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遺存的陶瓷片,除了可作為學習古陶瓷知識的標本進行收藏外,還可供人雅玩兒。自從南京出現瓷片族,二十多年來,影響遍及江蘇乃至全國不少城市。近年來,收藏瓷片者隊伍愈來愈大,有人藏瓷片數以噸計,一些城市甚至形成了古瓷片市場。
許多古瓷片的收藏者、愛好者及研究者以古瓷片為師,將從古窯址和建筑工地搜集來的、古玩市場采購來的古瓷片,進行認真研究,科學分類,大大提高了辨偽識真的能力。有的人把研究心得寫成文章,著書立說。江蘇省古陶瓷研究會還組織瓷片族們以青花瓷片為內容編輯出版了五卷本的《中國古代青花紋飾圖典》。有的人以豐富的藏品建立起私人瓷片博物館,為古陶瓷的學習、研究和宣傳保護提供更多更系統的實物資料。更多的人搜集古瓷片則是“玩兒”——把玩、賞玩、雅玩。古瓷片收藏多了,觀賞久了,研究深了,便產生新的玩法。將殘瓷碎片根據殘破情況。進行再開發、深加工。從而提升它的藝術價值與經濟價值。
就筆者所見,在筆者的朋友中就有著諸多的玩法。下面介紹一些,以饗讀者。
一、立件殘瓷制臺燈
明、清、民國時期經濟價值不太大的民窯花瓶,如果是口沿殘破,則可鋸掉磨平,加座制成工藝臺燈。南京的蘇京先生曾精心制作了一批這樣的臺燈,分送親朋好友,無不欣喜珍惜。筆者也曾獲贈一只民國彩瓷臺燈,一直置于書案之上。筆耕疲憊,抬頭欣賞一下,頓時添了精神。
二、大塊殘片做插屏
青花瓷或者其他彩瓷,如果殘片較大,畫面較為完整,則可切割成形后,請木匠配以紅木或楠木、樟木等雕花座屏、掛屏。木雕紋飾與彩瓷紋飾結合起來,相得益彰。青花居主人王德安先生的書房里便陳設了不少。古樸典雅,別具一格。
三、鑲金包銀成飾品
古代殘瓷碎片較小者也不要棄之如廢物。幾年前西安馬廣彥教授來訪,只見他腰間懸掛汝官窯瓷牌一枚,竟是以黃金包邊。俗話說“家有萬貫,不如汝瓷一片”。汝瓷名貴,金邊富麗,其價值遠勝于一般的和田玉佩。其后,更在九江的吳忠信先生家、北京的王世緯先生家見到大量的白銀鑲制的瓷片飾品。那些原來不規整的殘瓷碎片,經過精心切割剪裁,一人一物,一山一石,一麟一爪,一花一朵,一鳥一蟲,皆鑲制成一幅幅獨立而又較為完整的瓷畫圖案。有些瓷片經精巧設計,新穎創意,做成了掛件、項鏈、手鏈、耳飾、吊墜、領帶夾、絲巾扣等鑲銀裝飾品。管中窺豹,以小見大,把殘缺變成了完美。一件件形狀各異的精美之物擺在面前,令筆者目不暇接。2011年9月北京大都會博物館曾作過一次瓷片飾物展銷,吸引了不少人,據說還很受青睞。
四、巧妙切割組書畫
筆者曾經在北京的曲永健先生的工作室見到他沒計制作的半浮雕式的瓷片立體畫。只見他先在紙上設計好圖樣,然后根據設計圖的大小,色彩的搭配,選擇合適的瓷片,按圖樣進行切割。最后在木板上粘結總裝成立體的瓷片畫。著實令筆者大開眼界。至于用瓷片切割裝飾成詩詞對聯掛屏,更是古已有之。
五、剪裁裝潢鑲鏡框
殘次的次版畫、畫面較完整的大盤等,可以切割剪裁成一幅獨立的瓷畫作品,然后用鏡框裝飾起來,作為禮品送給親戚朋友,或作為工藝品出售,還是很有品位的。
六、同類歸一嵌冊頁
瓷片還有一種獨一無二的玩法,那就是分門別類制成冊頁。在江蘇省古陶瓷研究會的年會上,理事朱友山先生展示了他制作的數十本瓷片冊頁,會議代表們見了這種獨特的創意,無不嘖嘖稱贊。這些冊頁是用1—2厘米厚的泡沫塑料版制成的。或按不同窯口,或按不同彩瓷、不同紋飾,幾片鑲成一頁,加上封面,宛然一本精裝書。這種冊頁便于攜帶、鑒賞、懸掛及展示,如果進行古陶瓷培訓,簡直就是精美的教具。
當然,古瓷片的玩法還有很多,本文不過略舉幾種而已。讀者諸君盡可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性,讓古瓷片變廢品為寶物,化腐朽為神奇,在玩瓷片中提升眼力,增添美感,愉悅心智,高雅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