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太平天國史,有個細節總使我久久不忘。1864年7月19日,曾國荃率領的湘軍攻克天京(今江蘇南京市),忠王李秀成率部趁亂逃出。因為他將自己的好馬換給了幼主洪天貴福,導致自己與大隊伍失散。當他逃到天京郊外方山時,被兩個當地農民抓獲,毫不猶豫地將其解送到湘軍軍營。一代農民英雄就這樣無奈地成為曾國藩的階下囚。
最初起事的時候,太平天國應該說還是順應了民心的。其時清王朝貧富懸殊,大量土地集中于少數人手中,民不聊生,下層女子在社會上沒有任何地位,甚至像牲畜一樣被以低廉的價格買賣。太平天國實施“耕者有其田”的政策,給農民分田分土,政治上提倡男女平等,廢除女性纏足等惡習,這顯然是對社會不公的一種有效矯正。中國的農民是最感恩的,起初他們非常支持太平天國。太平天國鼎盛時期,兵力超過100萬人,實際控制區域超過23個府州,面積達到150多萬平方公里,而且主要是繁華富庶的長江中下游地區。
控制的面積寬了,各種物資容易得到手了,太平天國的高官立即開始腐化墮落。《李秀成自述》提到自己的6筆私財,其中兩筆是:同治二年(1863)秋,李秀成在天京城中用個人錢財救濟貧者,“開造冊者七萬余,窮苦人家各發洋錢二十元,米二擔,俱到保堰領取”。以每人領20元計算,7萬余人就是140余萬元。太平天國后期,李秀成想離開天京赴蘇州,天王不同意,李秀成只得花錢疏通關系,李秀成后來說:“主及朝臣要我助餉銀十萬,方準我行。后不得已,將合家首飾及銀兩交十萬。”
除了數不清的金錢,還有大批珍寶。英國翻譯兼寧波代理領事富禮賜,曾赴天京訪問,并在忠王府住過,同李秀成打過交道。他曾在李秀成的兄弟李明成帶領下參觀忠王府的寶藏,里面有金王冠、金如意,上面都是遍鑲珠寶,價值連城。忠王府的文具、傘具之類不是玉制,便是金制、銀制。
李秀成住的地方也極其奢華。他在天京和蘇州各有一座王府。史載天京的忠王府“規模頗宏”。蘇州的忠王府連見過大世面的李鴻章也頗為驚訝:“忠王府瓊樓玉宇,曲欄洞房,真如神仙窟宅”,另有“花園三四所,戲臺兩三座,平生所未見之境也”。
李秀成1859年夏天才被封為忠王,到1863年不過4年。短短的時間里就聚斂了如此多的財富,建造了這樣高級的府第,足見太平天國高官搞腐敗的“能力”和“魄力”。
忠王李秀成對腐敗情有獨鐘,天王洪秀全更是腐中高手。為了讓自己“苑內游行真快活,百鳥作樂和車聲”,洪秀全大修特修由原來的兩江總督衙門改建的天王府,這所豪宅規模大得像一座城市,方圓近10里,從1853年建到1861年,才完工一半,不知耗費了多少民財。除了物質上的享受,洪秀全最喜歡干的活就是“夜夜做新郎”。古代皇帝不過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嬪,咸豐帝只有妃嬪18人,但洪秀全霸占的妻子(沒分等級的)居然達88人,加上其他名號的妃嬪一共有1168人。
太平天國的官員并不直接從事生產,他們與其霸占的大量女人消耗的巨額財富從哪兒來?當然只能依靠搜刮民脂民膏。太平天國統治相對穩定后,立即恢復了清朝的賦稅制度,農民耕種田地除留足口糧,其余的都得上交國庫。除了沉重的田賦,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農民還得額外負擔火藥捐、田捐、局捐、難民捐等名目繁多的雜稅。負擔這樣沉重,農民對執政者的憤怒可想而知。
我無意為太平天國的對手湘軍唱贊歌,雖然曾國藩曾為湘軍制訂了《愛民歌》,里面也有很多不損害老百姓利益的條款,但湘軍并不是真正做到了,至少曾國荃統率的湘軍紀律就特別差。曾國荃曾經定下一條可怕的規矩:每攻克一座城市,給全體官兵放假三天,任其燒殺擄掠奸淫。李秀成兵敗之后,老百姓抓住他交給這樣的軍隊,并不表明湘軍如何好,只能說明太平軍在老百姓心目中連湘軍都不如。
其實,民心就像水蒸氣,一旦跑散,就很少有復原的機會。當政者最應該做的就是時時考量自己的所作所為老百姓喜不喜歡、答不答應。可惜,已經被歷史拋棄的洪秀全和李秀成們再也沒有機會思考這個問題了。(責編:馮 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