由一位教師自行備課后實施教學,教研組成員聽課后再對照新課程的新理念、要求進行集體備課,然后由同一位教師再進行課堂教學實踐,進行前后對比。3.課例分析式教研活動。借助必要的媒體手段,運用一定觀察與診斷技術,對于某一堂課進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作出較科學的評價。這種剖析與反思可以是圍繞某一個專題進行,也可以是對整個課堂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觀察與診斷;可以通過課堂觀察記錄、師生問卷訪談、作業練習分析作出定性判斷,也可以借用數據統計技術,得出定量的分析,如教師提問行為類別頻次統計、提問技巧水平檢核、教學時間統計分析等,不同的統計技術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問題。4.課題研究式教研活
動。以教改過程中遇到的較復雜的問題或內容為研究對象,制定分步驟研究計劃,在一段較長時間內,圍繞同一專題多次反復研究,探尋教學對策,逐步解決問題,以使教研活動更深入、更規范、更科學、更具針對性。全省各地以深化校本教研為中心,建立“點、線、面、網四位一體”的校本教研發展模式。在“點”上突破,彰顯特色,發揮其示范、輻射、引領作用;加強省際、市際、區域之間聯片教研,在“線”上做實,以強帶弱,優勢互補,擴大優質資源;大力開展區域校本教研,在“面”上收獲,以研促教,實現均衡發展;運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積極開展網絡教研。
(注:由于小數點后數值按四舍五入取值,本文部分圖表指標百分比加總不等于百分之百。)
(何鋒,江蘇省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辦公室、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210013;馬黎,南京市教學研究室,210018;李娜,江蘇省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辦公室、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2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