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世界聞名的國際大都市,曾被譽為英女王皇冠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世人也許不會忘記,一個多世紀前的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在英國炮艦的威脅下,簽署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香港因此被割讓給了英國,開始了在米字旗下英美法系的殖民統治。一個世紀后的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懷抱,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它仍然沿用英美法律制度,與中國內地的法律有明顯的差別。
在赴港澳進行交流研討時,我走訪了坐落在港島東南赤柱東頭灣道99號的赤柱監獄,這是一座矗立于綠樹叢中的古堡式建筑,撩開了這座國際現代化監獄的神秘面紗。
一
從香港中環輪渡碼頭出來后,我們一行來到了香港灣仔軒尼詩道15號的“溫莎公爵”社會服務大廈702室,香港善導會(相當于內地的“綜合治理委員會”)吳宏增總干事熱情地接待了我們。
這是一家以預防犯罪為目的的志愿者服務機構,參加者主要是香港警務人員和社區福利人員,協助違法和刑滿釋放的香港特區公民重新回歸社會,提供關懷、輔導和矯治服務,增強對生活的信心,重新成為遵紀守法的公民。該機構從1957年建立以來,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在香港贏得了很高的聲譽。該機構的經費除由香港政府撥發外,還得到了香港公益金、香港賽馬會的長期資金援助。
在香港善導會有關人員的陪同下,我們驅車約30多分鐘來到香港赤柱半島參觀。
赤柱位于港島的最南端,淺水灣的東面,曾是英軍軍事據點,也曾是香港島的行政中心。
據說,赤柱這個地方從前是個小漁村,村口有一棵巨大的木棉樹,每逢木棉花開的時候,遠看就像一根赤紅的木柱,赤柱因此得名。如今,這里已成為聞名遐邇的海濱勝地,但已經看不到那棵木棉樹了,只在赤柱廣場的入口處還有一棵巨大的印度橡膠榕樹。由于這是個著名的旅游景點,有許多外國人來此觀光,周圍的景觀也充滿了異國味道。
陪同參觀的工作人員首先帶我們參觀了坐落于東頭灣道45號的香港懲教博物館,讓我們對香港監獄的歷史有了初步了解。
香港懲教博物館樓高兩層,有10間展室,展出面積約480平方米,藏品600余件,其中有香港舊監獄監管資料、自制武器及違禁品等。另外,館內還展出了一座模擬絞刑室和兩間模擬囚室,博物館頂部設有模擬的監獄瞭望臺,以突顯展館的主題。除了介紹香港的懲教歷史和發展,博物館內還展覽了在囚人員制作的手工藝品,介紹了懲教署制定的懲教及更生計劃。
在博物館的旁邊,與懲教署職員訓練院相鄰的是一座白磚砌成的古堡式建筑,隱隱矗立于綠樹叢中,格外引人注目,這就是1937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的赤柱監獄(原香港監獄),也是香港最大的、現代化程度最高的設防監獄,主要囚禁男性重刑犯。通常香港人很少提起它,也幾乎沒有人描述過圍墻里面的故事。
分類科學、資源配置合理是香港監獄管理的一大優勢。負責管理監獄的是懲教署(原名監獄署,1982年2月1日易名),它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保安局下面的一個部門,相當于內地的“監獄管理局”,職員編制約6680人,負責管理全港29間懲教設施。其人力資源由紀律人員(軍裝人員)和文職人員組成。其中紀律人員是懲教署的基本力量,文職人員一部分由港府統一招聘后派駐到懲教署工作,如文員、電腦操作員、政務主任、會計主任等,另一部分則由懲教署自行聘用,如臨床心理醫生、電信工程師、炊事員等。紀律人員(軍裝人員)分為首長級人員、高級官員、部屬人員3個職系,共5個職組16個職級,從懲教署長、副署長和助理署長一直到工藝導師、工藝教導員、二級監工和技工。截至2010年底,懲教署管理著14所監獄、4所致力協助在囚人員改過自新的更生中心、3所戒毒所、1所精神病治療中心、兩間設于公立醫院的羈留病房、1個勞教中心、1個教導所,共約11000名犯人。
二
陪同人員按下電鈴,赤柱監獄旁邊的一道小鐵門打開了,里面有武裝警員守衛著。香港善導會領導告訴我們,具有150年歷史的赤柱監獄以關押重刑犯為主,防衛很嚴。監獄警官早已得到接待參觀的通知,待我們進入鐵門后,警官很有禮貌地叫我們將手表、手機、鑰匙等金屬物品交給他,然后讓我們站上一個金屬平臺,檢查我們身上是否帶有違禁物品。
我站上平臺后,警報器“嘟嘟嘟”地叫起來,我想金屬物品都取出了,怎么警報器還叫呢?
警官禮貌地叫我檢查一下口袋,我一摸,還有漏下的一元硬幣。我交給警官后再作檢查,不料電子警報器還是刺耳地叫起來,警官面帶笑容,十分耐心地問我身上還帶有什么金屬物件,我從口袋中取出采訪本說:“其他什么都沒有了。”
警官指著我的采訪本說:“你夾在本子中的筆是金屬筆桿的吧?”我這才想起本子中的那支派克圓珠筆的筆桿是合金的。我取出后,警報器不叫了。警官說了聲“OK”,將這些物品還給了我。
接著,香港善導會的負責人也站上去作了檢查,他說:“這是進入赤柱監獄的慣例,即使是香港特區政府的首席長官來視察監獄,也不能免檢。”
檢查后,警官與監獄長通了電話,才打開第二道鐵門。
我們在副監獄長的陪同下首先參觀了重刑犯監舍。這里防衛森嚴,只見左側建了一堵高大、堅固的內墻,將監獄分隔成兩面,墻外安裝了粗粗的電網。死囚、終身監禁等重刑犯都關在高墻內的監舍里,與其他犯人完全隔離。
副監獄長說:“內墻和電網是犯人鬧獄暴動后增建的,配備了嚴密的現代化監控措施。如今,赤柱監獄已成為高度設防的國際現代化監獄。犯人再也不會出現鬧獄暴動的事了。30多年前那次暴動事件,血的教訓令我們警鐘長鳴。”
那是1973年夏天,赤柱監獄關押的罪犯已達3000多人,而這座監獄的設計標準最多只能收容1538人。監舍里人滿為患,空間擁擠。由于監舍之間沒有嚴格的隔離措施,犯人們有機會在警官不注意的情況下進行秘密串聯。那些被判終身監禁的重刑犯,不是面壁痛悔自己所犯的罪惡,而是企圖逃出監獄。他們制定了出逃的詳細計劃,利用工場勞動機會,煽動其他罪犯一起參加“大逃亡”行動。赤柱監獄關押的罪犯大都是社會上無法無天的亡命之徒,他們逃獄的陰謀一拍即合。
這天,帶頭暴動的重刑犯動手砸了囚室的設施,其他罪犯一擁而上,一時間監舍大亂。他們將一名警官扣作人質,企圖打開監獄大鐵門越獄逃亡。
事件發生后,外圍警員反應很快,迅速包圍了監獄所有出口,罪犯的陰謀最終未能得逞。
在赤柱監獄的監視中心我們看到,攝像機鏡頭“關照”著監獄里的每一個角落,碩大的電視屏幕上,每個監室、工場、走廊等情況都一清二楚,警員們24小時值班,晝夜監控。
三
要了解香港刑法的演進,可以從笞刑入手。
笞刑在中國古已有之,一般是用竹、木板打犯人背部、臀部或腿部,是一種針對輕微犯罪設立的刑罰。而香港施行的笞刑,則源于英國。1865年,香港正式立法規定:對監管的犯人和使用暴力侵犯他人者,除一般判刑外,還可判處公開笞刑。笞刑使用的是藤鞭,執行笞刑前,要先由監獄醫官對犯人進行體檢,察看他的身體一次所能承受的藤笞數。行刑時,犯人光著屁股,雙足立地,雙手及胳臂伏在一長方形木架上,由獄吏手持藤鞭猛力抽打犯人臀部,監獄官、監獄醫生立于旁側監打。按照笞刑慣例,每打一鞭,需相隔3分鐘再打,由醫生把脈一次,決定犯人是否繼續受刑。體力不支者,將留待他日再打,直至打滿鞭數為止。犯人受笞刑后,由醫官先敷以止血藥粉,以免被衣褲布料擦傷創面。受笞刑后至少10天內,犯人無法坐躺,必須終日蜷伏,轉身不得,痛苦異常。獄方為了“笞”一儆百,笞刑用的藤條事先全部用藥水浸泡過,鞭笞后會在犯人身上留下痕跡,需要相當長時間才會漸漸褪色。
剛施笞刑時,英國殖民統治者常常對中國犯人濫施笞刑,遭到香港社會各界的抨擊。到了20世紀50年代,在社會輿論的譴責下,港英當局通過立法對笞刑做出了一些限制,規定不滿14歲者,鞭打不得超過6下;未滿16歲者,不得超過12下;17歲至21歲者,不得超過18下。但這些輕微的調整未能平息社會的譴責之聲,有關廢止笞刑的呼聲、建議、提案從來都沒有停止過。1990年,港英當局正式宣布廢除笞刑,撤銷了賦予法庭判處笞刑的法律條款。
四
赤柱監獄還曾經做過刑場。過去香港判處死刑的犯人,都是在赤柱監獄內被處決。該監獄的檔案資料顯示:1945至1966年,共有122名死刑犯在赤柱監獄被槍決。最后一宗死刑的執行時間是在1966年11月16日。1967年,香港當局按照英國法律,將死刑廢除。其后,那些罪大惡極的搶劫犯、殺人犯、販毒犯不論犯了再大的罪行,都不會喪命。如震驚香港的“殺人魔鬼”出租車司機林過云,殘殺了多名女青年,結果也只是判處終身監禁。
對死刑的廢除問題,香港市民持兩種意見:一些人認為,不執行死刑是人道主義的體現;但絕大多數人卻反對廢除死刑,他們認為對那些手段殘忍的殺人犯、搶劫犯,應予嚴厲懲處,否則,香港社會將無寧日。事實也是如此,香港回歸前,在九龍、旺角等鬧市區,就常有匪徒手持槍械、兇器,在光天化日下搶劫金店、銀行,警察和匪徒多次發生槍戰,結果造成無辜行人中彈身亡。
香港法律規定,監獄里的犯人都要從事一些有益的工作。監獄內有設備完善的工場,由監獄工業組人員管理。勞動種類有制衣、木工、印刷、制鞋、噴漆、家電維修等十多項業務。犯人通常每星期勞動5天、每天工作6小時,每星期發工資,周薪按不同工種和產量,發給為數不多的港幣,作為囚犯受雇于懲教署的酬勞。犯人們的工資只允許在獄中小賣部購買生活用品和食品,剩余的由監獄代為存儲,待刑滿釋放時發給他們。
我們參觀了制鞋工場。在我們進入工場第一道鐵門后,警官立即將第一道鐵門上鎖,然后再打開第二道鐵門,讓我們進入工場。按照監獄的相關規定,在第一道鐵門還沒上鎖時,第二道鐵門是絕不能開的。
那天,工場內氣溫頗高,犯人們大都汗水淋漓地在勞作。我看到許多犯人文身,有的文在胸口,有的文在雙臂,大多是一些龍虎圖案。
副監獄長解釋說:“這里勞動的大都是犯搶劫、販毒、強奸、盜竊等方面罪行的犯人。他們入獄后,先要經過一段啟導期,行為要受到密切觀察。啟導期滿后,再按照其自身的能力和獄中的資源,被分派到監獄各工場去。”
在制衣工場,我們看到犯人們生產的高級西裝,非常漂亮,稱得上是質量一流。可就是他們的這雙手,過去卻給社會制造了災禍,給群眾帶來了損害。而今,在獄方的監管下,這些犯人能在勞動中用這雙手為社會作出貢獻。
五
犯人在監獄里除了參加勞動,還可以參加一些專業技能培訓和考試。2011年1月12日,赤柱監獄舉行一個儀式,為61名服刑人員頒發學業證書,以表揚他們在學業進修上的努力。
過去一年里,赤柱監獄有140名服刑人員參加了各類學業課程及公開考試,包括香港公開大學考試、中學會考考試、英國城市專業學會考試及英國倫敦工商會考試。學員報考的考試科目包括語文(商業英語及普通話)、數學、商業財務、商業統計、商業管理、會計及簿記等。其中1名獲得香港公開大學頒授的工商管理學碩士學位。在109卷合格成績中,35卷獲優良,并取得355個大學學分。九龍樂善堂主席張德忠在頒授證書儀式上說,這些成績展示了學員在學習過程中的堅韌毅力,同時也離不開家人的支持、懲教職員以及在獄中參與義務教學工作的社會團體和義工的鼓勵。
早在1990年,赤柱監獄的兩名犯人就獲得過英國城市工業聯合會電信技術考試頒發的優等獎章,他們在全球考生中名列前茅,前不久,這兩人先后刑滿出獄,經香港善導會介紹,找到了合適的工作,成為技術人才。
在監獄的文化課教室里,我們見到了一位正在給學員們發作業的犯人,他叫阮魯山,是該班的班長。他已獲得了大學專科文憑,目前還在修電子學、傳播理論、微電子系統等多門學科,他的目標是5年內取得碩士學位。現在,他仍在監獄服刑。他感慨地對我們說:“我報讀的是5年制的電信技術員自學課程,在監獄內讀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耐心克服在鐵窗下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如情緒困擾和環境影響等,只有攻下難關,才能取得好成績。”
目前,在赤柱監獄,有80%的犯人都在根據自身的條件選修自己喜歡的專業,期望取得由國際認可的學歷和專業資格,以期將來回到社會,能重新獲得就業的機會。
在監獄的文化展覽廳里,掛滿了犯人們創作的油畫、雕塑、書法等各種藝術作品。
我們參觀的那天下午,在監獄的小禮堂里,燈光明亮,彩束旋轉,這里正在舉行犯人“卡拉OK”大獎賽。
赤柱監獄還關押了一些其他國籍的囚犯。對這些人,香港監獄當局采取了同樣的懲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讓他們在香港監獄服刑期間,能夠感受到香港法律的神圣不可侵犯,以及香港監獄警官在執法過程中的文明和人道。
監獄對外國籍犯人和香港籍犯人的監管都是一樣的。他們有通信自由,每月兩次各30分鐘家屬探望時間。對有病的犯人,監獄醫院及時給他們治療,并定期給他們檢查身體。業余時間安排有體育鍛煉和娛樂活動。許多外國籍犯人還努力學習漢語,書寫漢文,表示刑滿回國后,要做一個與中國增進友誼的使者。
六
在香港監獄中,吃、住、看病等都不用犯人付費,僅在監獄內的商店購物需要花錢。監獄里開設的商店出售零食、肥皂等物品。犯人購物時只能使用在監獄中勞動所得的工錢,不能由親友在監獄外直接匯錢支付。
香港懲教署采用各種方式幫助犯人改造,使其重新融入社會。但還是有不少東南亞、內地籍的犯人希望以監獄為家。
在內地網站66論壇上,一署名“俠崽”的網民曾發帖,稱其朋友數年前偷渡到香港,故意在大街上搶劫,然后進監獄,每月有1500元的工資寄回家。刑滿釋放后,混一段時間又去搶劫,又進監獄,再領工資。
由此看來,特區政府好像是冤大頭,對搶劫的罪犯還發高工資。而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我在對監獄方管理人員的采訪中了解到,根據懲教署相關規定,犯人工作所獲得的薪水分為10級,最高的月工資大約只有475?郾2港元,根本不可能出現“每月有1500元的工資寄回家里”的情況。
我們一行人離開香港赤柱監獄時,已是下午4點多鐘了。南國明媚的陽光,依然是那么熾熱,那么燦爛。愿這陽光也投灑到監獄大墻里的每個角落,去驅散囚犯們心里的陰云,讓他們能早日走出鐵窗,擁抱光明!(責編:王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