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廣播節目形態包括節目的主要構成形式、方式和播出狀態,與節目類型是不同的概念。廣播節目形態的演變受傳播理念、傳播機制、技術條件、受眾需求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節目創新與這些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媒介融合環境下,廣播生態發生了變化,受眾收聽收看習慣和需求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利用新技術條件開發新節目形態成為必然趨勢,節目形態的衍生和創新是推動廣播發展的不竭動力,有利于廣播節目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廣播的影響力。
關鍵詞:節目形態 演變 制約因素
創新思路
廣播電視節目形態是區別于節目類型的概念。中國傳媒大學吳郁教授認為:“廣播電視主持人節目形態,是指節目的主要構成形式、方式及播出的狀態。節目形態與節目形式有關,但又不僅僅指節目形式,它涉及節目外部形狀特征和表現方式,主要指向節目的參與者、節目環境、節目環節、結構方式及播出的相對穩定的狀態。”①這個界定指出了節目形態與類型、樣式的區別,打開了研究廣播電視節目的另一個視角。形態不是形式,它是包括節目內容、形式、結構、參與者和內外部環境等在內的一個整體概念。
在以往的廣播電視節目研究中,我們較多地關注“節目類型”,常常從節目內容、功能、對象角度來對節目進行分類,如新聞類、社教類、服務類、綜藝類、體育類等。隨著廣播電視節目創作和生產的多元化趨勢,廣播電視節目越來越多地呈現模式化、流程化、產品化、品牌化等特征。節目取勝受眾市場的法寶不僅僅靠內容,還要在形式、流程、環節、品牌、主持人等方面進行策劃、包裝和推廣。歐美國家的一些廣播電視公司除了經營廣播電視節目內容,還將電視選秀節目形態作為一種商業電視模板出售給其他國家的電視機構,發揮節目形態更大的商業價值。
單純從節目內容出發去研究廣播節目已經不能滿足日益豐富的節目樣態發展需要,研究廣播電視節目的視角要從內容轉向形態。從節目形態視角來研究廣播電視主持人節目的創作和生產,對于節目可持續發展創新以及廣播電視產業發展具有現實意義和價值。
節目形態有兩個顯著特征:
第一,相對穩定性。節目形態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對穩定的節目編排組合方式,具有區別于其他節目的相對穩定的播出狀態。每一期節目都有相同的欄目報頭、宣傳語、播出時間、創作原則,按照欄目所形成的既定模式進行編輯制作,主持人形象具有一致性,主持人的語言風格具有穩定性,如中央電臺的《新聞和報紙摘要》《新聞縱橫》《小喇叭》《天下財經》等。
第二,動態調整性。節目形態是不斷變化和更新的,從時間縱軸看,節目的舊形態吸取其他節目之長,逐漸演變成一種新形態,并有相對穩定狀態,隨傳播觀念、技術條件的進步和受眾需求變化,又會有逐步的調整改進。從長遠看,節目形態處于動態發展中,現有的廣播節目形態并不是永久不變的,必然隨著內外部環境的變化而繼續演變創新。節目形態演變的方式,有的是選取其他節目的優勢組合或在其基礎上創新而成,有的是由舊節目形態分離、衍生而成。如板塊節目融合了過去的口播新聞、錄音新聞、嘉賓和聽眾訪談、記者連線采訪、音樂等多種節目元素,成為一種單獨的節目形態。
本文將從廣播主持人節目的發展演變來探討廣播節目形態創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 、我國廣播節目形態的演變
廣播自誕生之日起,就有了口播消息、廣播評論、廣播講話、音樂、廣播劇等不同形態。上世紀50年代初,胡喬木同志提出廣播“要學會自己走路”的要求。中央電臺開辦“聯播”和“報摘”節目、廣播教學和對象性廣播專題節目,如《首都報紙摘要》(后改名為《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全國各地人民廣播電臺聯播節目》、《社會科學講座》,以及少兒節目等。
自廣東“珠江模式”之后,廣播融入了大板塊、熱線電話和主持人直播的節目元素,以錄音和口播為主的單向傳播變成有聽眾熱線、短信、網絡參與的雙向交流,產生了許多雜糅和復合的節目形態。熱線電話的使用大大增強了廣播的互動功能,形成一批聽眾歡迎的熱線節目,廣東電臺《今日熱線》、北京電臺《人生熱線》、上海電臺《市民與社會》、深圳電臺《夜空不寂寞》以及中央電臺《午間半小時》、《今晚八點半》等成為聽眾喜愛的名欄目。廣播直播成為常態之后,節目形態進一步優化組合,形成融主持人口播消息、記者連線采訪、嘉賓訪談、聽眾熱線、音樂等為一體的直播或板塊節目,如2008年中央電臺直播節目《汶川緊急救援》、《愛心守望,風雪同行》,以及各地交通廣播的伴隨性節目。
2003年中央電臺經濟之聲“20分鐘聽世界”首創中國大陸財經新聞輪盤式運作。2008年中央電臺中國之聲開創“板塊+輪盤”模式先河,首創新聞頻率輪盤式運作。中國之聲以滾動輪盤為骨架,每半個小時一個輪盤新聞,以早、午、晚、夜四大新聞板塊為支柱,新聞以時間為單位循環,結構不變內容更新,重點節目鑲嵌其中。一旦遇到重大突發新聞事件,立刻打破原有節目安排,開啟應急直播。
經過實踐摸索,廣播產生了一批新的節目形態。除傳統節目形態之外,形成了熱線訪談、板塊節目、直播節目、輪盤新聞等多元態勢。隨著廣播節目形態的演變,廣播節目的內容題材更加廣泛,節目樣態更加靈活多樣,互動性、貼近性和伴隨性大大增強。
二 、廣播節目形態的制約因素
廣播發展到今天,周圍的傳媒生態環境和社會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廣播主持人節目形態的衍生和創新受到廣播傳播理念、傳播機制、傳播技術以及受眾需求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傳播理念從傳者本位轉向受眾本位,節目形態和語態都發生了變化。如新聞評論節目從口播評論文稿到錄音評論,再到聽眾和網民直接參與討論的熱線話題節目,為受眾建立了一個平等的話語平臺,評論話題也由社會重大新聞轉向民生熱點。
寬松開放的政策環境和科學管理機制為廣播節目形態發展提供了空間。制播分離改革措施的嘗試有利于各種文藝娛樂節目、服務節目、教育節目的生產和創新。廣播電視產業化方向帶來傳播機制的變革,這對節目形態發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傳統廣播節目形態的演變,可以說是技術和藝術相結合的產物。比如手機電話帶來了熱線服務型節目形態;互聯網帶來了銀河臺的網絡廣播;視頻的網上運用帶來了北京電臺的視頻廣播。此外,還有各種利用微博、短信資源的節目。在媒介走向融合的今天,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成為新節目形態衍生和創新的一個重要方法。
此外,受眾需求也是影響節目形態的重要方面。隨著經濟發展,有車族增多,交通廣播應運而生,滿足人們在路上的收聽需要,伴隨性節目興起。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促進了新聞節目短、快特點的形成。在信息共享社會,獨家新聞風光不再,受眾更希望了解新聞背后的新聞,深度解讀成為廣播新聞的亮點。聽眾也不再滿足于被動地收聽,而是主動參與,熱線搭起社會溝通橋梁,廣播訪談節目增多,為聽眾建立了一個話語平臺。
當然,影響節目形態的因素還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贅述。
三 、媒介融合環境下節目形態的創新思路
近年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致力于廣播節目樣態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廣泛考察國內外優秀廣播節目樣態,進行專項分析和對比分析,成果顯著。2009年至今每年出版一本《廣播比較研究》,此外還有專門研究廣播節目樣態的電子雜志。節目樣態與本文所論述的節目形態概念基本相同,都是基于廣播節目實踐操作方面的研究。
在媒介融合環境下,廣播面臨其他媒體的挑戰,形勢嚴峻,節目如何創新時時困擾著廣播人。如何開發更新穎好聽的廣播節目形態,需要我們在調查現狀的基礎上,根據受眾收聽行為變化,遵循廣播獨特傳播規律,發揮新媒體新技術的作用,創新理念和機制,產生新思路和新方法,滿足受眾需求,讓廣播保持鮮活的生命力。
1.尊重媒介融合環境下受眾收聽收看行為的變化
在新媒介環境下,很多人的收視收聽習慣發生了改變,廣播人要思考的是:如何根據新的收視收聽習慣,開發潛在的受眾群體,擴大廣播的影響力。
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廣電系學生2011年做過一個大學生收視收聽行為的調查,以合肥地區5所高校107位本科在讀大學生為對象,對他們收聽收看節目的時間、內容、方式、習慣和影響作了數據資料的采集和分析。調查顯示,大學生看視頻節目多,聽音頻廣播少。電視節目主要收視方式是收看網絡電視,其次是在線視頻,收看傳統電視占很小的比例。傳統接收方式與新的接收方式,各有各的優點。傳統的視聽接收方式視覺聽覺效果更好,技術依賴性低,可伴隨性接收。相比之下,新的接收方式可選擇的節目類型較多,更新速度快,廣告少,收聽收看自主性強,個性化明顯,可發表感受和觀點,可自主上傳作品,這種雙向互動功能是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但不方便的是受帶寬影響,網上節目有時會斷斷續續,更換節目要人工點擊。雖有缺陷,但新媒體對于接收行為的誘惑力不減反增。
學生的調查數據雖然有局限性,但能反映目前社會年輕群體在新媒介環境下接收行為的部分新變化。年輕人群的接收行為越來越傾向于網絡和手機媒體。除了年輕人,現在幾乎進入了全民上網的時代,我國有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加入到網購大軍中來,也開始用手機發送郵件、看電視、聽廣播、玩游戲。互聯網給整個社會帶來了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
以頻率資源為單一出口的傳統廣播與當前快速變化的受眾市場存在著矛盾。一是網絡、手機用戶群迅速擴大與傳統廣播聽眾日益分流的矛盾;二是互聯網、手機用戶年輕化、娛樂化,生活方式網絡化,卻很難在網上找到所需的廣播節目,而傳統廣播聽眾老齡化現象嚴重;三是手機廣播某種程度上比手機電視更快捷、實用,而手機音頻節目卻開發不足。
正因為如此,廣播也需要在新媒體世界里尋找曾經流失的老受眾和新朋友,尋找除了頻率之外的新出口,尊重新環境下受眾收聽收看需求,進一步細分市場,開發潛在的目標受眾群體。
2.創新傳播理念,發揮廣播獨特的傳播優勢
伴隨性是廣播得天獨厚的優勢。說到伴隨性,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交通頻率,因為交通頻率在開發車載人群方面極好地發揮了廣播的伴隨性優勢。傳統廣播在編排節目時一般較多地考慮老年聽眾、家庭主婦和車載人群的接收特點,但是傳統廣播的影響力是有限的,電視、報紙、網絡、手機給廣播帶來巨大壓力和挑戰。
目前很多廣播頻率將聽眾鎖定為車載人群,有的地方臺非交通專業頻率也把交通路況信息放在自己節目中播出,這樣一來,勢必造成頻率定位不準,內容重復浪費,車上頻率資源過剩。事實上車載人群只是聽眾市場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因此,專業頻率不宜拋棄自己的頻率定位跟風去爭搶車載人群,否則會陷入惡性競爭,反而造成廣播影響力下降,受眾流失。頻率需要找準自己的定位,去開發除車載人群以外的市場,如開發網民聽眾、手機聽眾,根據這些受眾的收聽習慣和要求,進一步細分受眾群體,為特定人群提供伴隨性節目。
隨著媒體產業的發展,部分聽眾還將變為用戶,廣播節目形態創新從某些方面來說需要更新傳播理念,考慮用戶的需求,更加精準地找到節目的定位。比如是否可以搭建一個網民互動和交流的廣播節目平臺,讓網民在上網過程中享受音視頻世界帶來的快樂和便利。
3.充分利用新技術條件
媒介融合環境下,廣播的傳播工具和接收工具都發生了較大變化,受眾手里的廣播接收終端越來越多樣,技術越來越先進和成熟。新技術的使用將讓老廣播煥發勃勃生機。
如:中國股指期貨上市的首日,中央電臺經濟之聲推出的直播節目《股指期貨揚帆遠航》,就成功地開發了網絡、圖文、視頻、手機終端多形式傳播。編輯以3分鐘為一個單元,把大段內容切割成單條消息,再配上醒目的標題,在網上發布。這種碎片化的信息處理方式不是要肢解信息,而是再分類和整合,適應現代人快速、準確獲取信息的需求。
手機是隨身攜帶、伴隨性強的一種媒介終端。現在很多人沒時間看紙質書籍,一些書店因門可羅雀而關門。這一現象的出現,不是說人們不需要讀書了,而是在方式上會跟以前有所不同,可以讀電子書,也可以聽書。人們閱讀行為的轉變,恰恰暗示有一個更大的聽書音頻市場需求的存在。除了聽書之外,其他節目形態音頻資源的潛在市場需求量也是非常大的,可將聽書音頻節目制作成手機等終端便于攜帶的節目形態,方便人們在不同場合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央廣手機臺等媒體正在開展這類業務。
一方面,從內容提供商的角度來看,廣播創新需要根據新技術特征創造新的節目形態,而不能把傳統的廣播節目形態隨意、粗放地搬到新媒體上。如可以專門為手機或者網絡用戶提供時間短、內容精煉、下載和定制方便的節目,內容可優先考慮兩個方面要素,一是及時實用性,二是娛樂欣賞性。
另一方面,可將廣播現有的內容資源進行二次分類和整合,通過網絡或手機實現二次傳播。尤其是一些音樂、小說、評書、生活服務類節目。如果說電視的視頻下載目前還受流量和帶寬限制的話,那么手機廣播比手機電視的文件小,更容易操作。
綜上所述,節目形態的衍生和創新是推動廣播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創新能力是廣播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在媒介融合環境下,廣播突破困境,傳播渠道從以頻率資源為單一出口,發展成擁有傳統頻率、互聯網、廣播電視網絡、電信網絡的多渠道傳播格局。如何讓廣播和其他媒體相結合的新節目形態獲得長遠的發展空間,很多問題有待我們下一步繼續關注和研究。未來廣播必將因為創新而走向輝煌,成為21世紀更有影響力的媒介。
(本文編輯:莫玉玲)
參考文獻
1.趙玉明主編 《中國廣播電視通史》,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年版。
2.申啟武 《改革開放30年廣播新聞節目形態的演變與發展》,載《現代傳播》,2008年第2期。
3.李幸 《大眾立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