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社會,由于傳播技術的發展,受眾的需求增加,新聞傳播已經開始打破傳統的單一平臺的限制,出現多種媒體融合的趨勢。英國BBC在這方面較早進行了探索,通過改革組織架構、開發強大的技術平臺、科學設計工作流程,實現了廣播、電視與網絡三個平臺的新聞的融合,資源的利用更加合理,新聞的傳播更加高效,媒體的競爭力得到加強。這對于目前國內的媒體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關鍵詞:新聞資源整合 媒體融合 BBC 架構 流程
一、改革的背景與原因
隨著現代傳播技術的發展,新聞傳播的平臺呈現多樣化趨勢,傳統的廣播電視正面臨網絡的沖擊,受眾出現分流。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媒體開始探索將傳統平臺與新興平臺加以融合,實現新聞資源的整合利用,并從中尋找新的發展契機。英國BBC的新聞改革給我們提供了借鑒。
如前文所述,2007年11月,BBC開始進行多媒體新聞的架構改革,合并了原有的廣播新聞部、電視新聞部和網絡新聞部,使原本各自獨立的三個平臺整合成一個平臺,共同辦公,共享資源。整合后,各種資源的利用更充分,人員的協調更加高效。
BBC旗下資源龐大,整合的工作并不輕松。BBC擁有8套全國性電視頻道,包括BBC1和BBC2及一些數字電視頻道。對外則有11套獨資或者合資的電視頻道,其中包括在中國三星級酒店和一些涉外小區可以收看的BBC世界新聞臺(BBC World News)。在廣播方面,有10個全國性廣播頻率,50多個地方電臺。BBC還擁有全歐洲最大的多媒體內容網站,同時BBC也是英國最大的媒體產品銷售公司之一。
盡管改革任務艱巨,但卻勢在必行。這是因為:
首先,受眾消費習慣發生變化。過去人們要么看電視,要么聽廣播,要么上網,通常只選一種形式,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受眾會選擇在網上看電視、聽廣播,廣播電視節目中也會涉及到網站的內容,所以要想適應和吸引受眾,就必須加強媒體間的互相融合。
其次,技術進步為改革提供了可能。過去采集到的新聞要按照廣播、電視等不同的格式分別提供給各自的部門,無法共享資源,原因之一是由于技術上很難實現共享,比如將一條電視新聞用于廣播時,很難把音頻部分單獨剝離出來。但隨著廣播電視數字化程度的加深,各平臺互享內容變得具有可能性,這就為新聞資源的整合提供了條件。
此外,還有削減成本的考慮。這與BBC的經營特點有關。BBC的國內節目不播放任何商業廣告,其主要經濟來源是英國公眾繳交的電視執照費 (TV Licence Fee)。每年BBC收取的電視執照費有限,因此需要降低成本和削減經費。整合新聞資源,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節省人力成本,但這只屬個案的考量,因為世界主要媒體中收取營業執照稅的只有BBC。
因此,無論是從外部客觀環境來講,還是BBC自身的發展需要,通過改革實現新聞資源的整合與媒體的融合都是必需且重要的工作。
二、改革后的架構
想要順利實現新聞資源的整合與媒體的融合,需要與之相匹配的組織架構與工作流程。BBC的新聞改革也正是從此入手。(注:按BBC新聞中心的慣例,以下所提到的“新聞”,是指短的純粹的新聞,比如我們的早午晚或整點新聞,而“節目”是指長的帶有評論調查性的新聞節目,比如BBC廣播中的《新聞1小時》,電視的《新聞之夜》等。)
改革前BBC的新聞部以新聞采集部門(記者、攝像及部分編輯)為核心,該部門負責提供新聞素材。電視、廣播、網絡三個平臺相互獨立,每個平臺內有各自的新聞和節目及技術部門,負責節目的制作和播出,即劃分的標準是媒體的形式。新聞采集部門為三個部門分別提供各自所需格式的新聞和節目素材。三個平臺之間資源不互享。改革后仍以新聞采集部門(News Gathering)為核心,但是將原來各自獨立的廣播、電視、網絡三個平臺整合起來,把三個平臺的新聞,包括需要的技術、外聯等拿出來集合到一起辦公,成立新聞編輯部(News Room),負責“短新聞”的制作輸出。把節目及所需的技術、外聯集合在一起辦公,成立節目部(Programmes),負責時政節目的制作輸出。因為在新聞和節目兩個大的框架里,廣播、電視和網絡所需的素材內容類型相似,從技術上實現互享也越來越輕松,所以新聞采集部(News Gathering)采集到的素材就可以同時供給它們使用。采訪部、編輯部和節目部這三個部門由新聞中心主任總負責。在新聞中心主任的統一指揮下,下轄的三個部門有著各自詳細的工作分工和人員分工。如新聞采集部主要負責新聞素材的采集。主任下設兩名副手——財務和總編輯。總編輯下設三部門——世界新聞總編、英國新聞總編(下設專題新聞小組,如教育小組、醫療小組、文化小組)、財經新聞總編。詳細情況如下圖:
新聞編輯部(News Room)主要負責新聞的制作與播出。負責人下設有網絡編輯部(分設國際新聞和英國新聞兩個網編部)、廣播新聞部、24小時新聞部、早間新聞部、世界新聞部和技術部門。
節目部(Programmes)主要承擔評論性、調查性新聞節目的制作與播出。下設有廣播節目部、電視節目部、互動部(網絡節目部)、時事新聞部。具體分工如下:廣播節目部負責長時間播放的廣播節目,如《新聞1小時》。電視節目部負責新聞、體育類節目。如《新聞之夜》等?;樱ňW絡節目)負責節目部節目在BBC主頁上的更新。時事新聞部負責全景節目。即紀錄片式的和帶有分析調查性的節目。由于擁有高知名度的節目,因此部門有專人負責更新網站相應內容。
三、改革的具體措施
理順了組織架構之后,BBC從物理、技術、流程三個方面采取了新的措施,如集合辦公、建立高效的內網、策劃先行,成功實現了新聞資源的整合與媒體的融合。
首先,從物理上將三個部門放在同一個地方辦公。BBC原來的工作格局是廣播、電視、網絡有各自的辦公場所,人員之間往來不便。改革后,BBC新聞中心采取了開放式的辦公場所,將廣播、電視及網絡的工作人員集合在一個場所,方便工作中的溝通與交流。同時通過新聞稿件動態管理系統使得各部門、各節目的工作人員能統一及時地了解到新聞資源的利用情況、節目播出的狀態等。在辦公場所中,一定區域內會設置懸掛的滾動幕,及時顯示相關的信息。
其次,采用關鍵的技術支撐——BBC Journalism Portal。所謂BBC Journalism Portal系統,簡而言之,就是能夠滿足BBC記者編輯工作所需的所有功能,包括能夠實現媒體融合的內網。不同于我們國內一些傳統的內網(OA),它的功能非常強大。
BBC Journalism Portal系統實現了最新資訊的集合。在網站首頁最上方是最新的或突發消息(Breaking and Latest),可以是來自BBC的,也可以是來自美聯、路透的消息。以前BBC的網站上是看不到新聞及時更新的,但現在做到了,網站和電視的更新是同步的,使得記者可以最快地獲取消息源。在BBC Top Stories欄中,主要是BBC自己的新聞和節目。而在Competitors一欄中,BBC員工還可以看到競爭對手在報道什么,如CNN、天空電視臺、《衛報》、《紐約時報》等最新的消息。
BBC Journalism Portal系統可以實現BBC員工之間的信息共享與工作調度。網站提供了聊天室功能,所有記者有權限進入,BBC以外的人員不可進入。通過這一功能,廣播、電視和網絡的記者編輯可以打破平臺限制,互通互享新聞線索。如有記者表示剛剛寫了一篇有關某某的報道,你們可能感興趣,很快有其他記者表示,剛剛采訪了他姐姐……接下來還有記者不斷更新日本核泄漏的采訪計劃。BBC每個人在追蹤什么線索,對什么感興趣,可以從這里及時地了解到。此外,編輯也可在此根據隨時更新的線索,對自己外派的工作人員進行工作提示和分配。
BBC的這個內網還提供了瀏覽全球主要地區當地媒體報道內容的服務。例如,在亞太區,會顯示當地媒體用印尼文、越南文、中文三種語言的新聞報道。這部分內容外包給谷歌制作,已翻譯成英文呈現在網站上,這樣就方便記者可以了解當地的新聞熱點與報道內容。
BBC的內網還實現了對衛星采訪車的調派與指揮。在英國大倫敦區有150輛左右衛星車,它們平時都處在流動的工作狀態。內網可以即時顯示它們所處的位置、車的編號、車載電話號碼及工作狀態。如果有突發事件時,可以最迅速有效地聯系和指揮衛星車。
因此,可以說,這個內網是實現了資訊的全面收集與共享、任務的管理與分配、人員的溝通等幾乎工作中可用到的所有功能。它像是一個“大池子”,所有的成品與素材都被“扔”進來,人們可以各取所需,之后又不斷地產生出新的產品,使得網站中的內容不停更新、豐富。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記者即使在公司之外,依然可以使用該內網,這就意味著通過手機等便攜終端設備,記者、編輯都可以最快速地獲取和發送信息。
最后,建立科學的工作流程設計。在流程設計上,BBC考慮到日常的新聞報道與突發事件的報道兩方面。但這兩方面首要的環節都是策劃先行。為了實現整合,BBC新聞中心要求可以計劃的新聞報道必須要進行提前的策劃。報道前,廣播電視和網絡一起策劃,一起商討如何做新聞,協調記者和稿件的使用。不允許出現電視新聞制作好以后,再決定要不要做成廣播新聞的情況。比如,2011年BBC為英國皇家婚禮進行策劃時,就召集多部門一起開會,決定不同的頻道、頻率及網站在不同的時段圍繞這一內容將作哪些節目,時間、人員如何協調分工。再比如,BBC中文廣播記者去采訪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時,首先做中文錄音采訪,但同時還要按之前的策劃,在現場再做一次英文錄像采訪,為BBC國際新聞網站提供視頻。
日常工作流程設計如下:
1.新聞中心主任領頭各部門及主要節目的負責人每天開策劃會,各部門會上報各自感興趣的選題,最終確定選題,協調分工。
2.各部門將采訪需要告知采集部,采集部再向記者分配采訪任務。有時候一般的消息可能只派一名記者進行多平臺的報道,有時會派多名記者提前分工報道。
3.記者做好后上傳到內網,各節目編輯再按各自所需進行編輯、播出。
4.報道播出后當天節目組召開編后會,評估預期目標完成情況。
5.第二天,高級編輯和負責人召開晨會,討論前一天的報道,同時會與競爭對手加以對比:記者所做的報道被內部平臺使用了多少次,被其他媒體轉載了多少次,一方面說明報道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量化的標準。
除了日常評估外,每隔一定時間,BBC還會向受眾發出問卷調查,對新聞和節目做進一步的評估。
當發生突發重大新聞時,BBC有著完備的應對方案與流程,能夠第一時間調動起多個平臺的資源,并盡量實現共享。
1.發生重大突發新聞時,前方記者緊急應對多媒體的報道,強大的后援進行細致分工。從實際工作來看,BBC記者原則上仍分有廣播、電視和網絡團隊,但記者身份并非絕對的清晰,他們都是全媒體裝備的記者,具有全媒體工作的能力。重大突發新聞發生時,離得最近的記者需要先承擔起報道任務。與此同時,BBC會迅速派出強大的后援力量并提前做好詳細分工。如日本大地震,BBC在日本有兩名記者,他們要為三個平臺服務,接受電視廣播采訪,還要寫報道發到網上,但很快后援力量到達,大家開始按分工工作。
2.當前方人力有限時,BBC的做法是先發廣播,發網絡,再發電視報道。這主要是考慮到后勤支持的原因。廣播速度快,成本低。電視需攝像、衛星車。但在無法提供圖像時,電視也可采用電話連線。按BBC記者手冊規定,重大事件發生時,無法提供鏡頭畫面時,記者不可以在報道中進行評論性報道。
3.BBC豐富的新聞來源為突發新聞的大容量大時段報道提供了保障。如:BBC各部門記者的實地采訪報道;BBC駐各地的常駐記者和特約記者的報道;綜合各大通訊社和媒體稿件的報道;BBC特約撰稿人/分析員提供的稿件;向各大通訊社購買的音頻、視頻資料;BBC本身龐大的媒體資料庫;一些BBC內部的專家型編輯也越來越多走向前臺,進行問題的解讀和評析,這也是為了滿足大板塊內容填充的需要。
BBC還充分重視受眾包括社交媒體提供的消息來源。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受眾已經不再只是新聞的接受者,而逐漸變成制作者和傳播者。受眾提供的內容已經越來越成為BBC新聞制作的重要一環,出現了公民記者和公民新聞的概念。受眾的參與豐富了BBC的新聞報道內容,提供了多元化的消息來源。如2005年7月7日倫敦地鐵爆炸,BBC在6小時內收到受眾通過Facebook、Twitter等渠道提供的1000張照片、4000個短信、2萬個郵件和20個錄像。
BBC在工作流程中也設置了必要的后勤保障。總部設有專門的記者調度中心,負責緊急調派記者時協助訂機票酒店、配備器材等,解決記者后顧之憂,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小結
英國BBC集團通過對內部組織架構和工作流程的調整,為新聞資源的整合與多媒體的融合創造了有利條件,通過幾年的實踐證明,這種調整是有效的。在媒體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傳統媒體如何與新興媒體結合,實現新聞資源的共享與傳播,BBC作為探路者,給出了很好的借鑒之道。即:先期物理上的融合是必要的,打破固有的媒體界限,進行人員和機構的重新分配;技術上建立一個可實現信息共享、任務管理等多種訴求的強大內網是必須的,并且員工在單位以外仍可進入使用,才真正具有意義;鼓勵記者向一專多能方向發展,以適應多媒體平臺;重視策劃,并建立使之高效運轉的流程機制。
(作者系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
新聞頻率主持人)
(本文編輯:呂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