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證監機構一再督導下,證券市場分紅機制的政策環境逐漸成熟,同時,汽車企業重視制定執行分紅政策,努力提高回饋投資者意識和企業自身盈利能力,利潤分配重回逐年增長軌道,趨向良性發展。
投資汽車及零部件企業取勝之道,在于注重有效增長和確定收益。有效增長的涵義包括企業良好運轉、合理的產品結構符合市場需求、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政策等諸多方面。在汽車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增速減緩的預期背景下,企業產品產銷出現結構性差異,造成企業盈利狀況分化。
企業基本面良好,為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具備合理的產品結構和靈活應變的發展戰略,注重技術創新以及符合國家產業發展規劃要求,企業將得到有效增長。此外,在二級市場低迷時期,高派現率和低市盈率能夠減小投資風險,具有高股息收益率的汽車企業個股將逐漸被投資者重視。
行業增速放緩
2011年,隨著刺激汽車消費政策退出,國內成品油價格持續上行,行業連年高速增長與城市交通容量、基礎設施以及環保要求等矛盾日益突出,2011年汽車行業由政策刺激增長轉向自主增長,行業產銷增速減緩。導致2011年汽車企業盈利能力下降,市場表現弱于大市。
依申銀萬國的行業分類,2011年前三季度,整車企業累計營業收入為5680.98億元,同比增長12.3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240.36億元,同比去年同期下降3.63%。零部件企業整體業績狀況與整車企業表現趨同。
51家零部件企業累計營業收入1545.44億元,同比增長11.08%;凈利潤為130.54億元,同比微增0.23%,基本與去年同期持平。從數值表面看,整車企業凈利潤三季度累計負增長,零部件企業凈利潤基本持平,但由于2011年行業上市企業各有不同幅度增加,統計基數增大,因此實質上,企業盈利能力存在惡化趨向。
汽車和零部件板塊銷售毛利率水平同比下降。2011年前3季度,整車與零部件板塊的平均毛利率水平分別為15.51%和24.77%,分別較上年同期下降0.71個百分點和1個百分點。
2011年,汽車零部件上市企業為51家,比2010年增加10家;汽車整車上市企業為24家,較上年增加3家。證券市場上,除具備新能源概念、客車子板塊以及企業重組出現結構性交易機會外,整車及零部件企業個股走勢處于震蕩下行。整車板塊全年跌23.09%,零部件板塊下跌26.56%,滬深300全年下跌19.56%。汽車行業全年走勢弱于大盤。
目前整車和零部件行業的整體估值水平為12和15倍,而行業歷史平均估值水平為35和49倍。2011年三季度末期,汽車板塊中,悅達投資、江鈴汽車以及上海汽車等估值水平較低,分別僅有7.28、8.80和8.83倍;華域汽車、濰柴動力以及福耀玻璃等在零部件板塊中估值僅有7.77、8.44和10倍。
2011年中期,整車與零部件企業中僅有萬豐奧威和萬里揚發布了分紅政策,并實施分紅。其中,萬豐奧威采取派現方式,每10股派送現金5元;萬里揚采取送股方式,每10股轉增10股。整車企業沒有采取派現和送股方式進行分紅。
由于汽車和零部件行業增長模式正在發生深刻的轉換,預計2012年汽車行業產銷增速依然維持3%~5%的較低增長水平。
分紅趨向良性
雖然汽車行業2011年盈利能力下降,但以較長時期審視,整車與零部件上市企業的盈利總體仍然保持增長,兩個板塊的業績總量和企業規模成倍增長。整車企業營業總收入在2004年僅有1045.52億元,2009年整車企業實現營收高達3606.22億元,5年營收增長接近2.45倍。
汽車整車工業的發展,引領了全產業鏈的整體聯動。汽車零部件產業圍繞我國六大汽車工業的核心整車企業,實現了較整車企業更高的增長率。2004年,零部件上市公司營業總收入為271.77億元,到2009年營收增長超過5年前的4倍,達到1094.84億元。
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指標與營業總收入一樣,整車與零部件板塊雙雙實現較快增長。整車企業的凈利潤總額由2004年的53.03億元增長到2009年的131.74億元,零部件板塊企業由2004年的7.70億元躍升到2009年的90.86億元,提高了將近12倍。
2010年汽車行業產銷雙雙突破1800萬輛,繼2009年產銷1300萬輛后又創歷史新高。在行業實現高增長的同時,2010年汽車和零部件行業年底以現金分紅、股利分紅等多種形式進行了利潤分配,分紅總額分別達到48.61億元和36.78億元。
2010年,整車行業共有16家企業進行了分紅,延續了2008年14家和2009年13家分紅企業在行業中的較高比例。分紅企業數量3年占比全行業分別達到了73.68%、68.42%和76.19%。其中2008年~2010年三年連續保持分紅的企業有宇通客車、上海汽車和福田汽車等13家整車汽車企業。因各種原因連續3年沒有分紅的企業僅有亞星客車、ST金杯和海馬汽車等。
2010年零部件行業進行分紅的企業共有28家,其中最近3年連續保持分紅的企業有一汽富維、華域汽車和特爾佳等9家企業。*ST松遼、風帆股份、金馬股份等7家企業連續三年沒有分紅。
與整車行業中分紅企業保持穩定相對照的是,零部件企業選擇分紅的企業占比呈現逐年增長態勢。零部件行業中,從2008年的11家企業,2009年18家企業,到2010年28家企業以轉增或送股以及現金方式分紅,回報投資者,分紅企業數量占比也迅速由2008年的50%,2009年的69.23%增長到2010年的70%。零部件企業分紅比例與汽車整車企業的差距正在逐年減小。
在2010年整車制造企業與零部件企業進行分紅的44家企業中,采取單純現金分紅方式的企業共有26家,送紅股或轉增股本以及現金分紅等多種方式并用的共有18家。而在2008年和2009年,全行業主要以現金方式進行分紅,兩年內同時采用股利和現金分紅方式的企業都只有6家。
2008年全行業的分紅總額為23.79億元,2009年為47.28億元,2010年分紅為95.11億元,接近2008年的4倍和2009年的2倍。其中,零部件企業的分紅增長較快,僅僅兩年,2010年的分紅總額達到2008年4億元的8倍多,為36.78億元。
圖1:2004~2010年汽車企業營業總收入增長 圖2:2004~2010年汽車企業凈利潤增長
數據來源:WIND、西南證券數據來源:WIND、西南證券
圖3:2004~2010年汽車行業分紅總額增長
數據來源:WIND、西南證券
2010年證券市場汽車行業分紅方式呈現多樣化,一方面體現了投資者和企業經營管理者更注重于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以及對行業未來發展更具信心;另一方面則表明行業企業的分紅政策趨向保守謹慎。然而,面對2011年企業在二級市場上的低迷表現,中小投資者更希望所投資企業以現金方式分紅,以得到確定的回報收益。
2008年10月證監會將現金分紅與企業再融資強制掛鉤,規定上市公司申請再融資時現金分紅的標準,即“最近三年以現金方式累計分配的利潤不少于最近三年實現的年均可分配利潤的30%”。汽車全行業分紅額度的提高與該項規定也有著緊密的聯系,企業在相關政策驅使下,為實現未來融資計劃,必須要提高現金分紅的比例以達到相應標準。
汽車行業上市公司分紅總額水漲船高,同樣呈現為整體增長,但在2008年出現了頓挫,整車與零部件分紅總金額跌入波谷。分紅金額的下降,與當時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密切相關。隨著國家部署《產業振興規劃》,汽車工業迎來了其后的2009和2010年的“井噴式”行情。近年來,在證監機構一再督導下,證券市場分紅機制的政策環境逐漸成熟,同時,汽車企業重視制定執行分紅政策,努力提高回饋投資者意識和企業自身盈利能力,利潤分配重回逐年增長軌道,趨向良性發展。 (劉峰 西南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發中心)
圖4:2008~2010年整車企業分紅數量比較 圖5:2008~2010年零部件企業分紅數量比較
數據來源:WIND,西南證券 數據來源:WIND,西南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