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江蘇有一個姓何的秀才,他用江蘇地名撰寫了一個上聯征對:“江蘇無錫宜興泥茶壺。”此聯一出,眾多文人騷客躍躍欲試,但是很久都沒有人能夠對出與之匹配的最佳下聯。
此聯難就難在“江蘇”是個省名;“無錫”是江蘇的一個市名,又可從字面意思理解為“不產錫或沒有錫”;“宜興”是江蘇的一個縣名,也可從字面意思來理解,表示“適合興辦”。由此,聯意是:因為“江蘇”“無錫”,所以才“宜興”做“泥茶壺”的行當。文字緊湊貼切,一環扣一環,遂成為一時的絕對。
到了抗日戰爭時期,四川重慶成了“陪都”,有個叫“金靈”的巴蜀秀才,“精靈”(四川方言:聰明、機靈)得很,聽聞有此絕對,稍加思忖,便對出了下聯——“四川成都重慶開國府”。其中“四川”也是省名;“成都”是四川的市名,亦可從字面意思理解為“成了首都”;“重慶”當時還是四川省代管的院轄市(相當于今天的直轄市),也可從字面意思理解為“再次慶祝”。由此,下聯的聯意是:因為“四川”“成都”,所以才“重慶開國府”。歷經數百年,這個絕妙的上聯才有此應對,可謂珠聯璧合,渾然天成。
類似這樣令人“拍案叫絕”的嵌地對聯還有很多,有些對聯一字一音都透露出獨具特色的藝術之美。
比如有這么一副嵌地名對聯:“梁山栽大竹不用鄰水;岳池染南部何必墊江。”
此聯嵌進了6個縣名,梁山(現名梁平),大竹,鄰水,岳池,南部,墊江。乍一看,不明白此聯語是什么意思,但是將其讀出來便能讓人恍然大悟,此聯就成為:“涼山栽大竹不用淋水;藥池染藍布何必靛漿。”
然而,要成就一副絕妙對聯并非易事,而嵌有地名的對聯更是難上加難。《成都商報》曾刊載一上聯征對:“吃東西,闖南北。四川喜迎四面八方客”。聯中的“東西”、“南北”連在一起,囊括了整個方位,而“四川”又為地名,并且后面成語的第一個字又與地名開頭的第一個字相同,這就增加了應對的難度。
有人對之曰:“做買賣,走城鄉。成都笑接成千上萬商”。
雖然聯中有了地名,并且成語的首字與地名的首字一樣,但是“買賣”、“城鄉”連接得卻沒有“東西”、“南北”那樣天衣無縫。
別出心裁的英漢挽聯
20世紀40年代,有個窮愁潦倒的數學老師,由于勞累過度,染上沉疴,最后倒在講臺上,撇下家中孤兒寡母和高齡衰邁的老父,溘然逝世。學校里一位教英語的同事用英、漢文雜在一起寫了一副挽聯:
為XYZ送了君命;
叫WFS依靠何人?
此聯巧妙無比,巧就巧在上下聯中間都嵌入了三個英文字母。其中,上聯的“X、Y、Z”是代數中常用的未知數代號,此處代指數學,既符合死者的職業特征,又隱喻死者永遠解不完的方程,一語雙關。下聯的“W、F、S”,分別為英語妻子、父親、兒子的第一個字母,對死者的家屬寄予了無限的同情。不足的是此聯只能看,不能讀,因為上下聯的英文字母的音節多寡不同,一讀出聲就對不齊。(責編:王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