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明一代,行草書最為盛行。早期倡導(dǎo)宋、元帖學,復(fù)古思潮盛行,“臺閣體”泛濫;中期“吳門書派”崛起,以暢神適意,抒發(fā)個人情趣為宗旨,改變了書壇的沉滯狀態(tài),出現(xiàn)“天下法書歸吾吳”的興盛局面;晚期城市經(jīng)濟的繁榮及個性意識的自覺,推動了行草鼎盛期的到來,一時名家輩出,流派眾多,遺留下了眾多個性鮮明、意態(tài)活發(fā)的行草書法作品。武漢博物館珍藏的一批明代行草書法作品,靈動飄逸,各具特色,現(xiàn)從中擷取六幅精品賞析如下,以窺一斑。
文徵明《行書七言詩》軸(圖一),縱345厘米,橫95厘米,紙本。內(nèi)容為其所作的七言律詩《雨中放朝》:“霏微芳潤浥霓旌,歷落彤墀散履聲。瞑色浮煙迷左掖,碧云將雨近西清。柳垂青瑣千絲重,水落銀橋萬玉鳴。沾灑不辭袍袖濕,天街塵凈馬蹄輕。”行書筆劃挺秀,字跡靈動,運筆嫻熟流暢,墨氣十足,張弛有度,既有節(jié)奏感,叉行距清晰,沒有一字相連,神韻、氣質(zhì)兼?zhèn)?,線條、結(jié)體均美。自識:“徵明”,鈐白文“文徵明印”、朱文“衡山”二印。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號衡山居士。江蘇長洲人,“吳門四家”之一。其書法以超逸俊秀而出群,尤擅行草書,早年師法懷素和蘇、黃、米各家,后學懷仁《圣教序》、智永,臨學精博,融合變化,法度謹嚴,運筆遒勁灑脫,風格瀟灑自然,自成一體,與祝允明、王寵并稱“吳中三家”,對明代后期有較大影響。文徵明一生勤于書法,終身不輟,直到耄耋之年還揮毫潑墨,減為可貴。其傳世行書墨跡甚多,珍藏于多家博物館,此外還有收藏于故宮博物院的正德六年辛未(1511年)所書《尺牘》、遼寧省博物館的行書《詩稿五種》冊頁,筆法皆頓挫變化,神態(tài)飄逸,隱見晉唐各家形跡;天津市藝術(shù)博物館收藏的文徵明《雨中放朝》行書軸,與此幅行書詩軸內(nèi)容完全一致,行筆靈韻生動,有異曲同工之妙。
董其昌《行書五言詩》軸(圖二),縱140厘米,橫68厘米,紙本。內(nèi)容為兩豎行行書,共二十字,書唐韓愈《奉和虢州劉給事使君三堂新題二十一詠·月臺》,詩曰:“南館城蔭闊,東湖水氣多。直須臺上望,始奈月明何?!弊宰R:“其昌”。整幅書法運筆瀟灑若行云流水,屈曲回環(huán),體式俊邁,筆畫圓勁蒼秀,平淡古樸,章法布局仿五代楊凝式,分行,行距較寬,疏朗勻稱,收放自如。其書力追古法,用筆精到,始終保持正鋒,少有偃筆、拙滯之筆。用墨講究枯濕濃淡變化,注重筆墨效果。整體觀賞,詩歌清新雅意,書法風格獨特,十分和諧,給人以墨滿秀潤、飄逸流暢的美感。董其昌(1555-1636年)是晚明著名的書畫家和鑒賞家,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他的書風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融合各家書風的基礎(chǔ)上自成一體,飄逸空靈,康熙、乾隆都以董其昌的書法為宗法,備加推崇,直至手摹董書,列于座右。他廣泛臨摹古人,行書以“二王”為宗,兼及顏真卿、米芾、楊凝式諸家,集各家之長,融會貫通,在綜合晉、唐、宋、元書風的基礎(chǔ)上,獨辟蹊徑,自創(chuàng)新貌,追求疏淡之美,拙中帶秀,體現(xiàn)出文人書法創(chuàng)作中平淡率真的個性,給晚明書壇帶來一股清新的氣息,從而在圓熟秀逸的“趙體”稱雄數(shù)百年之后領(lǐng)一時之風騷。晚明書家大多喜歡在自己的書法作品上加鈐官印,這幅書法鈐白文“大宗伯印”、朱白文“玄宰氏”二印,“宗伯”為六卿之一,董其昌于天啟五年(1625年)拜南京禮部尚書,正二品,禮部尚書稱“大宗伯”,可見此作品當為他在任禮部尚書時所書。
米萬鐘《草書七言題畫詩》軸(圖三),縱153厘米、橫60厘米,絹本。詩作內(nèi)容為:“凍合千巖紫綠消,柴扉不掩草蕭蕭。重帷沽酒休嫌晚,有客關(guān)山度寂寥。”其行筆多用中鋒,筆勢圓勁而有彈性,線條流動挺拔,毫無怯滯生硬之感。自識:“題畫四米萬鐘”,鈐白文“古口怪石知工”、朱文“米萬鐘”印。米萬鐘(1570-1628年),北宋著名書畫家米芾后裔,字仲詔,號友石,又號石隱庵居士,為明晚期著名書畫家,尤在書法上成就頗高,尤擅行、草書,師法米芾,用筆渾厚有力,有米氏家法之華美腴潤之姿,而無峻奇之態(tài)。此軸作品氣勢浩瀚,體勢駿邁,運筆上剛勁強健,且具奔騰之勢,酣暢淋漓,一氣呵成。結(jié)字上自由曠達,婀娜多姿,提按輕重分明,端莊間隱見穩(wěn)重成熟的書風。用筆豐潤矯捷,突出中鋒,正、側(cè)、藏、露變化多端,點畫波折連貫過渡,縱橫恣肆,濃纖相宜,凝重而不失輕靈活潑,字態(tài)以縱取勢,以拙取巧,俯仰向背之間多具情趣,在保持字體重心平衡的基礎(chǔ)上,追求結(jié)體舒暢之美,顯得毫無雕琢之痕、枯澀凝滯之態(tài)。整體布局十分和諧,看似閑散平實,實則奇縱放逸、字距前緊后松一卜疏下密,書寫自然流暢,起筆、落筆、轉(zhuǎn)折、向背、頓挫、抑揚均飄逸超邁,跌宕起伏。足見作者筆法之精熟,意蘊之深厚,既秉承了濃重的米芾書意,又沉著飛翥,盤曲迂回,以縱逸的筆態(tài)形成作者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
張瑞圖《行書五言詩》軸(圖四),縱174厘米,橫44厘米,絹本。內(nèi)容為:“獨酌芳春晚,登樓日半醺。誰驚一行雁,沖斷過江云。”自識“瑞圖”,鈐白文“張瑞圖印”、“興酣落筆搖五岳”二印。張瑞圖(1570-1641年),字長公,號二水,褊建晉江人。擅長行、草,行書奇逸,以折代轉(zhuǎn),取圓滑而增古拙,于鐘、王之外另辟蹊徑,受傅山“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霜紅龕集》)的理論影響,將流行的行草熟媚圓轉(zhuǎn)變?yōu)樯痉絼?,因風格奇宕而自成一格,為晚明四大書法家之一。此幅行書軸一改中國傳統(tǒng)書法中占主導(dǎo)地位的中鋒,用筆多方硬側(cè)鋒,以側(cè)為主,中側(cè)并用,以激蕩跳躍、嫻熟迅疾的線條顯現(xiàn)書法的氣勢和力度,行筆轉(zhuǎn)換自然,筆畫簡練、舒展又顯夸張,線條變化豐富,給人以奇險莫測、氣勢宏大之感,體現(xiàn)出其行書張揚、流暢、率真的鮮明個性和獨特的審美觀。
王鐸《行書五言杜詩》軸(圖五),縱160厘米,橫52厘米,綾本。內(nèi)容為:“江上日多雨,蕭蕭荊楚秋。高風下木葉,永夜攬貂裘。勛業(yè)頻看鏡,行藏獨倚樓。時危思報主,衰謝不能休?!毙袝P勢連綿流暢,收放自如,起筆、轉(zhuǎn)折處多方筆,凝重而不呆滯,宛若行云流水,有一氣呵成之概。結(jié)體、章法大小錯落,奇險超逸,外透灑脫,內(nèi)斂剛勁,字與字之間布置和諧,呈現(xiàn)出疏淡而不空闊、豐潤而不肥腴的藝術(shù)效果。自識:“石芝開士,甲戌書杜,王鐸”,鈐白文“王鐸之印”、“經(jīng)筵講官”二印。王鐸(1592-1652年),字覺斯,號十樵、嵩樵、癡庵等,河南孟津人。明天啟二年進士,明朝覆滅后,人清廷,官至禮部尚書。王鐸是清初具有代表性的書法家,諸體皆備,行草吸取米芾之長,師承雖與董其昌相近,但與董崇尚柔媚秀逸的風格迥然不同。此軸書于“甲戌”年,即明崇禎七年(1634年),王鐸時年42歲,正值壯年藝術(shù)成熟之際,此軸堪稱其行書精品之作。
姜宸英《行書七言唐詩》軸(圖六),縱115厘米,橫37厘米,紙本。內(nèi)容為節(jié)錄自唐代詩人曹唐《小游仙詩》九十八首之一:“云衫玉帶好威儀,三洞真人入奏時。頻著金鞭打龍角,為嗔西去上天遲?!扁j白文“姜宸英印”、朱文“西溟”、“老易齋”三印。姜宸英(1628-1699年),字西溟,號湛園,又號葦間,浙江慈溪人。潛心翰墨,工小楷、行書,為明末清初卓有成就的書法家。清楊賓《大瓢偶筆》對他的書法歷程有著形象的描述:“西溟少時學米、董書有名,至戊辰后,方用第四指學晉人書,丁丑后方用大拇指”。觀整篇書法,布局疏朗有致,書風飄逸秀潤,落筆從容有力,通篇精神貫注,毫無滯澀之感。書法筆勢流暢縱橫,結(jié)體豐滿圓潤,章法平穩(wěn),用筆平和自然,大小疏密錯落有致。字間相連有四處,看似不經(jīng)意,卻各具特色。其中“好”字與“威”字的連接,線條細小,宛若一幅素描,作者在二字之間隨意的一筆勾勒,一下子盤活了素描中的某個場景;“龍”字與“角”字的相連,就像轉(zhuǎn)折之間的一種自然過渡,很自然地串成了一個名詞;而“嗔”字與“西”字的連接,作者則使用了粗筆濃墨,好似粗獷的酒令,為畫面增添另一種色彩;“去”和“上”的連接,中間突然有些中斷,看上去,仿佛在閱讀一篇抒情散文,正讀到佳境,忽然又有所停頓,恰似一種極其自然的過渡,使作品顯得余味悠長,讓人浮想聯(lián)翩。
明代行草書家的作品或俊雅灑脫,或古樸豐潤,或縱逸無跡,或生拙方勁,或雄暢蒼郁,極具搖曳生色之姿態(tài),以上諸書家自抒胸臆,風格上注重個性化,格調(diào)明朗豪宕,在傳統(tǒng)的帖學基礎(chǔ)上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促進了明代書法藝術(shù)的興盛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