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的出現和普及,使傳播發生了顛覆性的變革。為了應對由于新媒體的出現而產生的新問題、發生的新變化,以便在融媒體環境中發展壯大自己,國內廣播人都在不斷思考與探索。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以集團副總編輯李靜為組長、以廣播四套頻率及“中國時刻網”的相關人員為成員的學習小組,為此于2011年4月中旬前往現代傳媒高度發達的英國學習取經。
以下幾篇文章就是深圳廣播人學習考察英國傳媒的思考,它們從不同角度分析解讀了英國媒體整合融合的取勝之道,希望能給國內同行們帶來啟示。
——編者
摘 要:在英國短暫的學習期間,筆者重點聽取了英國傳媒系統與政策、英國新媒體發展現狀、英國著名電視欄目及研發系統的介紹,了解了英國主要廣播公司的運營理念、廣播公司的新聞價值與娛樂理念、廣播電視節目的主要樣式等。英國之行令我們深深認識到,做先行者,搶占先機,從而一步領先,步步領先,是英國媒體引領業界,成為世界各地業者紛紛仿效的主要原因,也使他們能夠從容應對新媒體環境下的復雜情況。
關鍵詞:洞察力 研發力 創造力
廣電多媒體 發展策略
一、英國廣電傳媒的最新動態
News Room(新聞中心)。BBC新近成立了一個新聞產品集中生產的部門,采取的是一種新型的新聞產品的生產模式。這個名為“News Room”(新聞中心)的機構,把廣播、電視、網絡媒體中的新聞部分進行物理合并,合署辦公,所有采編人員聚合在一起。“News Room” (新聞中心)實行記者統一管理,全媒體運作,統一稱作“BBC記者”,接到采訪任務之后,就是為BBC所有媒體供稿,而不再只拘泥于某一媒體形態。
iPlayer(多媒體下載播放器)。BBC自行研發的一種多平臺媒體下載播放器,網友可以在有關界面上實時收聽或下載收聽過去一周的廣播電視節目。通過這個系統,可以讓人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聽或看節目,這完全改變了人們定時定點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節目的習慣,受到了網友的熱烈追捧。到2010年12月,在iPlayer下載節目的次數達到1.45億次。其中,72%(約1.21億)來自電腦,16%通過數字有線電視,5%來自PS3游戲機,4%來自手機。電腦下載中,74%下載電視節目,26%下載廣播節目,平均每天150萬用戶,其中110萬電視用戶,32萬廣播用戶,5萬兩者兼之。
網臺互動節目。BBC開設了一個多媒體平臺互動欄目:World Have Your Say(世界聽你說),在廣播、電視、網絡、社交平臺聯合制作。討論題目來自聽眾建議,并在BBC英語新聞網站同時推出網上論壇,BBC國際臺英語廣播每天播出半小時節目,BBC世界新聞電視也每周制作一檔節目。在節目以外,網友可以登陸有關欄目的Facebook、Twitter、Blog及網上論壇頁面繼續討論。
AV Custom-Tailor(音視頻定制)。網絡音視頻定制在英國比較普遍,訪問BBC網站的人們既可以在線收聽,也能夠回放廣播電視節目,還可以索取節目內容精華,這些都是免費的。這種對音視頻文件的索取制,充分顯示了交互雙方服務及消費習慣的變化。
Community Radio(社區廣播)。社區廣播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城鎮人口,以一種“特定的年齡層和有特定興趣的聽眾層為對象”,“密切聯系本地區實際”,以地區性服務為宗旨。服務對象更明確,如,少數民族、年輕人、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士、軍人、老人,等等。2005至今,5年多時間里從幾家增加到120多個有執照的社區廣播電臺。如此的發展速度和規模使社區廣播成為英國廣播電臺界的第三大力量。
DAB(數字廣播)。英國政府計劃到2015年底,所有國內電臺只用數字廣播。為了這個計劃的順利實現,政府發起了一項有關老舊收音機回收的提議。如果購買數字收音機的顧客可以交出自己模擬信號的老舊收音機,那便可以享受20%的折扣。
Social Media(社交媒體)。社交媒體是人們彼此之間用來分享意見、見解、經驗和觀點的工具和平臺,現階段主要包括博客、論壇、播客,等等。社交媒體在英國使用非常廣泛,如Facebook、Twitter等,人們已經養成了經常訪問這些網站的習慣。英國媒體利用社交媒體刊發節目單、預告節目內容、介紹宣傳節目、發行節目內容、反饋調查以及獲取信息來源、篩選受眾上傳的節目,等等。
iReport(公民記者)。公民記者可以隨時將自己認為有新聞價值的新聞素材通過搜集、整理、加工、編輯,制成各具特色的新聞產品,然后通過個人網站或博客、播客、移動終端等發布出去。BBC在2000年推出的iCan公民記者網站(現改名為Action Network),也指導民眾如何寫新聞、如何向官方索取資料,還提供平臺讓志同道合者聚集起來。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培訓主任葛里斯估計,目前“公民記者”與專業記者的比率是200對1,數目之多,可想而知。如2005年7月7日在英國倫敦發生的地鐵和公共汽車爆炸案,在爆炸發生后很短的時間內,就有各種類型的博客發布了爆炸現場的圖片、錄像片段,以及現場親歷者的所見、所聞、所感。而這些都是當時遠離現場的專業媒體和采編人員難以做到的。
“公民記者”在歐美很多國家都有很突出的表現。最近的一個事例是:最早報道基地組織頭目奧薩馬·本·拉登(Osama Bin Laden)被擊斃消息的并不是各大傳統媒體巨頭,而是微型博客Twitter,它比傳統媒體的報道早了20分鐘。
“公民記者”的出現為傳統媒體提供了稿件的多樣性,但媒體在選用這些報道時一定要慎重,需要認真甄別(比如,真實性、傾向性、版權等)。
二、英國媒體在融媒環境下的取勝之道
做先行者,搶占先機,一步領先,從而步步領先,是英國媒體引領國際傳媒業,并成為大家學習模仿目標的主要原因;而且,這也讓他們能夠從容應對新媒體環境下的復雜情況。
1. 觀念超前,折射出精準的洞察力
以BBC為例。英國廣播公司(BBC)成立于1922年,主要通過征收執照費和廣播器材的銷售利潤支撐財政運轉,基本屬于半官方的廣播公司。在英國廣電媒體中,BBC迄今保持著統治地位,收視率在人口的30%以上,收聽率達到了人口的56%,在全球擁有1.2億聽眾。
公營機構,不播廣告。BBC完全不參與廣告市場的競爭,三位一體(廣播、電視、網站),引領同業。而就是這樣一家日子很好過的危機感并非那么強烈的老牌傳媒帝國,近年來卻不斷變革創新,盡最大力量地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它對市場有著高度的敏感度,能夠準確把握媒體的發展方向,全媒體發展,全方位傳播,使自己一直處于開發應用科技新成果的前沿,始終引領世界廣電多媒體的發展。
通過BBC發展多媒體的大事記,我們可以清晰地感知他們不停步發展的脈絡:
·BBC英語新聞網創辦于1997年,初期也是獨立運作(當時,現今的門戶網站搜狐、新浪等都還沒有建立)。當時,網站除了自己采寫網絡新聞,只是電視及廣播內容的另一個展示平臺。另外,不少BBC廣播和電視節目也紛紛開辦網站。
·2007年,BBC進行多媒體新聞的架構改革。
·同年11月,BBC成立多媒體新聞中心,合并了原有的廣播新聞部,電視新聞部和網絡新聞部。
·駐外記者也接受多媒體新聞報道的培訓,并開始同時為電視、廣播和網絡報道新聞。
·記者除了報道新聞外,也要寫博客和手記等供網站發表。
·所有記者出外采訪,需同時帶備錄音機,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機和數字攝錄機。
·海外記者站也進行技術升級,確保傳輸多媒體內容。
·2010年,BBC推出iPad和iPhone應用軟件。
·2011年,BBC推出Android應用軟件。
·2011年,BBC與Samsung合作推出Connect TV服務 (網絡內容與電視合二為一)。
·2011年,BBC與其他合作伙伴聯手推出My View網絡電視服務。
·2012年倫敦奧運,BBC希望推出手機多頻道視頻直播服務。
2.技術先行,反映出持續的研發力
運用高新技術,形成各種媒體共存、互補、融合、創新的基本生態。傳統的傳媒機構面對不斷更新的科技手段,在經歷了最初的困惑之后,也看到傳媒業實際面臨著新的、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這個機遇就是傳統傳媒與互聯網、移動終端、數字電視等新技術的融合。媒體要順應發展,積極創造融合的新形式。從英國傳媒市場看,紙媒體幾乎毫無例外地進入了網絡版,形成了跨網絡的媒體。一些傳媒集團旗下不僅擁有紙媒體,還有電臺、電視臺、網絡等媒體,其傳播手段綜合多樣,文、圖、聲、影、網全面覆蓋,互動性、個性化突出。英國媒體目前大都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數字化工作流程,包括設備更新、音視頻傳遞軟件研發、內容生產獲取、數字化存檔、系統性歸類等。
功能極為強大的內網。在BBC,有一個功能特別強大的內網,集合了多種操作平臺。業務人員只要打開這個內網,就擁有了做節目所需要的所有的工具、內容及各種平臺。比如,這里是記者稿件分發的平臺,也是資訊信息的集散地。這里有編輯記者在各種不同平臺分發的稿件,也有各大通訊社的同類內容的報道,甚至還有競爭對手的網站鏈接,這里也是采編溝通合作的平臺。記者有什么素材,打算寫什么稿件,采訪心得,編輯需要什么內容,都可以在這里交換,互通有無。
云計算。這是谷歌提出的一種新理論。這種新技術強調的是以后不需要我們自己的移動設備來儲存數據,而是通過遠端的服務器把所有的數據都存儲起來,可以提高移動設備的性能。移動設備能夠越做越小,移動性越來越強,而且移動設備能夠實現軟件自動更新,通過遠端服務器的維護就能完成。
這種技術在媒體上應用之后,不僅會對內容生產環節產生很大影響,而且對于內容的發行也將有很大作用,它將打破地域、人緣的限制。BBC在電視節目制作中試行了這種技術,他們首先設計了一個網站,在網上公布了所需節目的樣式要求,地球上任何地方的獨立制片公司都可以訪問這個網站,也都可以根據要求提交自己制作的節目,委托人與被委托人甚至不用見面,就能夠看樣片、提要求,完成節目的策劃制作。
元數據。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管理和訪問大型數據集的復雜性已成為數據生產者和用戶共同面臨的突出問題,數據生產者需要有效的辦法來組織、管理和維護海量數據。元數據作為描述數據的內容、質量、狀況和其他特性的信息的作用已變得越來越重要,成為信息資源(媒資)的有效管理和應用的重要手段。它使內容的存儲、管理、利用更有效。
四屏戰略(Four Screens Strategy),即電視、電腦、平板、手機屏幕四個終端。屏幕無處不在,媒體要研究內容的傳輸、分發手段。
英國媒體的節目內容數字化分發模式:原始數據經過整合打包之后,通過媒體資料庫按照媒體不同的要求分發到各個展示平臺,同時推出電子節目菜單(EPJ),受眾可以根據不同的接收終端來索取節目內容。
技術帶來了收聽收看習慣的變化,使得接收音視頻信號變得越來越便捷和個性化。
3. 內容前瞻,彰顯出時尚的創造力
不管技術如何發展,都是為了內容更好地傳遞,內容為王是媒體間競爭的根本。不論報紙、廣播還是電視都應該在自己的內容上多下工夫。
廣播電視如今仍然是世界上值得信賴、有較大生存和發展空間的傳媒。其信息具有可信性和權威性。因此,無論是在數碼還是非數碼平臺上使用該信息,都會體現其價值和重要性,也都會得到受眾的選取和支持。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只要找準立足點和突破口,發展空間仍然很大,關鍵是要有自己的特色,定位明確精準,內容為受眾所認可,做到內容一次采集、多格式生成、多介質發布,英國媒體近年來區域性、地方性和專業性發展迅速也證明了這一點。
新聞全媒體運作。一人多能(能為各種媒體供稿,能操作各種媒體所需的采訪設備),一魚多吃(采訪的素材能由多種媒體采用),分散生產,集中處理,極大地實現了新聞資源的統籌使用,避免了人力資源的重復浪費。
成為全球原創節目孵化基地。在英國,有專業機構、專業人員研究受眾心理、需求,研究世界各地的電視節目,專業制作公司為受眾量身定做他們喜聞樂見的節目樣式。這既是在創造出具有時尚感的節目,也是在創造時尚,同時還創造豐厚的經濟收益。每年都有大量的節目樣式產生,每年也都有大量節目樣式的版權被來自世界各地的電視臺買走,在當地成為熱播的節目。比如,我們如今熟知的《超級女聲》(湖南衛視)、《舞動奇跡》(湖南衛視)、《我們約會吧》(湖南衛視)、《中國達人秀》(東方衛視)、《唱響中國》(遼寧衛視)、《中國夢想秀》(浙江衛視)、《誰敢來唱歌》(江蘇衛視)、《明天就出發》(東南衛視)等國內熱播的電視娛樂節目都是英國原創、國內引進的,甚至中央電視臺也列在買家之列,如《墻來了》。
把紀錄片拍成肥皂劇。紀錄片娛樂化,通常選擇一些鮮為人知的領域(如垃圾處理公司、產房)、不受關注的群體(如考車牌一族、又肥又胖的吉普賽人的婚禮)作為記錄對象,伴隨式拍攝,在大量的素材中精剪出具有沖突、戲劇性的內容,用視覺沖擊力、情節懸念,突出展示人物性格特征,揭示人性,滿足人們的好奇心理,激動人心,讓人欲罷不能。這種節目樣式在英國非常流行,被介紹到美國之后,如今也已經成為了美國電視臺真人秀娛樂節目單上主打的節目類型。
把成熟的廣播節目改變成電視節目。在BBC有一些成功的案例。通常是喜劇節目、情景喜劇、益智游戲類節目等,因為廣播節目成本低,有好的點子就先在廣播上做實驗,成功之后轉化成電視版本。如,《101房間》(ROOM 101)、《英國小市民》(Little Britain)等,在搬上電視之前都是在當地收聽率極高的廣播節目。
三、結語
目前,三網融合為中國廣電行業多媒體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極大的想象空間,我們應該抓住機遇,乘勢而上。
對新技術的把控和駕馭能力決定了一個行業發展的未來。相信隨著三網融合的日益實現,新的技術、新的傳播方式必然使廣電傳媒邁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三網融合將使原有的界線被打破,帶來內容生產的全面數字化,極大地豐富各種內容的終端和載體,使內容的傳播渠道更加統一、便捷、高速,這將給廣電傳媒在文字、動漫、音視頻等方面帶來更多機會。
洞察力造就好的觀念,這是廣電事業成功的前提;
研發力造就好的技術,這是廣電事業成功的保障;
創造力造就好的內容,這是廣電事業成功的關鍵。
(作者李靜為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
黨組成員、副總編輯,
胡凱為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
新聞頻率副總監)
(本文編輯:劉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