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西灣路舊水泥廠東區地塊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清理西漢至清代墓葬26座及部分水井、灰坑、灰溝和柱洞遺跡,出土陶、青瓷、釉陶、滑石、青銅等各類重要文物標本102件(套)。墓葬中以南朝時期的墓葬最為豐富和最具特點。其中在南朝墓M4出土了一件“綠漆古”神獸紋銅鏡,以往發掘少見,為研究青銅文物在赤紅壤條件下的腐蝕機理和綠漆古的形成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物證。
一、神獸鏡出土情況及保存狀況
M4為券頂磚室墓(見圖一)。墓坑為長方形,長8.8米、寬2.4米、殘深0.4~0.9米。內填紅黃色粘質土。墓坑前端中部有斜坡式墓道,墓道底部有排水溝。排水溝殘長達45.15米、寬0.6米。墓室分甬道、前室、過道和后室。墓內出土銅、滑石、青瓷質地的文物共12件,有銅鏡、滑石豬、青瓷碗、青瓷唾壺和青瓷盤等器物。
銅鏡出土于后室中部,編號2008GXS東區M4:3,出土時間為2008年12月24日。直徑12.0厘米,邊緣厚0.3厘米。銅鏡為扁圓鈕,圓座,內區雕神人及獸紋,外區有方形及半圓形小印圍繞一周,每小印有一字,半圓形印有四瓣葉與花蕊形紋相問。銅鏡表而呈綠色目光滑致密,內部銅質保存較好,在青銅器收藏鑒賞中俗稱“綠漆古”。銅鏡約1/4嚴重殘碎(見圖二)。根據考古發掘報告整理的需要,2009年4月,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銅鏡進行保護修復處理。
為制定科學合理的保護修復方案,并對“綠漆古”的形成進行初步的認識和研究,我們進行了金相分析和基體合金成分測定。
1 金相分析
經過拼接比對后,將無法拼接的小粒殘片進行鑲嵌、磨樣和拋光,并用三氯化鐵鹽酸酒精浸蝕后,觀察金相結構。金相分析所用金相顯微鏡型號:徠卡DM4000。
從銅鏡金相組織的顯微照片(見圖三、圖四)可知,明亮的樹枝就是α,α間黑色部分是α+θ共析晶組織,為鑄造組織,并有明顯的鑄造偏析現象。
2,基體合金成分測定
采用EACLE-ⅢμXXL型聚焦能量色散型x射線探針儀(美國EDAX Internat ional Inc)測定其基體成分含量。實驗測試條件為:X光管管壓為40kv,管流為150μa,真空光路,光斑直徑為100μm,MnKα處的分辨率是137.5eV,死時間約為20%,Version3.0的解譜軟件進行樣品定性、定量分析。測定三個點,結果見表1。
根據表1檢測結果來看,銅鏡為Cu-Sn-Pb三元合金,錫含量非常高,達50%左右,屬高錫青銅。
金相分析和基體合金成分測定結果,除了反映銅鏡基體鑄造及成分情況外,還說明了銅鏡基體銅質保存較好,而腐蝕反應僅發生在銅鏡表面,只存在破碎和殘缺的病害,這對銅鏡的科學保護提供了數據。
二、神獸鏡的保護修復
1 清洗
銅鏡表面呈綠漆古色,光滑致密,在考古現場提取回來時,僅附著部分泥土,清洗泥土過程中,怕對綠漆古造成劃傷,致使綠漆古表面形成劃痕,因此我們調配了去離子水:乙醇:丙酮(1:1:1)溶液,用膠頭滴管吸取,滴于泥土處將其軟化,然后用脫脂棉輕輕擦拭。
2 拼對與粘接
準備膠帶、砂箱、橡皮泥、聚乙烯薄膜(保鮮膜)、AAA膠、礦物顏料、丙酮、乙醇、鑷子、竹簽、放大鏡、研缽、細繩、手術刀、酒精燈等工具和材料。
將銅鏡放置于砂箱,墊上一層聚乙烯薄膜。由于神獸鏡表面紋飾為神獸、半圓、四方紋飾相隔規律排列,所以根據其他部位的紋飾對殘碎部位進行拼接,并用膠帶、橡皮泥進行固定。對于小塊的碎片可以先用AAA膠進行粘接,并用細繩綁緊置于砂箱內固定,防止錯位。固化后,再與其他碎片進行拼對,把銅鏡所有的碎片經過拼對放于砂箱后,再用調試好的AAA膠進行粘接。AAA膠經過24小時完全固化后,然后用酒精燈將手術刀片烤熱,最后把隙縫溢流出來的膠剔除。
3 補全與仿色
經過拼對和粘接后,銅鏡還有小面積的殘缺。將礦物顏料經研缽研磨后,調和成盡量接近銅鏡表面綠漆古的顏色,然后摻和到AAA膠中。由于神獸鏡表面的紋飾比較精細,神獸紋飾應該為重復規律排列的,并且缺損部位的小四方上有文字,根據“可辨識性原則”和“不可臆造原則”,將小面積的殘缺用調和好的AAA膠補全為素面。
經過24小時AAA膠完全固化后,然后用酒精燈將手術刀片烤熱,把多余的膠剔除修整,并用細砂紙打磨。最后用硬刷筆彈漆皮酒精調和的礦物顏料對補全部位進行反復仿色處理,使補全部位與銅鏡其他部位的顏色無限接近。
三、結語
1 經過對神獸紋銅鏡的金相組織觀察和基體合金成分測定,可知銅鏡是鑄造并且經過打磨拋光而成的,其表面的綠漆古的形成很有可能是在埋葬過程當中,在典型的南方土壤中腐蝕形成的。
2 為配合考古發掘報告的整理,通過對銅鏡進行清洗、拼對、粘接、補全和仿色等保護修復措施,復原性地保護處理了該南朝綠漆古神獸紋銅鏡。
3 保護修復處理后的神獸紋銅鏡完全滿足了考古發掘報告整理的畫圖、拍照等需要(見圖五),并且達到博物館陳列展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