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廣播特寫是新聞,也是藝術。廣播特寫的內容是真實的,形態卻是藝術化的,這樣才能使節目具有強烈的吸引力、想象力和感染力,使所要傳達的內容更有效地到達聽眾心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獲得第15屆(2011年)麥魯利奇獎的短特寫《梯田人家》就充分體現了廣播特寫這一鮮明特征。本期請讀者欣賞短特寫《梯田人家》,以及主創人員代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中心樂艷艷的創作談《七分鐘的敘事與抒情》。
關鍵詞:廣播特寫 聲音的紀錄片
古典再現 過去與現在的對話
2011年5月7~13日,第15屆麥魯利奇獎和往年一樣在克羅地亞的赫瓦爾島(也稱廣播之島)舉行,來自全球各地22個國家的69名代表參加了這個以“古典再現”為主題的廣播節目比賽。本屆共收到參賽作品53個,其中廣播劇19個、廣播特寫20個、短特寫14個。經過為期一周的聽評討論和最后投票,評委們把三個麥魯利奇大獎(Grand Prix Marulic)給了德國、丹麥和塞爾維亞。此外,以上三個類別還各評出兩個麥魯利奇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報送的《梯田人家》獲得的是短特寫類的麥魯利奇獎。這是中國自2006年以來第一次有廣播特寫作品獲得此獎。中國第一次獲麥魯利奇獎的是廣播劇《深山信使》。
獲得麥魯利奇獎的每個作品都有頒獎詞。《梯田人家》的頒獎詞是這樣的:“這個短特寫講述了中國哈尼人和他們傳承了千年的梯田的故事。但是評委從這個不到七分鐘的特寫里發現它簡練的解說背后打開了更多的層面,展現了豐富的內涵。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特寫中高質量的音響和出色的解說。”
2011年接到第15屆麥魯利奇獎評選通知時,已經來不及征集作品、組織創作。按照慣例,遇到這種情況,我們要從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年度優秀節目評選的獲獎作品中選擇作品上報。《梯田人家》進入我的視線。我要求主創人員樂艷艷把原來15分鐘的節目壓縮成7分鐘報送短特寫類,主要理由有兩點:
一、《梯田人家》的主題符合麥魯利奇獎“古典再現”的要求,是傳統的更是現代的,具有鮮明的中國特點,同時又折射出人類共同的價值觀和人生追求。
麥魯利奇獎(Prix Marulic)由克羅地亞國家電臺主辦、歐洲廣播聯盟協辦,創辦于1996年,每年5月在克羅地亞名勝古跡赫瓦爾島舉行,為期一周。與別的國際獎不同,這個以克羅地亞15世紀愛國詩人、民族英雄麥魯利奇命名的國際廣播節目比賽,旨在“古典再現”,即:用廣播的形式展示“古典”的特點、魅力、價值,以及于當今的意義;倡導以創新和多元的廣播手法為聽眾展現各國的古典文學和文化遺產,尋找過去與現代的對話。
主辦者為“古典”下了定義,可以是各種形式的古典文學作品,如詩歌、散文、史詩、劇本及小說等;也可以是邊緣的古典作品,如體現過去時代生活風貌和精神的文獻、墓志銘、信件、口頭文學、傳說、童話、傳記、自傳、歌曲及民俗等。總之,這里的“古典”既指古典文學作品,也包括有文字記載的文化遺產。古典的時間段是指1894年廣播誕生之前。“再現”是指借助古典作品的魅力、吸引力和影響力為現代廣播和聽眾服務,探討適合廣播的新的藝術形式,激勵探尋純粹的廣播表達方式。在此,“古典”只是一種形式,一個出發點,一種挑戰;通過對其吸收和消化,為聽眾呈現地道的廣播藝術作品。
云南紅河哈尼族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墾殖梯田的山地民族之一。千年傳承的哈尼梯田和與之共生的文化不僅是哈尼族生存延續的支柱力量,而且還體現著整個民族對自身生存環境的審視,反映了極高的生態價值觀,具有生態保護和研究的典型價值,是極寶貴的物質文化遺產和精神文化遺產。哈尼梯田是傳統的,更是現代的,是當今人們所追求的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榜樣。哈尼梯田是獨特的,更是世界的,是國際社會普遍認同的可以子子孫孫永遠幸福的生存方式。
二、《梯田人家》具有廣播特寫鮮明的特征:內容是真實的,形態是藝術化的。故事獨特,內涵豐富,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音響真實、細膩,畫面感強;解說平實、內斂,與音響和諧相融。
最早知道哈尼梯田是2005年。當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網絡中心副主任伍剛到云南紅河州掛職鍛煉,他幾次回北京出差,都特意帶著資料到學會找我,興奮地向我介紹哈尼梯田,希望我能組織記者去紅河州做廣播特寫,并去參評國際獎,讓世界領略哈尼梯田的魅力。哈尼梯田震撼我的是其視覺效果,獨特的、壯觀的、柔媚的、綿延的景象。廣播特寫只能用聲音作畫,那畫面是聽眾根據音響在自己的腦海中再創造的。對于哈尼梯田這一偉大的現實存在,音響在表達方式上有其不可逾越的局限。當然,以聲音為唯一介質的廣播特寫具有影像紀錄片不可比擬的想象力和創作的無限空間,究竟能不能把哈尼梯田做成廣播特寫,還要看能不能采訪到有故事的種梯田的哈尼人。幾經考慮,我推薦伍剛與有著豐富廣播特寫創作經驗、兩次獲得國際獎的樂艷艷合作。樂艷艷帶著她的創作小組全情投入。
2010年春天,云南大旱,哈尼梯田卻依舊流水潺潺。廣播特寫《梯田人家》終于產出。
《梯田人家》選取了集哈尼梯田耕種者和哈尼祭司兩種身份于一身的朱小和老人為故事的主人公,用聲音記錄了朱小和在春季大旱期間以傳統的方式祈雨、耕種插秧并在勞動中向年青人傳承哈尼古歌《四季生產調》的情景,展現了哈尼人現今的生活狀態,傳達了哈尼人以傳統的方式在當下生存與發展的信念。
1985年,歐洲廣播特寫之父布朗先生第一次來中國介紹廣播特寫,他告訴我們,“廣播特寫是音畫,是用真實的聲音創造的藝術的畫像”。當時我的筆記本上寫下了這樣的定義:廣播特寫,用聲音創作的紀錄片。廣播特寫是新聞,也是藝術。廣播特寫的內容一定是真實的,形態卻是藝術化的,從而使節目具有強烈的吸引力、想象力和感染力,使所要傳達的內容更有效地到達聽眾心里。《梯田人家》正是如此。
(作者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學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