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大地復蘇。
初春的到來,給北京城鄉帶來一派勃勃生機。以“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為核心的北京精神,正日益深入人心,引領著首都各項建設事業快速、穩定地持續發展。
北京作為歷史悠久的文化古都,不僅匯集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華,而且在城市規劃、建筑特色方面也別具一格,堪稱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寶。本期特別關注在“本刊專稿”欄目刊載的《北京城的中軸線》一文,以大量史料及部分圖片為基礎,詳細描繪了南起永定門,北到鐘鼓樓這條中軸線上依次排列的皇家建筑,無不顯示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傳統文化以及風格獨特的古都風韻。同時,作者還從傳承民族傳統文化角度,闡述了保護古都歷史遺產的重要意義。《從“票證經濟”到“刷卡生活”》通過詳實的史料,追述了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不懈努力,從計劃經濟時代、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到進入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時代的歷史巨變。
“專題報道”欄目刊發題為《找準定位有所作為努力開創檔案事業發展新局面》的署名文章,很有新意。作者站在區領導的高度,闡述了檔案工作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同時,立足于本地區工作實際,圍繞區委、區政府工作大局,對全區檔案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思路清晰明確,讓人很受啟發。
“理論探討”重點推介了兩篇文章:其中《2006-2011年比較方法在我國檔案學研究中的應用統計分析》一文,以CNKI提供的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為統計源,揭示了“比較方法”的應用現狀及特點,為檔案學理論研究的深入開展,提出了積極的建議。《檔案館風險評估方法研究》一文,也在研究探討三類評估方法的基礎上,為檔案館風險評估的方式、方法提出了積極的建議,在實際工作中具一定參考、借鑒價值。
“業務研究”刊載了8篇來自基層的學術論文。《北京精神映射下的檔案工作者素質》從首都政治文化中心的高度,就新時期的檔案工作者如何以“北京精神”為指引,發揮專業優勢,提高綜合素質,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進行了有益的探討。《從古代中國吏治看潛在危機中的檔案人才培養》等數篇文章,也分別從工作實際出發,對不同領域檔案工作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了理性分析、思考,提出了積極的建議。
“域外采風”欄下的《美國主要檔案鑒定思想及理論研究》一文,沿循美國上世紀四十年代鑒定思想理論發展軌跡,陳述了不同時期知名學者在鑒定理論方面的不同觀點,對我們當前的鑒定理論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本期“檔案文化”板塊首次同時推出五個欄目,內容豐富,異彩紛呈。《北京的菜市口》圖文并茂,賞心悅目;《朱棣的“清洗記憶”運動:銷毀檔案篡改歷史記載》哀其愚昧,嘆其不幸;《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發表》催人奮進,永無止境;詩歌三首韻律無華,意境優美;《步行百里照張相》往事回眸,其意濃濃……
我們檔案人作為歷史的守護者,肩負著踐行北京精神,服務社會發展,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重要使命,職責所在,任重而道遠。
(胡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