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山壽(1855—1919年),原名曜,字勖初,號旭遲老人、麗生、鶴溪漁隱、裁煙閣主、龍城居士等,江蘇武進(今常州)人,清代著名書畫家。他出生于書香世家,自幼喜愛書畫,十余歲摹《七薌畫本》。家人見其愛好,便送其人當地書畫家糜小牧門下,自此畫藝大進。此后,結識書畫家張古虞、曹愷堂等,得其指點,終得一窺書畫門徑,登堂入室,弱冠即名動鄉里。而后,又客游粵東、江西、寧波、津門等地,師法自然,畫藝大進。又結交徐三庚、童大年等書畫界人士,互相學習,切磋技藝,終成一代名家,聞名京師。清廷聞其名,將其招人內廷,授直隸同知官職。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之亂,八國聯軍侵占北京。為避戰亂,黃山壽離開京城,寄居春申江畔,以鬻書賣畫為生,并與名流吳昌碩、蒲華、胡公壽、汪淵若等相交游,是為海上題襟館和豫園書畫會之成員,海上著名畫家之一。
黃山壽的書畫技藝很高,再加上其“宮廷畫家”的背景,故而求畫者甚多。他能畫人物、山水、花卉,尤其擅長墨龍。描繪人物仕女,喜用工筆重彩,雋雅研秀,得改琦之遺風。山水以青綠為多,氣韻古逸,活潑生動。雙鉤花卉,神態逼肖,筆力精進。間作墨梅竹石,揮灑自如,亦具古韻之風。其書法學唐、北魏及鄭燮、惲壽平等,得其神韻,如有天助。今江蘇省淮安市博物館收藏的黃山壽《人物故事圖》,可以一窺他高超的藝術成就。
黃山壽的《人物故事圖》,紙本,共四幅。每幅縱68厘米,橫40厘米,水墨設色。各幅分別以春、夏、秋、冬為背景,依次描繪了米芾、蘇東坡、李泌、林和靖等歷史人物故事。
第一幅《襄陽拜石》(圖1),是寫宋代書畫家米芾參拜奇石的故事。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號海岳外史,宋襄陽人,世稱米襄陽。據《宋史t米芾傳》載:宋大觀年間,“無為州治有巨石,狀其丑,芾見大喜曰:‘此足以當吾拜,具衣拜之,呼之為兄。’”這就是襄陽拜石的故事。此圖寫庭院之上,石檻圍攏,檻中有奇石,皺漏瘦透,婀娜多姿。石上苔蘚斑駁陸離,石下芭蕉青翠欲滴,捕繪了陽春三月的美好景色。石前之米芾眉清目秀,美髯飄蕭,表情莊重,心緒虔誠。他頭戴學士帽,上簪一朵粉紅牡丹,身穿橙色官服,腰系寶藍石帶。面對奇石,正雙手持笏,躬身下拜,后有一綠衣僮子持扇相侍,表現了米芾愛石如癡如醉,近于癲狂而又不失風流倜儻和博學儒雅的性格。此圖以遒勁多折的線條勾勒物像,敷以淡紅、淡綠、淡藍、淡橙諸色,雅淡和諧,別有一番趣味。畫家充分吸取了民間藝術的營養,將文人畫與民間繪畫有機融合在一起,創作出雅俗共賞的人物故事畫,深受人們的喜愛。
第二幅《琴操悟禪》(圖2),是寫宋代文學家蘇東坡(1037-1107年)啟發妓女琴操參禪拜佛的故事。據《續比丘尼傳》載:“勤超,初名琴操,會稽任氏女,甚慧敏,早失怙恃,流而為妓。蘇東坡游西湖,與超相值,知其宿根深厚,固以佛法導之。因有所悟,即日削發為尼。”此圖工筆設色,形象生動,布局工整。所描繪的蘇東坡是一位閱歷深厚、飽經風霜、面有倦容、兩眼深邃很有洞察力的文人學士。其時,他端坐在磐石之上,頭戴高冠,身穿長服,寬衣博帶,長髯及胸,雙目炯炯有神,正望著面前的年青美貌女子。該女子云髻古裝,端莊秀麗,身著紅衣長裙,正雙手合掌,似在參禪拜佛。圖上的修竹、奇石、圖書、古物昭示著蘇東坡的學士背景,而身后的執扇也表明故事發生在夏季。圖中布局、用筆、賦色都與故事情節相符,人物與環境的安排都與主題相諧調,可稱是一幅構思嚴謹,筆墨周到的畫圖。
第三幅《衡山食芋》(圖3),是寫唐代名相李泌(722-789年)隱居衡山時拜見高僧而得相位的故事。據《齊東野語》載:“(李)泌在衡陽,有僧明瓚號懶殘,(李)泌察其非凡,中夜潛往謁之。懶殘命坐,撥火中芋以啖之,曰:‘勿多言事,取十年宰相。’”此圖上寫古松三株,盤根錯節,老辣粗壯,簇簇松針布滿枝頭。兩支藤蘿攀附纏繞,緣樹而上,枝上紅果累累,表現了衡山深秋的美麗景色。而樹下之高僧懶殘,正坐在蒲團之上。他身穿僧袍,面目奇倔,其右手持芋,口中念念有詞,似在給李泌傳授真言,又似在遞交吃剩之芋。而對面之李泌,正跽坐于樹下,他頭系寶石藍頭巾,身穿藍灰布衣,天庭飽滿,謙虛謹慎,正畢恭畢敬地聆聽懶殘教誨。此圖以青綠寫山石,以赭色寫松樹,以寶石藍寫頭巾和腰帶,特別是藤蘿之果實,填以棗紅,使畫面陡然增色,有畫龍點睛之效。全圖勾勒填色,暈染精致,主題形象突出,是一幅典型的工筆重彩人物畫作品。
第四幅《和靖觀梅》(圖4),是寫北宋隱逸詩人林逋植梅養鶴的故事。據《宋史·林逋傳》載:林逋(967-1028年),字君復,杭州錢塘人。結廬西湖之孤山,養鶴種梅,一生不娶不仕,有梅妻鶴子之說,死后謚和靖。此圖寫湖畔之上,二株梅樹,老干虬枝,蒼勁挺拔,枝上千蕊萬蕾,正不畏嚴寒,含苞怒放。而樹下之林逋,須眉皆白,虬須垂胸,頭戴風雪帽,身穿橙色上衣,前有一鶴低首鳴叫,旁有小僮持杖侍立。此刻他正盤腿端坐于一塊巨石之上,似在觀賞梅花,又似在尋找鶴群。畫面有一種清峻凜冽之感,描繪了寒冬季節西湖之畔的美麗景色。在人物的衣紋上使用藍葉描,表現了袍服的質感,可以看出線捕的功夫很深。在刻畫人物的神態方面更是細膩中含有筋骨,把林和靖那種老辣、執著和狂放不羈的野逸性格,給以充分的展示,可稱是傳神人木。畫上落款為“甲午秋日寫于石城瞻園,黃山壽”,下鈐“勖初”赤文印。此“甲午”是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
“石城”是指南京;瞻園現在仍在,是古城南京的重要園林之一。此時作者已39歲,正是藝術上最成熟的時候。故這些書畫具有重要歷史和藝術價值,在中國美術史上亦有重要意義。
黃山壽的精品佳作,從二十幾歲到六十多歲,無論是水墨還是設色,無不精雅絕倫。他的水墨山水,人物花鳥,墨龍墨虎,無不潔凈含蓄,墨色煥發。他的設色作品,艷而不俗,麗而不佻,用色特異,產生一種獨特的清新亮麗氣息,是繼改琦(1773-1828年)、任熊(1823-1857年)之后,又一用色用墨的高手,可與吳轂祥(1846-1903年)鼎足而立,不愧為晚清四大設色墨彩名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