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振戎被美國制裁了,原因是向伊朗提供成品油。盡管珠海振戎對指責予以否認,中國政府表示了嚴正立場與不滿,但制裁對珠海振戎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
國外鬧騰,國內也不消停。最近,一篇題為《“三桶油”海外項目大量虧損,引發國有資產流失》的報道將三大石油央企的海外經營業務推上風口浪尖。該報道在沒有任何事實和數據支撐的情況下,僅憑道聽途說、主觀判斷,就對三大石油央企的海外經營業務口誅討伐,讓“三桶油”蒙受不白之冤。
外有制裁,內有圍攻,海外經營,央企何辜?但這就是活生生的央企海外經營的內外部環境,并且這一環境正變得越來越復雜和嚴峻,已大大超出商業競爭范疇,而與國家利益、外交關系、意識形態、輿論環境等一系列因素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使得央企的海外經營布滿了荊棘,充滿了變數。
從外部環境來講,近年來,一些國家對于一枝獨秀的中國模式既艷羨又害怕。中國的國有企業不斷壯大,成為了跨國公司最為懼怕的競爭對手。
金融危機將跨國公司的擔憂進一步強化。當前,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持續發酵,歐元區國家財政政策全面轉向緊縮。美、日等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乏力,失業率居高不下,消費不振,貿易低迷。在這種情況下,主要發達經濟體都在推動經濟結構加速轉型,加快發展新興產業。部分發達國家鼓勵本土企業將海外公司回遷,以緩解國內就業和稅收問題。美國提出了“再工業化”的口號,加大了對本國制造產業的支持力度。另外,一些國家提高貿易壁壘,保護國內產業。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國有企業成為跨國公司乃至西方國家的活靶子和假想敵,一些西方國家通過各種措施對中國國有企業進行遏制。美歐以國家安全為名對中國國有企業海外投資并購實施嚴格的個案審查,通過世貿組織對我國貿易政策進行嚴格審議并頻繁采取反傾銷反補貼措施。其中,美國明確提出將國有企業納入中美雙邊對話議題。美國國務院負責經濟、能源和農業事務的副國務卿羅伯特·霍馬茨更是拋出“競爭中立”原則,赤裸裸地宣稱要“應對中國模式的挑戰”。
從國內來看,近年來,社會上貶低、丑化乃至攻擊國有企業的言論從未停息過,國有企業始終處在不良輿情的包圍之中。一些人拿著“顯微鏡”、“放大鏡”甚至是“變色鏡”來看國有企業。他們拿著西方的標準和所謂的“國際慣例”,利用部分社會群體對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中一些問題的不滿情緒,極力攻擊和詆毀國有企業,以點代面,形成了一股來勢洶洶的“倒國企”、“反國企”潮流。國企已經成為重點攻擊對象,導致一些負面新聞持續發酵,甚至演變出張冠李戴的假新聞,將臟水潑向國企,以達到唱衰、唱倒國企的目的。
無論內或外,這些可能就是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央企進行海外經營所遇環境的常態,也是新形勢帶給央企的新考驗。
經過十多年的歷練,央企的海外經營能夠到今天這個地步,來之不易。他們從零起步,歷盡艱辛,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其中苦楚,唯心自知。新形勢下,海外之路會更加崎嶇,一些如前所述的非商業性的打擊及限制也會越來越多。外界已不給央企海外經營試錯的機會,稍有差池,就可能萬劫不復。
所以,國有企業尤其是中央企業不但要全心全意謀發展進行商業競爭,而且也要具有智慧的頭腦和堅強的神經來應對各種非商業的較量,扎實穩妥地走好海外經營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