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2年,為了更好地彰顯雜志自由、開放、多元、寬容、和諧的辦刊精神,我們希望能提供一個平臺,讓大家能夠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互動、交流,達到對收藏文化更深、更多的理解和溝通,特開辟一個《交流》欄目,以期加強雜志與讀者的互動聯系。在這個欄目中,您有什么快樂,有什么需求,有什么問題,有什么煩惱,都可以在欄目中說出來。
2012年第1期雜志上刊登了“龍騰華夏”專題后,很多讀者寫信來說在龍年伊始做這樣一個專題很有意義,紛紛對這個專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來自阜新查海遺址博物館的李井巖向我們展示了中國最早的龍文化,來自安徽省博物院的郝顏飛分析了各個時代的龍紋特征,來自寧夏的王治國老師將自己多年珍藏的寶貝拿了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
龍不僅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象征,還代表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尤為崇拜、敬畏的一種神物,崇龍文化在我國源遠流長,影響深遠。新石器時代是我國龍崇拜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各地考古發現了不同形式的龍形象,其中年代最早的是查海文化的龍崇拜,它是我國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龍,距今已有八千多年,號稱為“中華第一龍”,是我國最早的龍崇拜,充分證實查海文化是我國博大精深龍文化的重要淵源地之一。
阜新查海遺址保存完整、文化內涵豐富,經碳14年代測定距今7360±150年(未經樹輪校正),系我國新石器時期的較早遺址之一。截至目前,查海遺址已經考古發掘出土的龍形象有:
龍紋陶片:在查海遺址的房址中出土了兩塊龍紋陶片。這兩塊陶片不夠完整,一為蜷曲的尾部,一為盤旋的龍體,不僅在形象上,而且有鱗狀紋的表現紋飾,都已具備了中國古代龍形象的基本特征。
蛇銜蟾蜍陶罐:屬于浮雕型龍,是遺址出土的一件陶罐,喇叭形口,薄尖圓唇外疊寬帶沿,帶面飾斜線紋,斜直腹,平底。器身上半部飾窩點紋,下半部浮雕對稱動物造像,一側浮雕單體蟾蜍,另一側浮雕蛇銜蟾蜍。蛇頭部位殘,下肢部位有鋸孔。單體蟾蜍體長9.5厘米、寬5.5厘米。蛇銜蟾蜍,蟾蜍體長8厘米,蛇體長11厘米。陶罐口徑34厘米、底徑15.5厘米、高35.6厘米。
罐雖殘,但是罐身底部兩側的圖案保存比較完整,均采用浮雕法燒制在陶器上,一側為一條蛇銜住蟾蜍后腿,蟾蜍后背拱起,背部飾有窩點紋代表蟾蜍皮膚上的疙瘩,似欲跳躍逃跑狀,栩栩如生,相對另一側也浮雕了一只蟾蜍。蛇即為小龍,這種飾有蟾蜍及蛇銜蟾蜍浮雕圖案的陶罐,目前在我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中,尚屬首次發現。
龍形堆石:屬于擺塑型龍,在查海遺址聚落址中央顯著位置有一條龍形堆石,采用當地大小均勻的紅褐色天然石塊堆砌擺放出來,這條龍全長1970厘米,寬180-200厘米,龍頭、龍頸、龍體、龍鱗、龍尾、龍爪等擺放分明,石塊從頭到尾排列有序,龍的前身較寬大,石塊堆積較多、較厚,身體前部下方石塊堆砌出像足又像云霧的襯托物,由頭、身體向尾部石塊逐漸變薄、變少,尾部更加松散細小,總體上觀看是頭向西南,昂頭張口,紅褐色石塊似片片龍鱗,身體呈彎弓狀,往尾部漸近變細上翹,搖擺甩向東北方向,若隱若現,給人巨龍就要騰空飛舞的態勢,龍的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這是迄今為止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形象,堪稱“中華第一龍”。
查海龍的形象是中國傳統龍形象發展、過渡的成型期,外形基本具備了中國傳統龍的特征,即龍頭、龍頸、龍體、龍鱗、龍尾,龍爪等。
查海龍形象外表形似,內里神似,以形寫神,生生欲動,生生若動,塑造的形神兼備,淋漓地體現出了查海龍的非凡神性,傳達出了先民的崇龍之意。
查海龍形堆石是石塊與大地的結合,龍紋陶片和蟾蜍陶罐是崇龍之情與生產生活的結合,這種現實與無限遐想的結合讓人震撼而心馳神往那個久遠年代,充分體現了查海先民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龍形堆石的設計、選址、堆塑采取以大見小、小中顯大的方法,蘊含了查海先民對心目中崇拜之物——龍的認識、觀察、展示能力。整個村落遺址地處陽坡上,龍形堆石在遺址中央,頭南尾北橫在山坡上,龍雖長2000厘米,但是無論人身處龍體的上、下、左、右哪個角度,零距離觀看,都能保證視線開闊,一覽全貌。
蛇銜蟾蜍陶罐體現出查海先民天地、陰陽對立統一的樸素哲學思想。飛龍在天施云布雨保農業豐收,天代表陽,龍在天空施云布雨后還需落地,此時就化身為蛇。蛇和蟾蜍都是現實中讓人感到生畏神秘的動物,蟾蜍在地上較陰暗處捕食害蟲,所以,崇拜龍和蟾蜍都是祈求農業豐收,一天一地,一陽一陰,同是春暖而來秋涼而去,隨季節而變的“神物”,因此它們雖是陰陽不同的、相對的,但又是互補、統一的,龍和蟾蜍的對應、結合,糾纏嬉戲也是它們神性的相互交融統一,蛇銜蟾蜍陶罐其實圖案是蛇銜住蟾蜍的一條后腿,不是吞入蛇口,所以應是蛇戲蟾蜍陶罐,從中鮮明地反映出了先民樸素的哲學思想。
龍是中國人想象力的偉大創造,龍崇拜是融入中華民族血液的精神聯系紐帶,中國八千年的龍崇拜起始于阜新查海文化,阜新是龍的故鄉,是中國博大精深龍文化的淵源地,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有責任弘揚承載偉大民族精神的中華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