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微博“碎片化”的“癥候學”與正面價值之爭。彭蘭在《碎片化社會背景下的碎片化傳播及其價值實現》中提出,建立在碎片化社會基礎上的微博信息碎片化代表著傳播模式的變革,其正面價值的發揮通過“全民投票”的信息碎片篩選機制、“自組織”內的信息碎片優化機制、專業媒體的碎片整合機制三種途徑得以實現。這為客觀、全面看待微博的碎片化特征提供了新的視角。
其二,微博的“私域”與“公器”之爭?;ヂ摼W人、媒體人及學者都加入了思考的行列,形成了“微博媒體說”與“微博社交網”及“微博融合說”三種觀點。曹國偉認為,在中國,微博的媒體屬性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會非常強。在李開復看來,微博是革命性的媒體,但應兼顧社交屬性。喻國明提到,微博是對傳統媒介自身功能不足的反彈,本身具有巨大的媒體功能,是真正意義上的個人媒體。微博作為自媒體的一種,同樣出現了媒體的自我審查等問題。與此同時,微博更具社交屬性的觀點也得到了相當多學者的支持。
其三,微博的“實名制”管理之爭。這場爭論的焦點依然在于如何在信息安全與自由之間尋找平衡。實名制的擁躉者強調匿名制對信息安全帶來的負面影響。他們認為,實名制管理將成為“微博信用體系建設的發端”。而反對者則分析了實名制侵犯隱私的可能和造成對公民表達權的侵害。值得反思的是,反對實名制多被冠以普通網民的名號,甚少學者明確支持此觀點。
(黨生翠文,摘自2011年12月31日《中國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