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內廣播研究對于雜志型節目與板塊節目的區分是模糊不清的。對于雜志型節目的構成與形態具有較為客觀而清晰的認識,是此類節目觀念發展與創新的首要基礎與必要前提。板塊節目的說法,來自英文的Sequences,即序列化的節目。國外電臺或教科書一般也是把Magazine(雜志節目)和Sequences(板塊節目)放在一起作比較。雜志型節目的內容結構更加強調緊湊,且重點突出,一般針對某一特定受眾設計內容,專業性較強。雜志型廣播節目區別于其他類型的節目特別是區別于板塊節目的顯著標志,就是其明確的受眾定位、節目定位以及由此帶來的節目主旨的確立。
關鍵詞:廣播節目 雜志型節目 板塊節目
在媒體的雜志型內容設計中,新聞雜志最為大家所熟悉。它可以是印刷品雜志,也可以是電臺或電視節目。新聞雜志通常以周為單位出版或播出,慣于使用特寫類報道方式,試圖讓受眾深入了解當前熱點事件及其背景,而不僅是獲知事實本身。雜志型的廣播節目和雜志型的電視節目在形態上有一些相像,它們與幾分鐘的新聞播報不同,雜志型廣播節目可以從30分鐘到3個小時甚至更長,而電視則短得多,30分鐘或1個小時最為常見。
國內廣播研究對于雜志型節目與板塊節目的區分是模糊不清的。有趣的是,很少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即“雜志型節目與板塊節目的區別是什么”?在學院教育中,很多研究和教學對于二者的討論也是含糊不清,一筆帶過,有時甚至相互替代,或互為說明,作等同處理。這些概念上的混淆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媒體的實踐和發展。因此對于雜志型節目的構成與形態做出較為客觀而清晰的認識,是此類節目觀念發展與創新的首要基礎與必要前提。
一、關于雜志型廣播節目的認識誤區
雜志型廣播節目,英文中稱為Magazine Programe。雜志即Magazine,在圖書分類上屬于期刊的一種。而期刊會用“magazine”、“Periodical”、“journal”這樣的詞匯,它們都有廣義的連續出版物的意思。雜志的術語最早源自法語中的Magasin,也有說最早源于阿拉伯語Makhazin,意為“倉庫”、“知識的倉庫”或“軍用品供應庫”?!爸R的倉庫”指用來刊登論文、故事等文字的出版物。
1731年,英國人愛德華·凱夫(Edward Cave)出版了今天看來屬于現代雜志中最早的一本,定名為紳士雜志(Gentleman’s Magazine),內容包括小品、詩歌、論文和其他體裁的文章。包羅萬象,與雜志本意相符。而中文最早的一本現代雜志,為英國傳教士羅勃·馬禮遜(Robert Morrison)于1815年8月5日在馬來西亞馬六甲創辦,雜志名稱為《察世俗每月統記傳》(月刊),英文名稱為Chinese Monthly Magazine,今天應翻譯為“中文每月雜志”。 察世俗可能是Chinese一字的音譯;統記是無所不記,廣為傳播之意。
雜志型廣播節目的形態,自然秉承雜志特色與內容編排的手法,緊密圍繞節目主旨與策略,做到精選內容,結構緊湊,重點突出,由主持人導引節目推進,為特定聽眾群體提供新聞、娛樂等信息服務。雜志型廣播節目比專題節目容量大,便于吸引聽眾參予。在結構上,雜志型節目內部設置若干小欄目,相對固定地播報信息、評論及采訪。小欄目之間多以串聯詞緊密連接。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推出了一大批優秀節目,如《午間半小時》(1987年創辦)、《新聞縱橫》(1994年創辦)、《社會大觀》(1994年創辦)、《439播音室》(1991年創辦)、《今晚八點半》(1987年創辦)、《百姓人家》(1994年創辦)、《周日觀察家》(1999年創辦)等,在相關文獻匯編中,這一類節目被放入板塊類節目的范疇。一般在節目內細分三到四個小欄目,如《周日觀察家》下設《周日雜談》、《理論輯要》、《名人訪談》和《八面來風》,每期30分鐘。2000年以后,隨著從中央到地方掀起的電臺頻率專業化、類型化的新一輪改革,板塊類節目被業內人士逐漸視為缺乏對聽眾準確定位的綜合性節目的代名詞。新的廣播節目以板塊來描述自身的也越來越少,逐漸以模糊性的字眼,如綜合或其他叫法替代。
學界存在的對于板塊式和雜志型廣播節目的模糊化的認識,也影響了業內觀念的澄清。術語和概念的規范、準確運用,是我們對節目進行科學、合理分類的重要手段。當概念不清時,我們所面對的節目對象也就容易混雜于各式現實背景之中。像《午間半小時》就屬于板塊類節目,未必算是新聞類,它的子欄目主要由生活話題串聯。而《新聞和報紙摘要》則屬于新聞雜志型節目,它配合《新聞報摘》和《全國新聞聯播》,對重要新聞事件、社會熱點進行深度拓展和延伸報道,分析新聞背景,揭示其來龍去脈,對國家重大方針進行闡釋,對熱點問題作跟蹤連續報道,對社會不和諧現象進行輿論監督。《新聞縱橫》下設《今日觀察》《權威論壇》《國際風云》《警方熱線》《周日特別奉獻》《熱線追蹤》《新聞萬花筒》《公民檔案》等欄目。《新聞縱橫》屬于典型的新聞雜志型節目,除了播出時間是日播(國外一般是周播),幾乎具備新聞雜志型節目的所有特征,以“新聞評論性板塊節目”來界定《新聞縱橫》是不恰當的。
雜志更多是指節目的形態,所以用“雜志型”更合適,而非“雜志性”。有的觀點認為雜志節目與板塊節目的概念可以通用也是不準確的。例如對板塊節目的解釋:“板塊節目,即雜志型節目。對于這類節目的兩種不同的稱謂,主要是著眼點不同的反映。稱之為板塊節目,主要著眼于結構方式;而著眼于內容構成和節目表現功能,則稱之為雜志型節目?!边@樣的解釋模糊了二者的區別,也有自我矛盾之處。
二、雜志型節目與板塊節目的區分
“板塊”是對集合式廣播節目的一種形象化的稱呼。我國廣播頻率內容播出的板塊化形態源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珠江經濟臺所開創的大時段綜合直播節目。它采用全新的方式,按聽眾收聽習慣和需要安排內容,主持人靈活地將新聞資訊、服務、娛樂等熔于一爐。這種板塊式的編排方式帶來了對于板塊節目概念的大量應用。到了90年代初期,雜志型節目的創作意識開始出現,由于傳媒理論界缺乏對于這兩者差異的必要討論,無意中造成概念的長期混用。以至于今天,兩個概念被誤用、濫用的情形仍然屢見不鮮。雜志節目和板塊節目并非完全沒有聯系,在國外的廣播業,關于這二者的認識已在業內形成共識與相應的規范。
板塊節目的說法,來自英文的Sequences,即序列化的節目。國外電臺或教科書一般也是把Magazine(雜志節目)和Sequences(板塊節目)放在一起作比較。如果從理解節目類型的角度出發,“序列化的節目”(Sequences)能夠更準確地指出板塊節目的形態特征。不過,板塊節目的叫法在中國內地已經約定俗成,以“序列節目”去作替換是沒有意義的。來看一下二者的區別:
首先,在節目播出時間上,兩者差異不大,都可以從30分鐘擴展至三四個小時。一般而言,在節目播出周期上,雜志節目通常為周播、月播,個別節目為雙周播或季播,而板塊節目則通常為日播。
其次,在節目內容上,雜志型節目的內容結構更加強調緊湊,且重點突出,一般針對某一特定受眾設計內容,專業性較強;板塊類節目的內容結構相對松散、自由,受眾范圍更加廣泛,以普羅大眾作為收聽對象,不強調和追求受眾的特殊性,因而節目內容來源更加寬泛,表現形式也更加多樣,節目的專業色彩相對較弱。
因此,這兩類節目的核心區別主要在于:節目的受眾定位和內容的專業化程度,而這兩者又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按照這個判斷,我國現有的大部分板塊節目是較為成熟的,問題明顯的主要是“雜志型節目”。主要問題是:受眾定位模糊,專業化程度較低,仍停留在板塊式節目階段,所以這些節目的概念區間以“雜志類”、“類雜志型”或“準雜志型”的描述要更加準確。
在電臺已經進入類型化競爭的時代,在頻率已經開始嘗試輪盤式運作的環境下,節目類型的設計因為影響全局,所以應當立足細處。某些模糊乃至錯誤的觀念在一個節目上的影響可能是微小的,但是當大量的節目出現這樣的問題時,就會其負面效果不容忽視。讓不準確的、錯誤的節目認知傳遞并放大、擴散,影響頻率整體內容生產與制作的精準,也會破壞節目整體的高效率運轉。
三、雜志型廣播節目的設計
通過目前國外成熟的雜志型廣播節目研究和我國較為典型的雜志類廣播節目樣本入手,我們可對雜志型廣播節目的基本構成與節目形態進行歸納與探析。決定和影響雜志型廣播節目構成與形態的要素主要包括:
1.節目定位與主旨
一檔雜志型廣播節目區別于其他類型的節目,特別是區別于板塊節目的顯著標志,就是其明確的受眾定位、節目定位以及由此帶來的節目主旨的確立。如一檔以“科技前沿”作為節目定位的雜志型廣播節目,其受眾定位一定是那些關注科技發展的聽眾,并以此作為節目主旨,其后續內容的選擇與編排也應以該主旨為核心。
北京人民廣播電臺2001年創辦開播的《感受北京》(Touch Beijing)是一檔較為典型的英語雜志型廣播節目。受眾定位非常明確,主要是在京的外國人,其中包括長期在京工作、生活和學習的,也包括來京短期旅游、出差的。該節目旨在為受眾提供一個直接了解北京發展變化的有聲渠道,成為聽眾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窗口。
2.內容的遴選、編排與串聯
雜志型廣播節目的內容具有顯著的綜合性和廣泛性,因此在節目內容的選擇上,首先應當注重內容的多元性,體現節目融新聞、知識、娛樂、服務等于一體的特征。但同時更應注重節目內容的專業性和受眾的專屬性,即針對節目特定受眾設計節目內容,進行深度挖掘與解讀。
內容編排需要一定的原則與技巧。一方面,應當保持整體風格的一致性,與節目主旨和定位契合;另一方面,不同部分的內容應當彼此相互關聯,同時又沒有重復堆砌之感。
將豐富多樣的節目內容進行串聯,既需要對內容進行深度解讀和恰當排序,又需要在串聯方式上注重自然、美感與獨特風格的體現。例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早間新聞雜志型節目《新聞縱橫》,早7點至8點的重點在于“問”,問“昨夜今晨有哪些最新消息”,新聞當事人、知情者、專家、觀察員對焦點事件和熱門話題從不同角度進行解讀;早8點至9點的重點在于“追”,關注財經、市場、民生、面孔、幕后、體壇、天氣等?!白贰敝赜趯π侣勈录纳疃确治雠c拓展。這種編排和串聯方式擺脫了按照新聞價值進行內容排序的套路,使節目呈現富有節奏的變化感。
3.播出時間的選擇
雜志型廣播節目播出時間的選擇包括兩方面,一是節目的播出時段;二是節目內部子欄目的播出時間。
節目播出時段的選擇要將著眼點放在受眾身上,應與受眾的收聽習慣相一致。如一檔面向家庭主婦的雜志節目,上午10點和下午3點是最佳的播出時段。而一檔面向上班族的新聞時事雜志節目,早上7~9點播出無疑是最理想的。
在節目內部的時間分配上,應當制訂更加嚴格的播出時間表。在不同節目時段選擇合適的主持人和恰當的節目風格,播送專業性較強的節目內容。由于聽眾持續收聽一檔廣播節目的時間不會很長,聽覺容易疲勞,不易集中注意力,因此對于播出時間較長的雜志型廣播節目,子欄目時間不宜過長,應中短為主,穿插配合,并注重話題的及時轉換。
例如,《新聞縱橫》在整體節目的播出時間上選擇了早上7~9點的早間黃金時間,能夠充分滿足特定受眾對于新聞及服務信息的需求,也符合聽眾主體的收聽習慣。在節目內部的時間分配上,“問熱點”、“問當事人”等各個部分的時間都控制在3~5分鐘之內,話題不斷轉換與前進,力圖保持住聽眾的收聽興趣。
4.聲音要素的組合
廣播是聽覺媒體,訊息通過有聲語言、音響和音樂來傳遞與表現。在雜志型廣播節目中,聲音要素的組合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多數時候是“語言+音樂+音響”的不同組合。
(1)節目版頭音樂
由于廣播節目的收聽具有很大的隨機性,聽眾可能會在初聽時無法清楚辨認某檔節目或某部分內容。此時個性鮮明且為聽眾耳熟能詳的版頭音樂,既能夠迅速抓住聽眾的注意力,又能使節目內容與之前的節目區分開來。與此同時,版頭音樂的風格應當體現出節目風格,或輕松或嚴肅,在某種程度上對節目內容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也能在聽眾中迅速營造出一定的情緒氛圍。版頭音樂的選擇盡量避免使用陳舊、過時的音樂,應當緊跟時代潮流,注重音樂選擇的質量和品位。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聽眾對節目的整體評價。
(2)錄音素材
雜志型廣播節目中出現重要新聞、現場報道等內容時,可以選擇使用錄音素材來表現,如記者從新聞現場發回的報道、聽眾提供的現場目擊者描述或以個人回憶的形式講述當事者的親身經歷等。這些素材的使用會使節目內容更加豐滿和多彩。
(3)訪談與討論
在雜志型廣播節目中插入訪談與討論,特別是針對某一話題的“街頭民意”的聲音、現場嘉賓的簡短討論等,都會使整個節目在風格上更加突出,提升內容水準。同時,節目結構安排上會呈現靈活多樣的特點。
(4)音樂
音樂是實現雜志型廣播節目多樣性的重要元素。它既可以作為節目內容,也可以作為有力的補充來闡述主題,或在不同段落之間起到連接的作用,實現更好的過渡。音樂也可以給聽眾留下更多的時間來思考節目的話題。
(5)音響特效
與音樂相同,音響特效或現場自然同期聲的加入,會使節目生動豐富,傳播效果遠好于單純的語言表達。比如討論教育問題時加入學校操場或課堂活動的同期聲;對車禍的報道中加入救護車的聲音,都會使原本平淡無奇的節目內容變得令人印象深刻。
(6)主持人
雜志型節目的主持人是一檔節目取得成功的關鍵環節,也是節目建立獨特風格的最重要因素。主持人直接與聽眾進行交流與溝通,主持風格的確立以及節目風格的塑造,都是在這種互動溝通中逐漸形成的。因此,雜志型廣播節目的主持人應當相對穩定,這樣才能在主持人與聽眾間建立起基于“喜愛”與“信任”的密切聯系,節目風格才能在相對穩定的發展中真正建立。而“相對穩定”周期的標準,國外電臺通常至少是三到六個月。
由于雜志型節目內容的專業性,節目主持人需要對某一專業領域知識有較為深入的掌握和積累,能具備獨特的觀察視角和理性的思維方式;同時具有良好的廣播職業素質,能夠不斷加強對節目整體的駕馭能力和掌控能力。制作人可以將一位專家打造為專業的主持人,卻很難將主持人改造為專業領域內的權威人士。所以主持人要付出辛勞,不斷提升自己的思維水平,擴大知識儲備。在此基礎之上,主持人要注意自身個性化風格的培養,使其成為一檔雜志型廣播節目中亮麗而獨特的標志。
四、結語
節目形態是構成廣播節目的各種形式要素依照不同的組合方式、不同的功能指向,而最終形成的節目的存在形態,具有穩定的外部形式和內部構造?!靶螒B”可被理解為一種“約定”,通過結構性的要素,體現對形態所存在的那個時代的重要觀念的關注。
廣播節目形態是電臺組織傳播活動的基本單元,是與節目內容相對應的表現形式,也是節目制作方式的核心標準之一。因此,只有廣播節目的構成要素與節目形態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才能共同發展為一檔完整且優秀的廣播節目。
相比電視媒體,雜志型廣播節目受到的娛樂化沖擊要小一些。不過,廣播依然面臨來源于自身快速變革與發展的強烈訴求。音樂廣播大量崛起,新聞廣播面臨升級或轉型,這迫使電臺重新審視這種在世界各地的電臺中廣為采用的流行的節目形式。雜志型廣播節目在內容編排、聲音要素、主持風格方面都有其獨特的傳播優勢。如何讓它更貼近現代社會的節奏,更符合當今受眾的新的需求,這是雜志型節目的策劃和編排人員所面臨的新的問題。
(本文編輯:劉逸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