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謝道華,1983年7月畢業于廈門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文博副研究員,長期從事古陶瓷研究?,F任福建省建陽市旅游局局長、市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局副局長、建陽市收藏協會會長、武夷文化研究院研究員。獲“建陽市第五批拔尖人才”榮譽稱號。在多家報紙雜志發表論文及各類文章一百多篇。出版專著《建陽市文物志》(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建窯》(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與他人舍著《閩北陶瓷》(福建美術出版社出版)。福建電視臺、臺灣東森電視臺、日本NHK、中央電視臺等媒體做過專題報道或個人專訪。
宋代是我國陶瓷史上爭奇斗艷的時期,也是福建閩北地區制瓷史上的鼎盛時期。閩北各縣(市、區)均發現了宋代窯址,產品涵蓋青瓷、白瓷、黑瓷和青白瓷等多種品類,其中以生產黑釉器“建盞”(俗稱“兔毫盞”)為代表的建窯更是異軍突起,享譽海內外。建窯也因此成為建窯系黑釉瓷器的命名窯場。本文將就建盞的鑒賞與鑒定做一粗淺探究,以就教于專家學者。
一、窯址概況
建窯窯址坐落于福建省建陽市水吉鎮后井、池中村一帶,北距水吉鎮約3千米。西距建陽市約33千米,南距建甌市約50千米。建陽位于武夷山脈南麓,北距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僅40余千米,境內多為丘陵山地,河道縱橫,交通便利,自古為閩北區位中心。這些都為制瓷業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建窯窯址分布在蘆花坪、牛皮侖(包括庵尾山)、大路后門和營長乾(又名社長埂,包括園頭坑)等處,方圓十余里,瓷片、匣缽等堆積如山,俯拾即是。窯址總面積約12.6萬平方米。另外,在池中村還發現了建盞廢棄物的堆積層,該村位于南浦溪畔,應是古代的主要倉儲之地和水路運輸碼頭。
水吉鎮地處建陽東部,南浦溪流經全境,并在建甌市徐墩鎮附近匯入建溪,最終流入閩江,注入大海。歷史上水吉曾屬于建甌市轄地。建甌,宋以前稱“建安”、“建州”,為州郡所在;南宋時期設“建寧府”;治所均在今建甌市(駐地為芝城鎮)。民國時期,水吉一度作為特別區,1940年設縣。1956年水吉縣撤銷并入建陽縣。歷史上因處建州、建寧府轄地而得名“建窯”,后因行政隸屬關系的變化。又有“水吉窯”、“甌寧窯”等稱呼。又由于建窯以生產黑釉瓷器見長,故又有“烏泥窯”等稱呼。歷史上有的學者誤以為該窯址原在建甌,后來搬到水吉,殊不知窯址并沒有搬遷,只是行政隸屬關系發生了變化而有了多種稱呼。結果以訛傳訛,現代的一些著作或文章中還在采用,實為大謬。
1985年,建窯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建盞黑瓷的藝術魅力
建窯初創于晚唐五代時期,其產品為青瓷。兩宋時期是其鼎盛時期,主要生產黑瓷,其產品主要為碗,俗稱“建盞”,流傳海內外,影響廣泛,建窯也因此奠定了其歷史名窯的地位。建盞造型古樸簡單,器型有大、中、小之分。有敞口、束口、撇口之別,但其黑瓷釉色變幻無窮。建窯黑釉屬于古代結晶釉的范疇,含鐵量較高,在高溫熔燒過程中,由于窯內火候的高低和氣氛的變化,使釉面產生奇特的花紋。這些釉面花紋與華麗的彩繪或繁縟的裝飾不同,它們是釉料在一定的溫度和氣氛中產生變化的結果,猶如神助,具有神秘的藝術魅力。
建盞的黑,不是一片傻黑,而是猶如夜空或深潭一樣沉靜的黑;黑釉中呈現的各種神秘斑紋,更是使人感到這不是人的力量所能達到的,而是“窯神”的杰作。由于建盞都用正燒,故口沿釉層較薄,而器內底聚釉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燒窯中底部產生粘窯。釉在高溫中易于流動,故有垂釉現象,俗稱“釉淚”、“釉滴珠”。與那些過于精致謹慎的器具相比,更帶有一種粗率自然的親切感,更能觸發人們的無窮遐想。沉穩中多了幾分靈動之美,這是建盞的特點之一。建窯黑瓷?;某潭容^高,釉面光亮但不刺眼,給人以寧靜莊重之感。宋代是一個理學文化主導的時代,這種時代精神體現的是一種平靜柔和的心緒意境。建窯的黑釉瓷器所散發出的端莊而略帶神秘的美感,正迎合了宋代的審美意識。
由于釉料配方的不同,窯內溫度及氣氛的變化等因素影響,建窯黑瓷釉面呈現多種紋理,筆者認為大致可分為烏金(紺黑)、兔毫、油滴、鷓鴣斑、曜變及雜色等類。此外,近年也發現少量描金裝飾盞,內容有“壽山福?!?、“福祿壽喜”等吉祥語和“歲寒三友”、蘭花等花草樹木,與武夷山遇林亭窯址生產的同類產品具有異曲同工之處。
第一類:烏金釉。這是建窯黑瓷較典型的釉色。烏金釉有的表面烏黑如漆;有的則黑中泛青,即所謂的“青黑”;此外,也有的呈黑褐色或醬黑色。成熟時期的烏金釉釉層普遍較厚,“色黑而滋潤”,上乘者亮可照人,表現出莊重素雅之美。
第二類:兔毫釉。“兔毫”一詞在宋代文獻中頻繁出現,如蔡襄的《茶錄》中說:“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祝穆在《方輿勝覽》中記載道:“兔毫盞,出甌寧之水吉”等。兔毫是建窯最典型且產量最大的釉色品種,以致人們常常習慣以“兔毫盞”作為建盞的代名詞。所謂“兔毫”,是指在黑色的底釉中透析出均勻細密的絲狀條紋。形如兔子身上的毫毛。由于“窯變”等因素影響,兔毫形狀既有長短之分,粗細之別,顏色還有金黃色、銀白色等變化。俗稱“金兔毫”、“銀兔毫”等。文人墨客以大量的詩文贊頌它。黃庭堅的《信中遠來相訪且致今歲新茗》詩云:“松風轉蟹眼,乳花明兔毛。”蔡襄在《試茶》中也贊道:“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雪凍作成花,云閑未垂縷。愿爾池中波,去作人間雨?!秉S庭堅在《滿庭芳·茶》中贊道:“兔毫金絲寶碗,松風蟹眼新湯?!睏钊f里在《以六一泉煮雙井茶》詩中也贊道:“鷹爪新茶蟹眼湯,松風鳴雪兔毫霜?!?/p>
第三類:油滴釉。“油滴”一詞至遲在14世紀末15世紀初就已出現在日本的文獻中。成書于日本應永年間(1394—1427年)的《禪林小歌》中載:“胡茲盤以建盞居多,有油滴、曜變、……天目。”“油滴”一詞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尚未發現。此種稱呼目前陶瓷界尚有較大爭議,有的學者認為,“油滴”是宋代文獻中所指的“鷓鴣斑”。所謂“油滴”,是指在烏黑的底釉上散布著無數具有金黃色或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斑點,故又有“金油滴”、“銀油滴”之分。這種斑點多為圓形,大小不一,大者直徑一般為三四毫米,甚至達~厘米;小者僅一毫米,甚至細如針尖,形如沸騰的油滴散落而成,使人眼花繚亂。油滴也是一種結晶釉,燒成難度較大,成品率低,傳世或出土很少。在日本的文獻記載中,“油滴”是僅次于“曜變”的名貴瓷品。在現代收藏界,“油滴”也是建盞中可遇而不可求的珍品。
第四類:鷓鴣斑。“鷓鴣斑”一詞在宋代文獻中常有出現,如陶谷《清異錄》中載:“閩中造盞,花紋鷓鴣斑點,口試茶家珍之。”《方輿勝覽》載:“兔毫盞,出甌寧之水吉。黃魯直詩曰:‘建安瓷碗鷓鴣斑。’”僧惠洪詩中也寫道:“點茶三味須饒汝,鷓鴣斑中吸春露?!标愬渴逡苍谠娢闹匈澋溃骸苞p鴣碗面云縈宇,兔毫甌心雪作泓?!笨梢姡未ǜG生產的鷓鴣斑充分得到了文人雅士們的首肯。但怎樣的建窯黑釉紋理才能稱得上“鷓鴣斑”呢?目前陶瓷界爭議很大。有的學者認為。“油滴”就是“鷓鴣斑”;也有的學者認為,以往研究者稱為“珍珠斑”的釉面品類就是“鷓鴣斑”;還有的學者將“珍珠斑”列入“正點鷓鴣斑”,而將油滴列入“類鷓鴣斑油滴”,曜變則命名為“類鷓鴣斑曜變”。也有的學者認為,“鷓鴣斑”是江西吉州永和窯的風格。《清異錄》記載的“閩中造盞,花紋鷓鴣斑點”“應為永和之誤?!笨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據有關專家研究,鷓鴣鳥的羽毛通體有兩大主要紋理,其背部為紫赤相間的條紋,而胸部則為“白點正圓如珠”,因此,建窯出土的“珍珠斑”應是宋代文獻中的“鷓鴣斑”。此類斑紋比“油滴釉”更富有立體感。筆者贊同這種觀點。目前,完整器傳世或出土甚少;器底多刻有“供御”銘,應是進貢宮廷的御用茶盞。鷓鴣烏為閩北山區常見的鳥類,上述胸部“白點正圓如珠”者應為雄性鷓鴣鳥,而雌性鷓鴣鳥的羽紋則是黑白(灰或淺黃)相間的條紋。目前,日本尚未發現有此類傳世品,故其文獻中未見此類名稱也就不足為怪了。
第五類:曜變。“曜變”一詞至遲在《禪林小歌》中就有記載。成書于16世紀前期的《君臺觀左右帳記》中,把建盞珍品劃分為若干等級,其中將“曜變”列為“建盞之至高無上的神品,為世界所無之物”。所謂“曜變”,就是在黑色的底釉上聚集著許多不規則的圓點,圓點呈黃色,其周圍煥發出以藍色為主的曜眼的彩虹般的光芒,故而得名。曜斑廣布于建盞的內壁,并隨所視方向的移動而變化。垂直觀察時呈藍色,斜看時閃金光。由于“曜變”燒成難度極大,故傳世甚少,僅日本收藏四件。其中三件被定為“國寶”級文物,一件被定為重要文物。
第六類:雜色釉。由于建窯黑釉器系“窯變”所致,故釉面紋理變化多端,除上述五大類釉面紋理之外,還有一些雜色釉,如柿紅色、赤紅色、醬釉(醬綠釉、醬黑釉、醬黃釉)等。而有的文章中提到的“灰白釉”、“芝麻花”、“結晶冰花紋”、“龜裂紋”等雜色釉,筆者認為都是火候不夠高的次品(生燒或半生燒品)。建窯黑釉器必須在1200多度的高溫中方能燒成正品。此外,“鐵銹斑”紋的定名問題還有待陶瓷界進一步研究、確定。
宋代“斗茶”成風,文人詠茶成趣,對建盞推崇備至,客觀上刺激了當地建窯的生產和各地的仿燒。整個福建南至德化、北至武夷皆有燒制,另外江西、浙江、江蘇、四川、山西、陜西、河北、河南等地皆有仿燒。這么多窯口的參與大大豐富了黑瓷,但也給后來確定建盞的窯址造成了一定的困難。不過隨著1960年10月和1977年5月至7月,廈門大學人類學博物館及歷史系考古專業、省博物館和建陽縣文化館聯合對蘆花坪窯址進行的二次科學發掘,以及1989年12月至1992年7月,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福建省博物館和建陽縣博物館聯合對大路后門、營長乾和庵尾山窯址進行的大規模發掘,建窯發展的歷史脈絡已經基本摸清,并為全面、系統地了解、研究建盞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
三、仿古建盞的主要鑒定要素
1979年9月始,由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福建省科委、省輕工所和建陽瓷廠等部門和單位的專家、學者組成攻關小組,進行仿古建盞實驗,并獲得成功。1981年3月第一次向社會公布了仿宋兔毫盞的樣品,不僅形似,而且神似。無論是釉色、紋理,還是胎骨、造型等都達到了以假亂真的水平。此后,仿宋免毫盞開始逐步走入市場。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仿宋油滴盞、鷓鴣斑盞、鐵銹斑盞及帶曜斑的仿曜變天目盞等陸續進入市場。不少古董商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使用各種作偽手段將“仿建盞”改制成了“宋建盞”。最初常用的作偽手段有“消光去音”法(即用酸性物質在釉面上做處理,再用手段把新品的敲擊聲變得古樸沉悶)。20世紀90年代以后,開始出現接底法(即將宋代的碗底接在新坯上、再掛釉入窯燒造),老胎新釉法(即將窯址上采揀的生燒品重新入窯燒造),老器后加款(后亥4“供御”、“進盞”及臆造款等)等等。仿建產品除了碗(盞)這類器形之外,還新創造出了少量梅瓶、蒜頭瓶、小盅及茶壺等;不過這些梅瓶、蒜頭瓶比宋代的器形更大,較易辨別;茶壺及小盅也非古代建窯制作。
仿古建盞由于采用的胎、釉及燒成溫度與古代相近,故其化學成分基本一致,紋理也幾可亂真。但仔細觀察,其釉面大多較浮亮且亮光扎眼,用酸性物質浸泡者則釉面呆板、晦澀,缺乏建盞的柔潤深沉之感。有的粘“土銹”,但不自然。其次,仿品胎土淘洗大多較細膩,胎體表面較平整光滑且較薄,手感較輕飄。其三,仿品大多為輪制壓模或注漿成型,修刀過于工整,以致顯得拘謹而缺乏真品的自然、隨意之感。其四,仿品大多不見冰裂紋,也有人為利用熱脹冷縮原理產生的冰裂紋,但裂紋較粗。其五,新仿品若用手指輕輕彈擊,發出的聲音較清脆;而宋代建盞發出的聲音較深沉。其六,新仿建盞上鐫刻或模印的“供御”、“進盞”銘,字跡甚差,毫無真品的瀟灑、飄逸之感,不可同日而語。從已發現的宋代實物看。“供御”款基本為鐫刻,而“進盞”大多為模?。ㄧ澘陶吲家姡J忻嫔弦灿邪l現用金屬刀在宋代建盞上雕刻“供御”或“進盞”款的,在放大鏡下仔細辨別,還是能發現新刻的痕跡。古人是先在碗底鐫刻文字,再用墊餅托置在匣缽內燒制。因此,燒成后的碗底字跡筆鋒比較內斂、含蓄,而新仿刻者則刀鋒銳利、鋒芒畢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