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推動新聞工作者切實將群眾觀點、群眾路線體現在新聞宣傳實踐中,促進新聞單位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進一步制度化、常態化,全國新聞戰線組織開展了“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本文以丹東廣播電視臺記者劉彤為例,通過分析他深受百姓愛戴的原因,詮釋新時期黨的新聞工作者應有的職業品格、人文情懷、道德風范和精神內核。
關鍵詞:接地氣 有骨氣 揚正氣 聚人氣
從2012年1月16日開始,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等中央媒體連續刊發、播出了遼寧丹東廣播電視臺記者劉彤扎根基層、一心為民的感人事跡,并配發評論;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網絡電視臺、光明網、中國記協網等均在首頁開設專題,集納劉彤事跡相關報道……此前,根據中央領導和中宣部領導的批示精神,中宣部組織中央媒體記者深入丹東,實地集中采訪劉彤。記者們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劉彤站在記者堆里毫不起眼,可是走到社區百姓中間,那種備受歡迎的程度令人感動,老百姓跟他的熱乎勁兒令人眼熱,就像“追星族”見到了明星一樣。
劉彤這個明星的光環,是老百姓給的,因為他是老百姓想見、愿見、見得著的記者,而且是真心給他們辦事的“家里人”。在丹東的大街小巷、村鎮農院,在一個個新聞事件現場和百姓有需求的時刻,大家總會看到這樣一個熟悉的身影:一個相貌樸實的中年男子,一襲夾克衫,一個過時的黑挎包,一輛破舊的自行車,經年累月、寒來暑往,不停地騎行、奔走,他就是被群眾稱為“貼心記者”的丹東廣播電視臺資訊部副主任劉彤。
劉彤的新聞從業經歷非常簡單:1997年調到電臺工作,前10年都忙碌在廣闊的山鄉田野,為農村百姓服務,最近5年則專門從事社區報道,15年來,他始終扎根最基層。跑農村,他能沉下去傾聽普通農民的呼聲,被稱作“農民的嘴兒”;走社區,他會盡心盡力幫助群眾解決一個個實際問題,成了“社區的腿兒”。新聞永遠在路上,劉彤的百姓情結在田間地頭和大街小巷的穿行當中得以凝聚和親近;他的新聞意識經過新聞一線的錘煉得以養成和升華;他的工作熱情在對時代前沿典型信息的把握和挖掘中不斷高漲。
一、人接地氣,文有才氣
有一句話在劉彤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即“只有沉下去,才能抓活魚”。在跑農村新聞的時候,劉彤每年的發稿量都超過1000篇;跑社區的五年共播發民生稿件2600多篇。負責丹東市寬甸縣的報道時,他走遍了所有鄉鎮,最遠的鄉鎮往返一次400公里;在跑城市社區時,他一天騎自行車五六個小時,走遍市內及郊區所有社區。他先后有近百部作品獲得各種獎項,其中14部作品獲得省政府或省記協等省級獎項評比的一等獎。這些沉甸甸的數據是劉彤“人接地氣”的佐證,15年始終沉在最基層和群眾打成一片,是劉彤“文有才氣”的佐證。
有人說,農村最容易出好作品。但如果不愿意吃苦,好作品不會自個兒找上門來。看看這些獲獎作品的題目,就會知曉劉彤走了多少路,吃了多少苦,怎樣地沉下去:《秋訪農家致富經》《山還是那座山》《聽于國民嘮致富嗑兒》《村官下訪的體會》《大水溝村聽民謠》《今年的草莓為啥賣得這樣難》《互聯網上賣鮮桃》《村民現場考村官》《七站八所一扇門》和《畢鐵匠下崗》。
就拿《互聯網上賣鮮桃》來說,1999年秋天,劉彤到寬甸縣長甸鎮采訪,從鎮黨委宣傳委員口中得知當地河口村農民通過互聯網銷售當地特產燕紅桃的新聞線索,他就急著要去現場采訪。但是,鎮政府的車沒在家,一時讓宣傳委員感到很為難。這時,正好有一輛拖拉機要去河口村附近送貨,劉彤謝絕了鎮領導挽留吃中午飯的好意,一腳登上農民兄弟的拖拉機,而后又步行一個半小時到達了賣鮮桃的現場——農民個個頭頂烈日,肩扛著一筐筐剛剛采摘下來的燕紅桃往外地客商的大車小車上裝,客商基本上都是從網絡上得知貨源信息的。農民上網銷售農副產品,這在當時可是天大的新聞。劉彤山上山下忙活了兩個多鐘頭,采訪果農、村干部和外地客戶,沒有吃飯,沒有休息,頂著烈日。采訪結束后他又步行一個多小時,來到長途汽車站,在返回臺里的長途客車上一路構思形成了錄音報道《互聯網上賣鮮桃》。這篇充滿時代前沿典型信息的錄音報道在年度的遼寧省政府廣播獎評選中征服了全體評委,贏得了全票。跑農村,劉彤始終如一地堅持“不當要車和看材料”的記者?!洞笏疁洗迓犆裰{》、《農家漢巧干工藝活》、《愛算計的農民秦世賢》等一篇篇深受農民朋友喜愛的報道,都是劉彤用腳板子一步步量出來的。
社區報道接觸的大多是民生題材,十分瑣碎,可劉彤還是從中不斷挖掘出“金礦”,靠的是親身體驗采訪和帶著問號走下去。《小公章連著大和諧》的報道,他采訪了近20個社區;關注出租車司機他采訪了40多位的哥的姐,錄音整理將近10萬字等等。這背后,都是付出。拿獲得遼寧省政府獎一等獎的系列報道《酸甜苦辣都是歌》來說,2009年三伏天,他挑起扁擔,跟市環衛處城肥站的工人一起掏糞挑糞;跟搬家工人一起爬樓搬運重物;一大清早冒著大雨跟社區保潔員清掏43個樓道口的生活垃圾;頂著太陽陪坐在馬路邊跟找工作的下崗職工一起找工作,體會他們的艱辛與不易;在建筑工地,與農民一起彎鋼筋……這部零距離體驗式報道連續播出之后,在被采訪的行業和各層次聽眾當中都引起了強烈反響,一封封肯定的信件,一個個贊揚的電話,成了《民生早報》欄目的榮耀與激勵。記者節前后,劉彤還接到了被采訪對象和廣大聽眾數十條祝福短信。丹東市第四干休所離休老干部張法堂接連給劉彤寫來兩封信,對記者這種職業精神給予高度贊賞,對記者報道的普通勞動者表示了深深敬意。如今,這種體驗式采訪已經成了劉彤的常態式采訪。
劉彤的經歷帶來的啟示:新聞工作者只有深入一線,俯下身、彎下腰,同群眾打成一片,才能真正挖掘和報道好來自基層、來自一線、來自實踐的好新聞;只有扎根基層、融入群眾之中,用百姓的視角觀察問題,才能用人民的語言反映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用人民群眾的思路解決人民群眾的問題和困難,新聞報道才能有底蘊、有力量、有看頭;才能用群眾樂意接受的方式闡述觀點,用群眾語言來改進文風,說群眾想說的話,講群眾能懂的話,使新聞報道為群眾喜聞樂見,可親可信,深入人心,使新聞宣傳工作達到活力競相迸發、激情充分涌流,務求最佳的宣傳效果。
二、身有骨氣,行有底氣
劉彤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口頭禪是:咱當記者的,一定得讓百姓有“盼頭”,有“想頭”。群眾可以向記者反映情況,記者更得主動聯系群眾,安心把雙腳邁向基層,話筒對準基層群眾,為群眾鼓與呼。這番話源于他對新聞事業無比的熱愛和忠誠,始終忠于職業操守。來電臺之前,劉彤在振安區委當秘書,是振安區衛生局后備干部,在許多人眼里這都是前途無量的崗位,可他卻以一個通訊員的身份調入當時的丹東電臺做一名普通記者,因為他覺得能為百姓鼓與呼才是他實現自身價值的最佳選擇。在許多人眼里,記者是無冕之王,風風光光,可在劉彤身上,一點這樣的影子也看不到。一次下雨天,他騎自行車到錦江山公園采訪,售票人員不相信還有下雨天騎車采訪的記者,當劉彤亮出記者證,對方還是在一個勁兒地搖頭。這就是劉彤的為人,這就是劉彤對待新聞工作的態度。
跟劉彤接觸,你會發現,他是三句話不離本行,新聞記者的職業烙印每時每刻都在他身上閃現。在劉彤心里,一直打著這樣的“小九九”,廣播記者要想出人頭地,一定得讓人家有“想頭”。相對于看得見、留得住的報紙和更直觀可見的電視新聞,稍縱即逝的廣播新聞就顯得有些弱了。而劉彤讓人家有“想頭”的方法簡單易學,到農村采訪吃飯就是一飯一菜。他給人家的印象是實惠、能吃,吃的東西樣數少、數量多,有時候一頓能吃四五個饅頭、吃四碗子粥;他住過五塊錢六塊錢一宿的小旅店,也無數次在鎮政府的辦公室過夜;到一百公里之外的寬甸縣采訪,不論冬夏,劉彤都坐早上5點30分丹東發往寬甸的第一趟班車,到縣里不到八點鐘,他唯一的想法就是不給采訪對象添麻煩;在丹東市內及郊區采訪,劉彤都把時間約定在早上和下午一上班的時候,就為了提高采訪效率躲飯口;采訪華夏村社區黨委書記屢次遭拒,人家8點30分上班,他7點就到社區門口等;工業社區干部為表達對劉彤長年關注社區百姓的感謝,春節給他一張食用油票,劉彤不收不讓走,最后在劉彤一再堅持下,這張油票給了社區的一位困難戶;新村社區過年給劉彤100元辛苦費,被婉言謝絕;白房一社區地處偏僻,路又坑洼不好走,采訪結束的時候,社區干部給他打出租車,被謝絕;采訪一家外貿加工出口企業,負責人看他是騎自行車來采訪,硬要送他一套價值數百元的服裝,被婉言謝絕;參加企業開業、工程竣工的采訪報道,一個個紅包、禮金被婉言謝絕,當場實在推不掉的,就一筆一筆清清楚楚地交到臺黨總支……這種良好工作作風在采訪對象中有口皆碑,有許多采訪對象專門點名接受劉彤的采訪。
劉彤周圍的記者常常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只要劉彤想采訪的都能夠采到,人家為什么都配合他?除了劉彤的為人、作風等因素以外,很重要的一點是他有底氣,而這底氣首先就是他善于節目策劃,能夠找準中心工作與百姓生活的最佳結合點。對如今的廣播節目來說,策劃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劉彤每年都推出七八個主題策劃,突出“以人為本的貼近式宣傳”,引導熱點,服務群眾,以把握到位實現宣傳到位,以深入到位實現貼近到位。
走進,為了真實。劉彤連續一個星期騎著自行車穿梭在新區的大街小巷,通過體驗式采訪采制的系列報道《記者再訪新城區》把一個建設中的真實的新區告訴人們,不僅對新城區的現在和未來作了實事求是的報道,還反映了新區失地農民養老、就業等敏感問題。
融入,呼喚理解。劉彤和出租車司機交朋友,采制的報道《說說出租車的心里話》,將他們的委屈、壓力和負擔講給聽眾,同時也把出租車司機為建設大氣秀美新丹東發揮的宣傳員的作用講述給百姓,以求市民理解和支持。
捕捉,傳播文明。時下,全國媒體都在關注一個社會現象:老人在街上摔倒了,是救還是躲?劉彤對此作了專題報道《老人摔倒之后》,通過實例親自追現場、到醫院、下社區,獲得豐富的音響,吸引人們一直關注著幫助老人的好心人的內心世界,關注被救老人及其子女在被救之后的一言一行。通過這樣一個報道主題,很好地詮釋了冷漠、無情并不是當今社會的主流,愛心一直在世間流淌。
其次,他善于從個例中發現具有普遍性、共性的問題,呼吁引起政府關注。2007年初,《民生早報》打造了以劉彤的名字命名的重點欄目“劉彤走社區”。欄目不僅反映百姓瑣碎小事,更專注于社區居民中有代表性、典型性或是具有共性的問題,集中社區干部群眾的智慧,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每一篇問題調查和采訪背后,都是劉彤到基層聽取大量群眾呼聲、明查暗訪的結果。如果走不到位,就可能以偏概全,產生負面效果了?!白摺⑥D、改”的意義和作用也在于此。比如,采訪取締馬路市場,他將擾民和下崗職工需要這兩方面的難題實事求是地擺出來,通過發放調查表的方式,征求民意,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關注。如今,在一些不影響大交通的地段給自食其力的下崗及困難群眾開設了一塊兒“自留地”,并規范了管理。
劉彤的經歷帶來的啟示:新聞工作者要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職業品格,把個人的人生追求與黨的新聞事業緊密聯系在一起,始終把社會責任作為新聞工作者的職業追求,進一步增強新聞工作的榮譽感和使命感。要時刻牢記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和職業責任,嚴格遵循新聞工作的職業準則,鍛煉品質、凈化心靈、改進作風,把實踐當成最好的課堂,從基層群眾對新聞工作的期盼和擁護中更加直觀地感受、更加深刻地理解新聞工作的意義,以新聞自覺意識為內動力,樹立黨的新聞工作者應有的職業風范和精神內核。
三、與己小氣,與人大氣
從事社區報道5年來,劉彤都是騎一輛破舊自行車穿行城市大街小巷,自行車隔三岔五就“保修”一次,外胎也換了無數條。年過七旬的修自行車的崔永祥師傅感嘆,這是丹東史上維修最頻繁的自行車。在劉彤的眼里,這是很平常的事:“我當記者就是一個給老百姓跑腿的角兒。稱不稱職,先不說,我只想問自己,我當記者盡沒盡職?騎自行車,我是窮人樂。丹東,從東到西,多大個地兒?你開大奔,小胡同進得去嗎?老百姓還信你嗎?開車就有派嗎?開車才是記者嗎?要想知道答案,還是去問老百姓吧。”
采訪對象約劉彤去采訪,他從來沒有問過“怎么走”,因為他覺得這樣是在暗示對方出車或要求對方為自己提供一點方便。有一回,東港市大鹿島風能發電廠奠基,人家讓打車去,給報銷車費。劉彤沒有這樣做,他早上五點半從丹東坐公共汽車趕了70多公里來到孤山鎮,再從孤山鎮花三元錢打個人力三輪,提前半個小時趕到現場,給采訪對象省下了50多元錢。在農村一線當記者十年,他從來不填下鄉補助單,少領下鄉補助費四千多元。一件夾克衫穿了六年舍不得換;采訪包破得實在不能用了,就買一個70元的背包,怕騎車磨損外面再套上個綢包;一雙棉鞋兩邊全漏了,凍腳了,才想起來換。他總是會拒絕朋友、同事的聚會,因為他認為妻子王燕蒸的饅頭天下第一香,做的高麗咸菜天下第一鮮,要回家享受最愛的美食。
有人說,劉彤對待自己近乎“苦行僧”,讓人難以理解,可他對困難群眾則是能幫多少就幫多少。他的愛人下崗多年,前兩年才在臺里的呼吁、幫助下找到工作;兒子念書開銷也大,家境不富裕。但他總想著那些比他還困難、更需要別人幫助的人。
劉彤十分注重與通訊員的溝通與交流,他一直堅持給來稿的通訊員回信,把修改后播發過的稿件寄給通訊員,互相交流提高。一些通訊員一連寄來多篇稿件,有的沒有新聞價值,他在指出缺點和不足的同時,還自掏腰包給通訊員寄去稿費,給通訊員掛名的每一篇稿件,劉彤都自掏腰包寄出微薄的稿酬,以表示對他們工作的尊重。當他了解到一位農村通訊員苦于沒有錄音機采訪不了錄音新聞時,他把親屬從國外捎回來,自己愛不釋手的一部高檔錄音機送了去。劉彤還掏錢買了一臺高檔收音機以電臺的名義送給采訪對象“當代愚公”趙云廷,使這位久居深山的八十多歲的老人,每天都能聽到廣播。他省吃儉用,常年資助寬甸縣太平哨鎮二龍渡村小學的一名貧困學生,至今劉彤還沒見過她。
這些年,劉彤獲得了許多榮譽稱號和一些獎勵,他把第一次得來的2000元獎金以電臺新聞中心的名義,全部捐助給了貧困學生、患病群眾。此后,他對榮譽獎金的使用總是給老婆一半,自己留一半隨時救濟困難群眾。比如,市勞模獎金2千元、特等勞模獎金4千元、省優秀黨員獎金5千元、省優秀新聞工作者獎金2千元、省十佳記者獎金5千元、電臺獎勵1萬元等,他都是這樣處理的。
但劉彤也深知,單靠自己的收入來幫助困難群眾,力量有限,更重要的是要通過采訪報道幫助群眾解決問題。劉彤說,對一個普通百姓的關注,它的背后可能連著一個家庭的幸福和希望。三年前的國慶節期間,劉彤集中采訪了一批個體勞動者。其中,在市中心醫院門口,他結識了一位普通下崗女工于金燕。于金燕靠賣煎餅維持一家的生計,供孩子上大學。劉彤通過采訪發現,于金燕的煎餅很有味道,只是混淆在共同的攤名當中,讓人記不住。劉彤建議她用自己的名字“金燕”做招牌,再穿上白大褂,擺上鮮花。果然,“金燕”煎餅“火了”,于金燕每個月收入達到3000元左右,孩子順利念完了大學。像這樣的事情劉彤做了很多。
劉彤的經歷帶來的啟示:無論社會環境怎么變化,工作條件如何改善,采訪手段怎么先進,新聞工作者都要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自覺抵制各種腐朽思想和消極腐敗現象的侵蝕,始終保持黨的新聞工作者的高風亮節和浩然正氣;黨的新聞工作者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道德高地的進程中要爭做表率,樹立“講文明、獻愛心、促和諧”的榜樣示范,做先進文化的傳播者,做文明風尚的示范者,做服務群眾的志愿者。
四、弘揚正氣,凝聚人氣
2007年年初,丹東電臺新開了一檔民生節目《民生早報》,在農村戰線激情奉獻了十個年頭的記者劉彤,接受臺里安排進入了全新的采訪領域。因為節目面向百姓,肩負為政府分憂、為群眾解難的職責,打從《民生早報》節目開辦那天起,劉彤就更和老百姓結下了不解之緣,柴米油鹽醬醋茶,只要是百姓關注的就是他要跑到問到采訪到的。面對全新的崗位,劉彤先給自己定位,于是在他的新名片上就有了這樣的表白:有事兒您說話,有難您開口;樂事我來報,愁事也關注。這同時也是劉彤對百姓的一個承諾。
因為節目當中群眾反映的不少問題都需要跟政府職能部門或相關單位見面和溝通,這當中有支持理解的,也有個別不“感冒”的,為此劉彤遭受了不少冷臉、挖苦,甚至在一次采訪百姓反映房地產開發商有關收費問題的時候,對方竟用“擺平”這樣的字眼兒對他進行威脅。這一切,劉彤自個頂著,他在替盼著解決問題的百姓默默地承受,從中感受到困難百姓的不易,同時也更堅定了他為群眾排憂解難的決心。
劉彤靠著這股“較真兒”的勁頭,讓一個個“老大難”問題迎刃而解。例如,有百姓反映小區旁邊一家工廠擾民三年,劉彤先后幾次騎車一個多小時到現場,采訪、溝通、協調,跑企業、跑市區環保局,最終市委領導做出批示,工廠另行選址遷出,一解居民三年之苦。一位農民為一壟地的歸屬,找村里、找鎮里,到區里、市里上訪,三年沒有結果,劉彤先后6次聯系村、鎮、區相關部門,最后在區信訪辦協助下,了卻了困擾農民多年的一塊心病。種子公司家屬樓下水井堵塞半年,用磚頭墊起很高,劉彤實地查看之后,約來市住房公共維修資金的領導和物業經理,召集居民做工作,當天開修當天完工。鐵礦溝社區有一面墻嚴重傾斜,墻一米之外就是人行通道和住家,由于這里要動遷,哪個部門也不想掏這個“冤枉”錢。劉彤先后找過辦事處、市防汛辦,找到分管副市長沙建業親自查看,最終新修了墻,社區干部也結束了年年汛期死看死守的煩惱。
為民生問題鼓與呼,民生調查也是劉彤做得最多的一項采訪。政府不少部門兒上過他的“批評榜”,甚至就連群眾反映的局長信箱、市長信箱成擺設也成為他的報道對象。他關注失地農民的生活,關注菜籃子基地在減少,關注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和養老,關注的哥的姐如廁難、吃飯難,關注教育資源平衡發展,更關注貧困家庭的看病難,關注馬路市場收費亂象,關注社區干部工作不堪重負……采訪中,劉彤還采寫了許多問題性報道,通過記者多方奔走呼吁和送閱等有關形式反映給有關部門。
劉彤說,寫批評稿件不是為了曝光,而是為了解決問題,弘揚正氣。讓劉彤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報道越來越受到市委、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重視,讓他更深刻認識到,記者在百姓和政府部門之間架起理解與溝通的橋梁有多么必要和重要?!秾υ捹u菜哥》反映農民進城賣菜難問題,市政府專門召開了會議,落實了解決措施;往返新城區乘車難問題經報道后,引起了市政府及公交部門高度重視,決定加大車次、密度,切實解決了市民乘車難問題;“棄管樓”修繕問題,引起政府重視,拉開舊小區改造帷幕;市公安局辦證大廳搬遷至新區后,群眾眾口一詞,反映乘車不便,路途太遠,現在公安部門已經順應民意,科學地解決了此問題……
對于這些,劉彤的采訪體會是,在報道社會熱點問題上,一定要給群眾話語權,讓他們提建議、提希望,與相關部門對話,這才是架起理解與溝通橋梁的關鍵點。因為政府與百姓的心是相通的,目標是一致的,即使問題不能得到解決,群眾也是可以理解的。其實,群眾的難心事不是洪水猛獸,你給他話語權,并把握得當,就只會給政府幫忙而不會添亂。對記者來說,關鍵在于你能不能沉到百姓當中,了解、發現他們最關注的問題。
正因為劉彤找準了新聞工作者的職業定位,才有了各級政府的支持、配合,才有了老百姓的真心擁戴。這一點從聽眾發給他的幾條短信和來信中可見一斑:【137****0654】劉彤,今天(12月14號)降了入冬第一場雪,你早上下社區別騎自行車了,第一場雪人不一定適應,希望你注意安全。牽掛你的臧大姐?!?39****4042】劉記者祝你節日快樂!你的敬業精神為我們做出了榜樣。你為我們社區解決了老大難問題,今天是記者節,我代表鐵礦溝社區全體居民向你表示衷心的感謝!祝你節日快樂!工作快樂!萬事如意!
聽眾臧廣榮給電臺總編室來信寫到:我最喜歡的欄目是《民生早報》,這個欄目深得人心。我最喜歡劉彤的報道,他的報道真實、深切,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浮夸的辭藻,用真實的自我去體驗。他帶著情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去工作,和老百姓心貼心,他身上凝聚著過去的焦裕祿、雷鋒和現在的王順友、郭明義等先進人物的崇高風范,骨子里透著那么一股子永遠不變的氣節。我覺得他的報道是《民生早報》欄目的重頭戲,百姓愛聽。尤其是現在新聞戰線開展向劉彤學習,聽了對劉彤事跡的宣傳報道更進一步了解他,也更喜歡他,更敬仰他。但愿劉彤像星星之火,帶動和影響更多的新聞工作者。
一位位聽眾發給劉彤的短信他至今保留著。他說,這是聽眾對電臺記者的信任和對民生節目改革的肯定,有那么多信任和支持自己的聽眾,再苦再累也值了!
劉彤的經歷帶來的啟示:新聞工作者要以民生訴求為根本要求,按照新聞規律調整辦節目思路,發揮新聞服務生活的獨特作用;要敢于輿論監督,以鐵肩擔道義為己任,化解矛盾、解決問題、促進和諧,樹立黨的新聞工作者剛正不阿的良好形象。
記者劉彤成為百姓心中的明星,帶給我們諸多啟示,但評判標準歸根到底是要看群眾歡迎不歡迎、滿意不滿意、擁護不擁護。遼寧絲綢學校的三位教師為劉彤寫的下面一篇飽含真情的《記者銘》,可以與所有新聞工作者共勉:
位不在高,想民則名;
權不在大,為民則靈。
斯是記者,心系百姓。
談笑皆民生,往來皆民情。
田間地頭走,話筒進街庭。
可以明實事,察實情。
無浮夸之亂耳,視弱者為親朋。
責任當使命,真愛作準繩。
百姓云:“泥腿記者”。
(作者單位:遼寧丹東廣播電視臺)
(本文編輯:寧黎黎)