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轉型、企業升級的大潮中,中國制造正向高端邁進,試圖改變“劣質產品”的不良形象。但是任何事情都不能走極端,不能用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眼下,中國制造尚不具備完全自主生產高端產品的條件,必須堅持“高低并舉”兩條腿走路的方針。
勞動力素質還不具備完全適應生產高端產品的技能。生產高端產品,特別是高端科技產品,需要一大批掌握現代生產技能的勞動力。現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在鬧“用工荒”,其實是結構性勞動力“饑荒”,主要因素是缺少高中級技工人才,而現有勞動力又難以完全勝任高端產品制造工序。
在我國城鎮企業現有的1.4億多職工中,技術工人約占一半,而技術工人中,初級工占60%,中級工占35%,高級工僅占5%,這與發達國家高級工占近40%的水平相去甚遠。全國僅高級技工缺口就至少1000萬,即便企業開出高薪,也招不到符合要求的技術工人。
目前,我國企業產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每年由此造成的損失將近2000億元。同樣的手表配件,在中國工廠與在瑞士工廠組裝相比,產品質量大不一樣,主要是中國本土工人技術不過關。技術工人短缺,制約了高端產品質量的提高以及企業的升級。
反過來看,企業一窩蜂地走高端路線,無形中給一大批勞動力設置了就業門檻,嚴重時將會影響社會安定。一項研究成果表明,由于技術進步、產業結構調整以及技術密集型企業增加等原因,企業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日趨下降。現在農民工很難找到工作,特別是45歲左右的農民工,他們沒有什么技術,文化水平又不太高,在人才市場備受冷遇,即使找到工作,也是一些苦臟累的工作,工資很低。
因此,勞動密集型產業在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有著獨特的作用。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就業壓力最大的國家之一,依靠勞動密集型產業,就能消化龐大的失業、待業大軍。雖說中國“人口紅利”的時代即將結束,但在未來相當長時間里,中國仍是勞動力資源大國,相當數量的勞動力仍需要勞動密集型企業來消化。
同時,內需市場也不完全是高端市場,大多數消費者還徘徊在中低端消費層次。受歐美經濟下行的影響,我國出口受阻,大部分企業不得不依托內需市場。而內需市場的消費主流是中低端市場,那些高端商品特別是奢侈品,在國內市場占有的份額充其量也只有25%左右。因此,企業要想生存發展,還得依賴內需中低端市場,物美價廉、大眾適用仍然是主導市場的消費理念。
另外,中國的高科技制造業對引進的技術依賴度很高,而出于對知識產權保護的考慮,外國企業特別是歐美企業在向中國轉移技術方面越來越心存戒備,甚至搞貿易保護主義。目前,中國的高科技制造業大部分仍局限于組裝產自技術壟斷企業的零部件,這一環節創造的價值在成品價格中所占的比例甚微。中國發展高端制造產業的道路仍然關山阻隔。
有鑒于此,當下中國制造在轉型升級的歷史大潮中,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要依據中國的國情,堅持兩條腿走路。
一方面,要向世界的高端進軍,提高產品技術含量,提高產品的利潤附加值,提高核心競爭力,要有中國的空客,要有中國的航母,要有中國的制造巨擘。要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自主品牌,讓產品和服務都高端起來。中國重工業處于起步階段意味著國內勞動力向高附加值產業轉移的傾向將日趨明顯。一如上世紀70年代的日本、80年代的韓國,兩國重工業起飛之時,生產率高速增長帶來了所謂的“黃金十年”。現在,歷史性的機遇又垂青于中國。
另一方面,也要扶持勞動密集型制造企業,大力消化城鄉勞動力,增加就業面,促進社會穩定。
當然,保留低端制造,并不意味著固守落后,低端制造也有創新的使命,也要進行產品更新。雖然低端產品附加價值不高,但是倘若在低端制造產品上增加一點文化元素,提升產品的文化內涵,就能顯著增值,而這不需要高深的學問和復雜的技術就能實現。
同時,要乘著部分企業向西部轉移的東風,利用西部地區勞動力價格相對低廉的優勢,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為國內消費市場提供適銷對路的中低端產品。倘能如此,高低并舉,各領風騷,中國制造的輝煌還會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