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9日,臺灣土地銀行上海分行在上海陸家嘴金融區震旦大廈開業,這是當月第二家在上海落戶的臺資銀行。這意味著兩岸金融雙向投資邁上了新臺階。
好戲連臺
2011年,兩岸金融雙向交流的喜訊接踵而至,可謂“喜報連連”。
2011年春節后,臺灣方面對兩岸金融投資政策大松綁,投資人只要在臺灣證券商開戶,就可以委托買賣香港紅籌股等有價證券,間接投資陸股。未來投資人只要有臺灣的證券帳戶,就可以買到諸如中國移動、中國聯通、聯想集團等中資紅籌股,以及下一階段開放的中國建設銀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中國平安保險公司等香港的H股。
全國首家臺商合資融資性擔保公司福建龍臺融資擔保有限公司,于2011年5月17日正式成立,并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由大陸最大國有商業銀行之一中國建設銀行控股的建信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于2011年7月22日在上海正式成立。而來自臺灣的“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擁有其8億元注冊資本的19.90%的股份,是其第二大股東。
此后,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也獲得臺灣方面核準,在臺灣設立了代表處。臺灣金融監管機構核準同意合庫商銀、第一商銀、臺灣銀行、兆豐金控與中國銀行分別擬定全面業務合作協議。
2011年12月17日,大陸銀監會對外宣布,批準臺灣第一商業銀行上海分行、國泰世華商業銀行上海分行、臺灣土地銀行上海分行、彰化商業銀行昆山分行和合作金庫商業銀行蘇州分行等5家分行開業。這幾家銀行都趕在年底前在大陸“開張迎客”。
對于兩岸金融雙向投資,有關人士給予高度評價。如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分行行長沈立強、浦東臺灣經濟中心執行主任盛九元都看好兩岸金融雙向投資。
各有期待
兩岸金融雙向投資,是一種戰略性的布局。
臺灣方面,以臺灣土地銀行來說,上海分行開業初期,以服務長三角地區的廣大臺商為主,配合大陸增設其他營運網點,進而服務全大陸地區臺商,解決臺商在當地融資需求。
發展到現在,土地銀行已不滿足于上海分行一個網點,其將積極評估具有發展潛力的大陸地區設立第二網點的構想,以有效拓展大陸據點與開發新客戶,提高吸儲能力,增強放款業務的競爭力,作好深耕大陸的長遠經營打算。
未來兩年內,土地銀行有望在環渤海地區、海西特區、成渝經濟圈等大陸區域經濟特區中,選擇臺商客戶較多的主要商業中心城市作為該行未來大陸地區其他分行布局考量。長遠目標則是將土地銀行發展成為優質的臺資銀行。
在同業合作對象上,據土地銀行董事長王耀興透露,早在前幾年該行上海辦事處與大陸的工商銀行就有著良好的合作基礎,未來將與大陸工商銀行展開多方面的業務合作。另外臺灣第一商業銀行發言人周伯蕉表示,將原有的辦事處升格為分行后,人員編制增加到15至20人,業務范圍從非經營性服務擴展到更多的實質性金融服務。大陸分行的開設,將使第一商銀的客戶對象進一步擴大,從原來主要服務于臺灣島內的企業擴大到更多的大陸臺商。
大陸方面,例如中國交通銀行早在2011年前就與臺灣第一商業銀行在上海簽署了全面業務合作協議。根據協議,交行與第一商業銀行將在銀團貸款、貿易融資、風險管理、現金管理等領域加強合作。
2011年12月22日,交通銀行獲臺灣金融監管機構批準籌設臺北分行,成為首批獲準在臺灣籌設分行的大陸銀行之一。臺北分行獲準籌設,是海峽兩岸金融交流合作的一個新的重要進展,交通銀行將嚴格按照兩岸監管要求,積極推動臺北分行籌設工作,爭取早日開業,為兩岸經濟交流合作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
而作為兩岸金融雙向投資大陸方面的“前哨陣地”廈門,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廈門正積極推動廈臺金融在不同層面、全方位的合作,整體而言,主要有四大范疇,即貨幣兌換、機構合作、特殊區塊以及金融監管。
互利雙贏
兩岸金融雙向投資極具現實意義。
首先,可以聯手低御金融風險。全球金融危機仍未見底,而且歐債危機蔓延存在更大的變數。無論是人民幣還是新臺幣,都面臨一定的風險。在加快大陸市場布局的同時,臺灣金融業者更希望深度參與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同時臺灣代工企業和電子產品企業抗匯率風險的能力較弱,而人民幣結算及人民幣業務的推廣可以幫助他們抵御風險、降低成本。兩岸金融雙向投資,形成利益共同體,可以攜手抗御風險,促進金融的穩定。
其次,可以解決臺商在大陸企業的融資問題。因金融危機的影響,近年來,臺商在大陸經營面臨融資難的問題,在臺商投資密集的地區,隨處可見高懸著“廠房租售”的紅布條,有的臺商甚至也加入“跑路潮”。而臺灣金融來大陸投資,可以為臺商搭建融資平臺,緩解資金壓力。
再次,兩岸金融雙向投資,可以為進一步合作鋪路搭橋。雙方零距離接觸,可以增進業務往來,增加磋商、交流、協作的機會,還可以形成競合的關系,為進一步合作奠定基礎。
大陸金融市場廣闊,銀行規模大、網點多。而臺灣市場對于大陸金融市場而言也是一片神秘的土地,臺灣金融市場化程度比較高,臺灣銀行國際化管理也比較先進,兩岸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完全可以做到優勢互補,利益共沾,達到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