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時期是我國陶瓷生產、發展史上最為低潮的時期:我國陶瓷業發展到宋、元、明、清諸代,都有一個復蘇、發展、全盛至衰落的過程,但到了民國時期,整個陶瓷業一直低迷不振,瓷器生產已呈全面衰退之勢。究其原因:一是“民國瓷器藝術”這個概念不太好嚴格界定,它與清晚期有著臍帶之聯;二是還未對民國時期瓷匠創新給予系統肯定;三是文物界與收藏界對民國瓷器承載的歷史信息還未充分正視。
2012年是中華民國開國號一百周年,民國時期的“文人畫瓷”也熬到了“古董”的名分了,這是絕大多數藝術品變成古董收藏品的規律。在民國“文人畫瓷”諸多繪瓷方法中,有一種被忽略了的特殊繪瓷如曇花一現,至今連個名分都沒有,經常有淘寶者錯將其作硬刷花瓷收藏,筆者將它稱為粉彩涂描繪瓷。這種粉彩涂描繪瓷是通過在燒好的瓷器瓷面上勾出花卉或民間剪紙式留白花卉,然后在所留白花卉內進行涂描。它,色彩濃烈、艷麗、油亮,施彩肥厚、均勻、光潔。筆觸整齊干凈、清心俊朗,所繪花卉鳥蟲都微微凸出瓷面,尤其是彩釉邊緣,用手觸摸時有明顯感覺。正因為它的粉彩肥厚、平整、油亮與光潔,往往被收藏者誤判為硬刷花瓷。筆者推薦幾個粉彩涂描繪瓷供同仁欣賞,主要目的是希望收藏愛好者們不要將其當硬刷花瓷。
蝶戀花西瓜罐(圖1),高17.7厘米,口徑9.6厘米,底徑12厘米。正面繪花卉叢中蝴蝶飛,所繪花朵、花瓣、花葉均是點繪,有書法中鈍“點”之式,更有后世“水點桃花”之雛形。花瓣繁多且瓣邊線潔凈,色彩光亮,瓣與瓣之間清晰明快,色差明亮。背面書“嫩葉吐凈綠新花分外香之意于珠山客邦(馬)慶云出品”。底款:紅彩陰刻篆書四字“慶云書畫”。
牡丹冬瓜瓶(圖2),高27厘米,口徑9.3厘米。底徑14厘米。正面涂描牡丹花卉肥厚,牡丹花瓣用竹簽劃出露瓷白莖。背面書“江上芙蓉秋艷麗時己未(1919年)夏仲月做八大山人之筆意劉和順作”。大面積的涂刷花葉,使人誤將其當硬刷花瓷。
蝶戀花帽筒(圖3),高27.7厘米,口徑、底徑均為12.3厘米。正面繪舞蝶、花卉等,有隨風搖曳之感,花葉厚實硬朗,挺風而立?;ò昱c葉都用竹簽刮彩釉留白而成莖,花瓣與葉之邊緣略厚于內。所繪的草叢中,多有加雜描金草卉。其技法好似淺絳,但設色濃艷油亮。并書“春來花白舞飛影蝶聞香畫在己未(1919年)夏月于珠山客次羅同興寫”,底款:紅彩寬窄方框楷書四字“羅同興造”。
這種涂繪為主的新彩瓷,因其涂繪花卉粉彩色塊較大平整,易使人誤將其當刷花瓷。例如,1920年,黃茂隆制作的刷花“花香開盛人宜春”花鳥帽筒(圖4),其鳥身和葉都采用了竹簽劃出露瓷白莖之法,此法在明崇禎時的青花瓷上已有運用,與所述涂繪技法極易混淆。
目前,這種以涂繪為主的粉彩瓷極為少見,覡多見于1910年辛亥革命前夕至1938年全面抗戰爆發后。分析其中原因:一是用彩料多,成本高;二是各種色彩均要做到艷麗油亮,其燒造難度非常之高;三是此技法不能繪制人物,只能繪花卉、蝴蝶和蜻蜓,藝術表現手段受到限制。民國各種瓷藝流派大多數成熟于1910--1938年間,這些流派是文人與景德鎮為主的瓷匠們的結合。他們既探索藝術創新的多樣化,又自由表達畫者個性;既詩書畫協調統一,又署款留名責任到人。朝代更替帶來的幾十年戰爭,造成民國瓷業的短暫發展,遺憾的是時至今日,民國瓷器仍沒能得到應有的重視,導致其中很多優秀作品被損壞或遺失。作為收藏愛好者,理應關注民國瓷器,仔細品味民國創新瓷器中的“涂描繪瓷”、“刷花瓷”等。如有興趣,可以去收藏易了解的民國瓷器,去收藏買得起的民國瓷器,去收藏買得到的民國瓷器,去把玩看得見、摸得著的民國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