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類聯”是利用漢字的形同而音、義不同,或者形同而語法屬性不同的特點創作的一種對聯。據說明代著名文學家、畫家徐渭曾為一家豆芽菜店寫過一副對聯:“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上聯讀為:長(cháng)長(zhǎng)長(cháng)長(zhǎng)長(cháng)長(cháng)長(zhǎng),下聯讀為:長(zhǎng)長(cháng)長(zhǎng)長(cháng)長(zhǎng)長(zhǎng)長(cháng)。這里的“長”一為“生長(zhǎng)”的“長”,一為“長(cháng)短”的“長”,也表示“經常”之意。這副轉類聯貼出后受到熱烈贊揚,因為它巧妙地利用同一個字形但音、義不同的特點形成對聯,奇特絕妙,準確恰當地表達了豆芽菜店老板希望自己的豆芽能盡快生長,越長越多,越長越好的美好愿望。
明朝有個很有名的才子叫解縉,18歲第一次參加江西省鄉試,就奪得第一名,人稱“解解元”(明清兩代鄉試第一名稱“解[jiè]元”),第二年又高中進士。有一天,他去郊外游玩,途中感覺口渴難耐,便向附近草廬內一位老者討要茶水喝。老者得知他的身份后,便出句求對:“一碗清茶,解解解元之渴。”
聯中的第一個“解”讀“jiě”,消除的意思;第二個“解”讀“xiè”,是解縉的姓;第三個“解”讀“jiè”,出此上聯,一詞三音三義,實為難對。解縉得知老者姓“樂”,原在朝中樂府任職,當即對出下聯:“七弦妙曲,樂(lè,歡樂,動詞)樂(yuè,姓,名詞)樂(yuè)府(名詞,古代掌管音樂歌舞的官署)之音。”此聯對仗工穩,堪稱合璧,實屬難得。
其他還有利用同一詞不同語法屬性制作而成的轉類聯,如“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春風風人,夏雨雨人。”上聯前面的“衣”、“食”為名詞,分別意為“衣服”、“食物”;后面的“衣”(yì)、“食”(sì)為動詞,分別意為“穿衣”、“吃飯”。此聯意為“脫下自己的衣服給我穿上,把自己的飯讓我吃”。同理,下聯意為“和煦的春風吹拂著人們,夏天的雨水滋養著人們”(第二個“風”舊讀fèng,動詞,意為吹拂;第二個“雨”音yù,動詞)。
雍正十三年(1735年)順天鄉試,擔任正副主考的是工部侍郎顧祖鎮和翰林學士戴瀚。考試中,有個叫許秉智的秀才行賄打通關節,得中解元,引起人們的憤慨。有一考生聽聞此事后,特撰寫一聯譏諷這兩個考官。聯曰:“顧司空,顧人情不顧臉面;戴學士,戴關節未戴眼睛。”上聯的三個“顧”和下聯的三個“戴”,均無讀音上的轉類,但上聯中第一個“顧”為名詞,第二、三個“顧”則變為動詞;下聯的“戴”字也是第一個為名詞,后兩個“轉類”為動詞。此對聯語意雙關,讓人讀了有峰回路轉,柳暗花明之感。
另外,在四川的寶光寺和文殊院也分別有一副挖轉類聯的的對聯。
新都寶光寺大雄寶殿前的對聯是清代何元普于光緒十四年(1888年)題寫的:“世外人,法無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上聯第一個“法”字為動詞,義為“效法”,其余為名詞,指佛家所說的世間一切事物的道理。下聯的四個“了”均表“完結”之意,沒有詞性上的轉類。
成都文殊院三大士殿是清末四川督學方旭題寫的:“見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覺,覺生于自在,生生還是無生。
上聯有5個“了”字,其中第三個和第五個讀“liǎo”,“了結”的意思,其余讀“le”,表示完成的助詞;下聯的5個“生”字讀音上沒有區別,但第四個和第五個“生”為名詞,表示“生命”;其余的為動詞,指“滋生”,屬于詞性轉類。(責編:王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