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陳立立,1984年大學畢業,1993年9月于江西師范大學歷史系讀研,1996年獲碩士學位,曾在日本神奈川大學訪學一年,現任江西科技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教授,同時兼任江西省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主任、中國民俗學會理事、中國經濟史學會理事、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員。從事教學研究工作近三十年。在歷史文獻學、陶瓷美術史和職業教育史等領域頗有建樹。獨自出版《清代青花瓷》、《光緒青花瓷》、《民國粉彩瓷》、《清代景德鎮民窯瓷器》、《明代景德鎮民窯瓷器》等多本著作,發表專業論文幾十篇。
兔毫釉,是在黑釉上透出鐵銹色、黃棕色和乳白色等絲紋,狀如兔毫,故稱其為兔毫釉。本人長期收藏、琢磨兔毫釉瓷片有一些體會,現分述如下,請各位行家里手不吝指正。
一、兔毫釉始燒于北宋建窯
兔毫釉是在黑釉基礎上形成的。黑釉。在東漢時期就出現了,典型的標本有鎮江東漢元光十三年墓出土的黑釉小罐。兩晉、南北朝和唐代也都燒制黑釉瓷器,但是,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北宋以前出現過兔毫釉。這是什么原因呢?經過長期思考和觀察,本人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此前窯溫不夠高,不能夠使釉面流動,沒有流動的釉,當然就不可能產生兔毫現象;二是此前沒有二次施釉,沒有二次施釉就不會使釉面內外蠕動,從而產生窯變現象,形成漂亮的兔毫釉。
兔毫釉到底始于什么時候?源于哪個窯口呢?歷史文獻上沒有明確的記載。陶谷的《清異錄》中,有“閩中造盞,花紋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的記載。鷓鴣斑釉目前在國內還沒有發現完整的器物,只在窯址中發現殘片。在日本有一個鷓鴣斑釉盞,被日本當作國寶。圖1、圖2中的器物是現代劉曉玉博士仿制的鷓鴣斑釉盞,與真品幾乎一樣。本人曾經訪問過她,她說鷓鴣斑釉要多次施釉??梢婜p鴣斑釉制作原理與兔亳釉一樣,但是成功的概率卻很低。
《清異錄》始刊于北宋初年,由此看來,建窯在北宋初年能夠生產比兔毫釉還要珍貴的鷓鴣斑釉,那么當時一定能夠生產兔毫釉。在沒有其他證明的情況下,暫定建窯早于其他窯口燒制兔毫釉,應該不會有大的錯誤。
二、建窯兔毫釉生成原理
黑釉瓷利用廉價的天然黑色釉料,通過獨特的制作技巧,產生變化多彩的釉面,達到新奇雅致的效果。黑釉的施釉方法看似簡單,實則許多值得深入探討的地方。經過長期觀察,本人認為建窯兔毫釉生成原理如下:
窯溫不高的黑釉盞沒有兔毫釉。如圖3、圖4所示,不管是否二次施釉,也不管是什么窯口的黑釉盞,只要窯溫達不到1250℃以上,就不能使釉面產生流動現象。不流動,就不會形成兔毫釉。由于宋代燒制黑釉盞的窯爐是龍窯,窯位不同,溫度就不同。因此,各個窯口都多少不同地燒制了沒有兔毫釉的黑釉盞。
建窯兔毫盞施一次釉。建窯系統的窯口,都是施一次釉。由于建窯盞的胎含鐵元素比較多,胎顯黑色或顯褐色,施黑色釉后,在高溫1280℃以上時,釉面發生流淌、垂流現象。由于胎體含鐵元素高,在高溫下,胎中鐵元素析出進入釉層,釉里層褐色鐵元素與表層黑色釉面相互滲透。燒成冷卻后,釉面呈現兔毫紋理。如圖5所示,胎色較深,胎層較厚,手感很沉,釉層上薄下厚,上褐下黑。
三、兔毫釉生產窯口的擴散
進入宋代,由于斗茶的需要,人們開始喜歡黑釉盞。宋代皇室和貴族愛好斗茶,使得此道在社會上風行。斗茶的用具很有講究,由于黑釉茶盞能與雪白的湯花配合得黑白分明,故宋徽宗曾評價說:“盞色以青黑為貴,兔毫為上?!鄙嫌兴茫掠兴?。一時間文人土大夫紛紛使用黑色茶盞,收藏、贊賞名貴茶盞的人也不少,如蘇東坡就有“忽驚午盞兔毫斑,打出春甕鵝兒酒”的詩句。從而使得黑釉兔毫茶盞十分暢銷,許多原來燒白瓷的瓷窯也開始生產黑釉兔毫盞,如主要生產青白瓷的景德鎮窯也曾生產過黑釉兔毫盞。
筆者在參加2003年11月在景德鎮舉行的中國古陶瓷研討會期間。去了景德鎮舊貨市場,見當地人在賣黑釉盞瓷片。近前一看,這些瓷片與吉州窯的黑釉盞瓷片不同,它們的胎竟然具有景德鎮青白瓷的特點。
詢問這些瓷片是在哪兒撿的,小販開口就說:“銀坑塢”。
“在什么地方?”
“就在附近工地上。”
這給了筆者一個重要線索,于是立刻趕往銀坑塢。果然銀坑塢正在搞開發,大片的土地已經被推平,在地上找到兩小塊黑釉盞瓷片。當地人說,他們有黑釉瓷片,可以賣給我們,于是筆者一邊討價還價,一邊詢問黑釉瓷片發現的情況。據說,推土機推出許多黑釉瓷片,還有窯址,于是揭開了一個重大的歷史事實——景德鎮銀坑塢曾生產過黑釉盞。
銀坑塢黑釉盞有如下特點(見圖6):胎潔白而薄,說明是元代以前的石泥一元配方胎;釉施一次,釉有流痕,但無色彩;窯溫較高,釉面不開片。根據以上三個特點分析,銀坑塢是宋代景德鎮生產黑釉瓷的窯址,由于銀坑塢黑釉瓷沒有打開銷售市場,故生產規模不大,影響很小。
施一次黑釉的白胎茶盞沒有免毫出現,是典型的景德鎮銀坑塢宋代黑釉盞。由于景德鎮胎土潔白,不罩褐色釉遮胎,宋代景德鎮所燒制的黑釉茶盞,盡管有釉流動痕跡,但是沒有釉層內外蠕動的現象,整個釉面都是黑色的,找不到色彩絢麗的兔毫釉感覺。
四、吉州窯兔毫釉生存原理
吉州窯最早也是以生產白瓷而聞名天下的窯口,與景德鎮黑釉瓷生產命運相反,吉州窯生產黑釉瓷狀況卻非常興旺。這是因為吉州窯工匠找到了符合自身條件的生產方法,創造了市場歡迎的多色彩、更美的兔毫釉盞。
由于吉州窯與建窯的胎土不同,建窯胎土含鐵元素高,顯黑褐色;吉州窯胎土含鐵元素低,顯灰白色,因此,吉州窯瓷盞施一次黑釉的話,兔毫釉則不明顯,必須施二次以上的釉,人為地促使兔毫釉出現。
吉州窯兔毫盞施二次或三次釉。施第一次釉是褐色底釉,施第二次釉是黑色釉,施第三次釉是兔毫面釉。面釉有乳白色、黃褐色、藍白色等多種,吉州窯兔毫釉比建窯豐富。如圖7、圖8、圖9所示,吉州窯黑釉層較薄,三層釉相加遠不如建窯一層釉厚,但兔毫釉色彩豐富。
吉州窯兔毫釉盞為什么要施褐色底釉呢?筆者認為,北宋吉州窯工匠是為了達到建窯兔毫釉的效果。因為吉州窯胎土是白色且細膩,用不著施褐色釉,但是如果不施褐色釉的話,兔毫釉則不明顯。施赭色釉后,在高溫窯內熔化的表面黑釉與里層褐釉層發生親和作用后,就會形成兩種現象:一是由上向下流動,形成一絲絲像兔毫狀的釉面;二是內外蠕動,有些黑色面釉滲透到里面去,有些褐色里釉浮出表面,冷卻時便從中析出鐵質礦物晶體,從而形成絢麗的兔毫釉。
綜上所述,自北宋開始,中國燒瓷窯溫普遍提高,為兔毫釉出現創造了條件。建窯瓷胎含鐵量高,施一次黑釉,在1250℃高溫下發生窯變,自然形成兔毫釉現象;吉州窯瓷胎含鐵量低,施二次以上釉,在1250℃高溫下發生窯變,人為促使兔毫釉出現。從生成原理和工藝發展規律來看,建窯系列兔毫釉應該早于吉州窯系列兔毫釉,但是,吉州窯在建窯兔毫釉的基礎上,結合本地條件,豐富和發展了兔毫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